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
時間:2022-06-09 09:30:14
隸書在漢代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更大的變化。由于它在書體上日臻成熟,成為漢代的典型字體,也成了全國的通用文字。漢隸在藝術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致使后人學隸書非學漢隸不能成功。漢隸的發展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1.西漢時期—演進過程中的隸書
西漢時期的隸書正值演進過程中,后期與先期有著明顯的不同。西漢初期的隸書還沒有跳出篆書的藩籬,有些作品只是運筆方面帶有隸意,結構仍沿用篆體,只不過路做簡化和略求方折而已,帛書《戰國策》就是一例,不過運筆的平直化、頓挫化和結構的簡便化,正是篆書向隸書演變的跡象。到了西漢后期,從出土的簡牘中可以看到,兼書已經運用了藏鋒、中鋒、露鋒、側鋒等各種筆法,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的特征,頓挫十分清楚。結構方面以秦篆的取縱勢轉變為取橫勢。章法方面雖有簡幅限制,但不受東縛,單行簡書常把字寫在偏左處,讓長畫有奔放的余地。數行的簡書一般只注意行距而不特別設計嚴格的上下相應的字距,通篇布局生動,但不失穩妥。西漢隸書的運筆、結構和布局不僅是東漢隸書成形的基礎,還是后代正楷、行書得以借鑒的重要先行。
2.東漢時期一逐漸走向成熟的隸書
進入東漢后,隸書逐漸成熟。東漢前期的隸書繼承了西漢后期的書風,筆畫有波勢和無波勢的作品并存。當時書法的趨向是筆畫簡直,外形扁方,遠離篆書。1世紀后,樹碑風氣太盛,隸書跨入了形制成熟、流派紛呈的階段。
運筆取圓筆曲勢的,《石門頌》可為代表。其運筆如小篆,但奔放不羈,沒有死硬的直筆,結構形寬而氣緊,映照抱合,勁挺有姿,偶用特長的豎筆變化布局。
運筆取圓筆直勢的,《衡方碑》可為代表。其運筆不露鋒芒,字大滿格,渾厚淳樸,字形稍長,已具備楷書的意味,點的寫法更像楷書。
運筆取方筆曲勢的,《乙瑛碑》可為代表。其筆畫較方,但筆勢靈動,變化豐富,結構活躍而平正,又不受界格的束縛,還能橫直成行。
運筆取直勢的,《張遷碑》可為代表。其筆畫堅實,筆畫間距緊而不局促,結構方正,四周平滿,規矩樸茂,已帶有楷書的意味。
運筆方圓參用、筆勢曲直并見的作品也有很多,如《孔廟碑》《曹全碑》《華山廟碑》等。這些作品有的筆畫流麗持重,結構疏中見密,氣韻俊逸;有的筆畫平正,字形較扁,結構中部收緊,橫勢長筆常顯夸張而使體貌舒展;有的筆畫稍圓,筆勢柔美,結構精巧,神態嫵媚;有的筆勢方圓并用,故意做對比配合,結構穩妥有姿。
在正史上,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第一次把書寫和碑刻文字稱為“書法”。把書法看作一門藝術,在秦漢時期的作品中有著較前代更強烈的反映:碑文上書寫者與撰文者一樣署名是一例,秦李斯、漢蔡邕等人書法理論的出現又是一例。這種自覺地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文字書寫的態度,說明秦漢時期的書法家們對書法藝術已經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1.西漢時期—演進過程中的隸書
西漢時期的隸書正值演進過程中,后期與先期有著明顯的不同。西漢初期的隸書還沒有跳出篆書的藩籬,有些作品只是運筆方面帶有隸意,結構仍沿用篆體,只不過路做簡化和略求方折而已,帛書《戰國策》就是一例,不過運筆的平直化、頓挫化和結構的簡便化,正是篆書向隸書演變的跡象。到了西漢后期,從出土的簡牘中可以看到,兼書已經運用了藏鋒、中鋒、露鋒、側鋒等各種筆法,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的特征,頓挫十分清楚。結構方面以秦篆的取縱勢轉變為取橫勢。章法方面雖有簡幅限制,但不受東縛,單行簡書常把字寫在偏左處,讓長畫有奔放的余地。數行的簡書一般只注意行距而不特別設計嚴格的上下相應的字距,通篇布局生動,但不失穩妥。西漢隸書的運筆、結構和布局不僅是東漢隸書成形的基礎,還是后代正楷、行書得以借鑒的重要先行。
2.東漢時期一逐漸走向成熟的隸書
進入東漢后,隸書逐漸成熟。東漢前期的隸書繼承了西漢后期的書風,筆畫有波勢和無波勢的作品并存。當時書法的趨向是筆畫簡直,外形扁方,遠離篆書。1世紀后,樹碑風氣太盛,隸書跨入了形制成熟、流派紛呈的階段。
運筆取圓筆曲勢的,《石門頌》可為代表。其運筆如小篆,但奔放不羈,沒有死硬的直筆,結構形寬而氣緊,映照抱合,勁挺有姿,偶用特長的豎筆變化布局。
運筆取圓筆直勢的,《衡方碑》可為代表。其運筆不露鋒芒,字大滿格,渾厚淳樸,字形稍長,已具備楷書的意味,點的寫法更像楷書。
運筆取方筆曲勢的,《乙瑛碑》可為代表。其筆畫較方,但筆勢靈動,變化豐富,結構活躍而平正,又不受界格的束縛,還能橫直成行。
運筆取直勢的,《張遷碑》可為代表。其筆畫堅實,筆畫間距緊而不局促,結構方正,四周平滿,規矩樸茂,已帶有楷書的意味。
運筆方圓參用、筆勢曲直并見的作品也有很多,如《孔廟碑》《曹全碑》《華山廟碑》等。這些作品有的筆畫流麗持重,結構疏中見密,氣韻俊逸;有的筆畫平正,字形較扁,結構中部收緊,橫勢長筆常顯夸張而使體貌舒展;有的筆畫稍圓,筆勢柔美,結構精巧,神態嫵媚;有的筆勢方圓并用,故意做對比配合,結構穩妥有姿。
在正史上,東漢熹平四年(175年)第一次把書寫和碑刻文字稱為“書法”。把書法看作一門藝術,在秦漢時期的作品中有著較前代更強烈的反映:碑文上書寫者與撰文者一樣署名是一例,秦李斯、漢蔡邕等人書法理論的出現又是一例。這種自覺地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文字書寫的態度,說明秦漢時期的書法家們對書法藝術已經完成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最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