行書結構特點
時間:2022-07-24 18:18:01
行書結構講求點畫呼應,疏帝有致,同中求異,多樣統一。概括其結構特點大致有三:
(1)以楷為本,游絲牽引。行書的結體形態始終與楷書相繼,雖然在筆畫上有所增減,但不像草書面目全非。
(2)點畫跳躍,氣脈貫通。行書點畫雖然不及草書放縱,但跳躍映宕,起伏生動,每字點面忌平行,忌雷同,筆法筆勢靈活多變。
(3)以敏求正,平中藏奇。以欹求正是行書結構的一個原則。行書就是要破楷書結字點畫的橫平豎直和折頓,在欹側中求得平衡。有些行書是楷書與行草相間,單看會重心不穩,但上下左右聯系起來看有著整體的運動平衡。
行書在結構上除了遵循部分楷書的結字原則外,還運用了呼應連帶原理、簡省替換原理、伸縮夸張原理、結構變異原理、因字立形原理和借鑒草法原理。這些原理的運用既方便了行書的書寫,也增強了行書的藝術表現力。
1.呼應連帶原理
這是行書最普遍、最基本的結字原理。行書有別于楷書的顯著特點就是行筆加快,或筆斷意連,游絲牽連;或左右映帶,虛實相襯:或筆勢連貫,流暢活潑。
行書的呼應連帶有意連和實連兩種。意連是筆畫或偏旁間無形的筆勢連帶,通常叫作筆斷意連,是指點畫之間雖然無連帶之筆,但脈絡相通,呼之欲出,雖形不接而氣貫,筆已斷而意連,給人渾然一體的感受。實連就是點畫連帶牽引,即筆畫間和偏旁間直接有形的連帶。點畫間的這種連帶輕而準,行筆流暢,輕松自然。筆畫間的粗細變化銜接妥帖,運筆的輕重緩急,力量與速度上的變化合理自然。
2.簡省替換原理
行書不像楷書的筆畫不能省減而“務以簡易,相間流行”。由于行書運筆速度的加快,筆畫連帶的加強,為了書寫的方便,特別是對一些重復筆畫過多且較集中的字形,可以適當地加以省略替換。例如,“波”字本應八筆,連畫以后成五筆:“勞”字原為十二筆,連畫以后變成八筆;“楊”字本是十三筆,連筆后減成五筆:“亦”字本是六筆,連筆后減成二筆。
簡省替換時需注意3點:①省簡有度,即把個別點畫或某些局部省去不寫,以達到快寫流暢的目的:②替代有方,有時為穩定字形重心,可以在約定俗成的前提下借用替代:③減筆有序,即減少相同或繁多的筆畫。
3.伸縮夸張原理
行書有些字形隨點畫變化可縱可橫,可伸可縮,可大可小,可斜可正,變化豐富,靈活多樣,使結體變得參差錯落、虛實相生、主次分明、奇趣無窮,也會使章法顯得靈動舒展,產生氣脈流通的審美效果。
縱橫伸縮是指點畫形態或縱或橫或伸或縮,豐富字形結構的變化美,使字與字,行與行更加貫通,更加流暢:左右錯落是指有些字本身左右均等,上下齊平,書寫時固體賦形,或伸左或仰右,或收上或放下,有意打破這種均衡,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點畫夸張是指有時為了改變字形結構,突出主筆,加強變化,而采取的一些夸張手法,使其他筆畫相對產生變化,這種夸張也要求筆畫間迎讓顧盼,氣韻生動,變化成趣,如王羲之《喪亂帖》中的“酷甚”“痛貫”。
4、結構變異原理
在行書結構中,不但相同的筆畫、偏旁、單體字書寫出來不同,就是相同的字也干姿百態,無一雷同,始終在變化中求統一。行書結構的變化主要通過疏密、粗細、大小、開合、向背、斜正,參差等多種手段,避免平淡,使之生動活潑,給人以音樂般的節奏感。
疏密相映是指行書中的疏密相輔相成,酒脫自然,恰如其分。一般來說,筆畫少字形大的宜疏,筆畫多的當密。一個字的內部也應有疏有密,這樣才顯得活潑生動,張弛有度。
輕重變換是指一個字中或上輕下重,或上重下輕,或左重右輕,或左輕右重,在字的結構中形成了輕與重的鮮明對比,生動活潑。敬正統一始終是行書區別于楷書的一個重要特點。行書結構或平或傾,或斜或正,或險或穩,或動或靜,目的是能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的藝術境界。
開合有變是指行書為了取勢生動,收放和諧,追求結體上的變化及整幅作品的生動活潑,常把左右結構的字寫得有開有合,收放和諧(或上收下放,或左右收放),使結構在對立統一中體現出多樣變化。
同中求異、異中見趣是指行書中對一些筆畫重復或字形相同的字,書寫時可通過用筆、筆勢、結體、整體的形態變化來達到“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的情趣。同畫異態是指對一個字中相同的筆畫強調不雷同,不劃一。數橫并列,起收、粗細、長短、形態等各不相同,多豎并舉,俯仰相背,情態各異。同旁異形是指行書中偏旁相同的強調大小、長短、粗細、寬窄、形態、用筆、正斜直等的變化,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同字異體說的是對于同一字形多次出現時,通過或方或圓、或曲或直、或長或短、或連或斷、或草或楷,使其變幻莫測。如王羲之《蘭亭序》全文中有20個“之”字,個個不同,筆筆有變,結構移位,險中求穩,說的是在行書的某些字中,為了更好地調整重心平穩,有時可改變某一筆畫或偏旁的位置,使其在絕險中求平穩,妙趣頓生。
5.因字立形原理
即按照字形字態的本來特點,小任其小,大隨其大,胖瘦高矮,收放隨形,自然自由,各盡其態。
6.借鑒草書原理
借用草書結字方法來寫行書不僅可以進一步達到簡省的目的,也能使行書的表現力更加豐富。行書中加入較多的草書寫法也就成了行草。行草介于草書與行書之間,它既要遵循草書的寫法,又要不失行書的基本寫法規律和風貌。正是由于行書具備了上述諸多的書寫規律和法則,才形成了行書參差錯落、欹正相生、千姿百態的藝術風格,才為書者的發揮和再創造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1)以楷為本,游絲牽引。行書的結體形態始終與楷書相繼,雖然在筆畫上有所增減,但不像草書面目全非。
(2)點畫跳躍,氣脈貫通。行書點畫雖然不及草書放縱,但跳躍映宕,起伏生動,每字點面忌平行,忌雷同,筆法筆勢靈活多變。
(3)以敏求正,平中藏奇。以欹求正是行書結構的一個原則。行書就是要破楷書結字點畫的橫平豎直和折頓,在欹側中求得平衡。有些行書是楷書與行草相間,單看會重心不穩,但上下左右聯系起來看有著整體的運動平衡。
行書在結構上除了遵循部分楷書的結字原則外,還運用了呼應連帶原理、簡省替換原理、伸縮夸張原理、結構變異原理、因字立形原理和借鑒草法原理。這些原理的運用既方便了行書的書寫,也增強了行書的藝術表現力。
1.呼應連帶原理
這是行書最普遍、最基本的結字原理。行書有別于楷書的顯著特點就是行筆加快,或筆斷意連,游絲牽連;或左右映帶,虛實相襯:或筆勢連貫,流暢活潑。
行書的呼應連帶有意連和實連兩種。意連是筆畫或偏旁間無形的筆勢連帶,通常叫作筆斷意連,是指點畫之間雖然無連帶之筆,但脈絡相通,呼之欲出,雖形不接而氣貫,筆已斷而意連,給人渾然一體的感受。實連就是點畫連帶牽引,即筆畫間和偏旁間直接有形的連帶。點畫間的這種連帶輕而準,行筆流暢,輕松自然。筆畫間的粗細變化銜接妥帖,運筆的輕重緩急,力量與速度上的變化合理自然。
2.簡省替換原理
行書不像楷書的筆畫不能省減而“務以簡易,相間流行”。由于行書運筆速度的加快,筆畫連帶的加強,為了書寫的方便,特別是對一些重復筆畫過多且較集中的字形,可以適當地加以省略替換。例如,“波”字本應八筆,連畫以后成五筆:“勞”字原為十二筆,連畫以后變成八筆;“楊”字本是十三筆,連筆后減成五筆:“亦”字本是六筆,連筆后減成二筆。
簡省替換時需注意3點:①省簡有度,即把個別點畫或某些局部省去不寫,以達到快寫流暢的目的:②替代有方,有時為穩定字形重心,可以在約定俗成的前提下借用替代:③減筆有序,即減少相同或繁多的筆畫。
3.伸縮夸張原理
行書有些字形隨點畫變化可縱可橫,可伸可縮,可大可小,可斜可正,變化豐富,靈活多樣,使結體變得參差錯落、虛實相生、主次分明、奇趣無窮,也會使章法顯得靈動舒展,產生氣脈流通的審美效果。
縱橫伸縮是指點畫形態或縱或橫或伸或縮,豐富字形結構的變化美,使字與字,行與行更加貫通,更加流暢:左右錯落是指有些字本身左右均等,上下齊平,書寫時固體賦形,或伸左或仰右,或收上或放下,有意打破這種均衡,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點畫夸張是指有時為了改變字形結構,突出主筆,加強變化,而采取的一些夸張手法,使其他筆畫相對產生變化,這種夸張也要求筆畫間迎讓顧盼,氣韻生動,變化成趣,如王羲之《喪亂帖》中的“酷甚”“痛貫”。
4、結構變異原理
在行書結構中,不但相同的筆畫、偏旁、單體字書寫出來不同,就是相同的字也干姿百態,無一雷同,始終在變化中求統一。行書結構的變化主要通過疏密、粗細、大小、開合、向背、斜正,參差等多種手段,避免平淡,使之生動活潑,給人以音樂般的節奏感。
疏密相映是指行書中的疏密相輔相成,酒脫自然,恰如其分。一般來說,筆畫少字形大的宜疏,筆畫多的當密。一個字的內部也應有疏有密,這樣才顯得活潑生動,張弛有度。
輕重變換是指一個字中或上輕下重,或上重下輕,或左重右輕,或左輕右重,在字的結構中形成了輕與重的鮮明對比,生動活潑。敬正統一始終是行書區別于楷書的一個重要特點。行書結構或平或傾,或斜或正,或險或穩,或動或靜,目的是能達到“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的藝術境界。
開合有變是指行書為了取勢生動,收放和諧,追求結體上的變化及整幅作品的生動活潑,常把左右結構的字寫得有開有合,收放和諧(或上收下放,或左右收放),使結構在對立統一中體現出多樣變化。
同中求異、異中見趣是指行書中對一些筆畫重復或字形相同的字,書寫時可通過用筆、筆勢、結體、整體的形態變化來達到“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的情趣。同畫異態是指對一個字中相同的筆畫強調不雷同,不劃一。數橫并列,起收、粗細、長短、形態等各不相同,多豎并舉,俯仰相背,情態各異。同旁異形是指行書中偏旁相同的強調大小、長短、粗細、寬窄、形態、用筆、正斜直等的變化,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同字異體說的是對于同一字形多次出現時,通過或方或圓、或曲或直、或長或短、或連或斷、或草或楷,使其變幻莫測。如王羲之《蘭亭序》全文中有20個“之”字,個個不同,筆筆有變,結構移位,險中求穩,說的是在行書的某些字中,為了更好地調整重心平穩,有時可改變某一筆畫或偏旁的位置,使其在絕險中求平穩,妙趣頓生。
5.因字立形原理
即按照字形字態的本來特點,小任其小,大隨其大,胖瘦高矮,收放隨形,自然自由,各盡其態。
6.借鑒草書原理
借用草書結字方法來寫行書不僅可以進一步達到簡省的目的,也能使行書的表現力更加豐富。行書中加入較多的草書寫法也就成了行草。行草介于草書與行書之間,它既要遵循草書的寫法,又要不失行書的基本寫法規律和風貌。正是由于行書具備了上述諸多的書寫規律和法則,才形成了行書參差錯落、欹正相生、千姿百態的藝術風格,才為書者的發揮和再創造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