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以韻體味
時間:2022-10-30 09:04:34
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以韻體味
在書法審美過程中,對韻味氣息的把握是比形象情感更加深邃內在的一種體察能力。通常說來,書法之氣,體現在筆畫與筆畫、 林要訣》,《歷代文字與文字、格局與格局之間,既離不開筆畫、文字、格局,又不 是筆畫、文字、格局,是含蘊在筆畫、文字、格局之中,又超越了 筆畫、文字、格局的一種見識體驗。
先從氣息說起,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凡論書氣, 2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上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 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士氣 是劉熙載提倡肯定的,為士所不取的,他一下子舉了十二種氣。這些氣息,在當代仍時有所見,時有所議,如市氣便是俗氣,兵氣便 山帚談》,《明清是匪氣,村氣便是粗鄙,匠氣便是造作。江湖氣則是流于世俗, 書論集·上》,上海辭書出版社, 嘩眾取寵。那什么是士氣呢?士是對古代知識分子的總稱,所以 士氣便是文氣、雅氣、書卷氣。其實書氣絕不止這些。明人趙宦光說:點畫不得著粗氣,運轉不得著俗氣,挑剔不得有苦氣,顧盼不得有稚氣,引帶不得有雜氣。永、蘇諸人不能無俗,米、黃諸人不能無粗,不妨各自名家。但苦、稚、雜、亂,不足道也。③他把不同的氣息與筆畫、結構對應起來加以解說,更加真切和摸得著、看得見了,而且態度寬容。即雖有這些氣息,仍不妨稱為名家。但態度十分鮮明:這些習氣、氣息不足為道,是不可取的。劉熙載說:“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①還有一種氣息稱為“氈裘氣”。北宋黃伯思論書時曾說:“后魏、北齊人書,洛陽故城多有遺跡,雖差近古,然終不脫氈裘氣。文物從永嘉來,自北而南,故妙書皆在江左。”®明人楊慎在《墨池瑣錄》中指這種“氈裘氣”,本質是缺“態度”。他說:“北方多樸而有隸體,無晉逸,謂之氈裘氣。蓋骨格者,書法之祖也;態度者,書法之馀也。氈裘之喻,謂少態度耳。”再有一種氣,謂時人氣。早在梁武帝與陶隱居論書時就曾提出“若非圣證品折,恐愛附近習之風,永遂論迷矣”。愛附近習之風,在今天這樣二個展廳文化時代,較之南北朝時期,肯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斯理既明,諸畫虎之徒,當白就輟筆,反古歸真,方宏盛世”。
不難看出,作品的氣息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同時代、地域、文化在書法作品中的遺存。所以,書法的審美,要了解和分析這些氣息,或優或劣,或古或今,并在此基礎上給出正確的評價。再說韻味。書法中傳承和保留的這些氣息,不僅見于筆畫文字,見于字里行間,更見于整體的風韻面貌。這是從作品的后面隱隱透出的,也是書法審美較難把握的內容。明人楊慎在《墨池瑣錄》中說:“書法唯風韻難及。唐人書多粗糙,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花散藻,自然可觀。可以精神解領,不可以言語求覓也。”楊慎認為唐人書粗糙,晉人書蘊藉,原因在于時代造就了人物風習。而最重要的是,從創作的角度說,“風韻難及”;從審美欣賞的角度說,“不可以言語求覓”。所以,一方面是書寫者的求韻,一方面是欣賞者的解韻。綜而言之,晉人尚韻,在書法史上早有定評。清人于令澇《方石書話》中把這種不可名狀的韻又進行了一層解析。他說:書畫以韻勝,韻非俗所謂光亮潤澤也。山谷以箭鋒所直,人馬應弦而倒為韻,與東坡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皆以氣勢挾遠韻也。韻亦不止一端,有古韻,有逸韻,有余韻。古韻如周秦古器,棄置塵土,經數千年,精光不沒,一旦出土,愈拙愈古,幾不辯為何時典物。逸韻如深山高士,俱道適往,蕭散自如,不受人鞿。余韻如“看花歸去馬蹄香”“蟬曳殘聲過別枝”,豈皆出于
有意?到心手相忘,若用力,若不用力,各抒胸懷,妙不自尋。①于令淓認為韻不是字畫的光澤,而是在筆畫不到處,是領略了韻味玄機的。他把韻分為三端:一曰古韻,二曰逸韻,三曰余韻。何謂古?記得竇蒙在《述書賦語例字格》中曾言“除去常情日古”,與古器物出土成一般風致,并提出愈拙愈古,正是那種不依致巧的韻
味,古拙、古樸,與流行風氣、當世意趣不同。何謂逸?竇蒙說:“縱任無方日逸。”信筆而書,不為法度所累而盡合于法度,那一份蕭散自如,確是與深山高士理趣相諧的。逸就是輕松、自在,超凡脫俗。至于余韻,竇蒙不曾有這一語例,但他說了一個“老”字,“無心自達日老”。所謂余韻,正是在那些筆畫之外、之上的韻味,無心插柳柳成蔭,耐人咀嚼,余味不盡,涵泳之后,百般滋味。
所以,韻味是從書法傳達的氣息中品味出來的,已非人力主觀所為,是所有的筆墨情致達成的一種審美體驗。對于審美能力而言,就是從作品的藝術表現中,品讀和發現這種氣息和韻致。
在書法審美過程中,對韻味氣息的把握是比形象情感更加深邃內在的一種體察能力。通常說來,書法之氣,體現在筆畫與筆畫、 林要訣》,《歷代文字與文字、格局與格局之間,既離不開筆畫、文字、格局,又不 是筆畫、文字、格局,是含蘊在筆畫、文字、格局之中,又超越了 筆畫、文字、格局的一種見識體驗。
先從氣息說起,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凡論書氣, 2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上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 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蔬筍氣,皆士之棄也。””士氣 是劉熙載提倡肯定的,為士所不取的,他一下子舉了十二種氣。這些氣息,在當代仍時有所見,時有所議,如市氣便是俗氣,兵氣便 山帚談》,《明清是匪氣,村氣便是粗鄙,匠氣便是造作。江湖氣則是流于世俗, 書論集·上》,上海辭書出版社, 嘩眾取寵。那什么是士氣呢?士是對古代知識分子的總稱,所以 士氣便是文氣、雅氣、書卷氣。其實書氣絕不止這些。明人趙宦光說:點畫不得著粗氣,運轉不得著俗氣,挑剔不得有苦氣,顧盼不得有稚氣,引帶不得有雜氣。永、蘇諸人不能無俗,米、黃諸人不能無粗,不妨各自名家。但苦、稚、雜、亂,不足道也。③他把不同的氣息與筆畫、結構對應起來加以解說,更加真切和摸得著、看得見了,而且態度寬容。即雖有這些氣息,仍不妨稱為名家。但態度十分鮮明:這些習氣、氣息不足為道,是不可取的。劉熙載說:“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①還有一種氣息稱為“氈裘氣”。北宋黃伯思論書時曾說:“后魏、北齊人書,洛陽故城多有遺跡,雖差近古,然終不脫氈裘氣。文物從永嘉來,自北而南,故妙書皆在江左。”®明人楊慎在《墨池瑣錄》中指這種“氈裘氣”,本質是缺“態度”。他說:“北方多樸而有隸體,無晉逸,謂之氈裘氣。蓋骨格者,書法之祖也;態度者,書法之馀也。氈裘之喻,謂少態度耳。”再有一種氣,謂時人氣。早在梁武帝與陶隱居論書時就曾提出“若非圣證品折,恐愛附近習之風,永遂論迷矣”。愛附近習之風,在今天這樣二個展廳文化時代,較之南北朝時期,肯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斯理既明,諸畫虎之徒,當白就輟筆,反古歸真,方宏盛世”。
不難看出,作品的氣息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同時代、地域、文化在書法作品中的遺存。所以,書法的審美,要了解和分析這些氣息,或優或劣,或古或今,并在此基礎上給出正確的評價。再說韻味。書法中傳承和保留的這些氣息,不僅見于筆畫文字,見于字里行間,更見于整體的風韻面貌。這是從作品的后面隱隱透出的,也是書法審美較難把握的內容。明人楊慎在《墨池瑣錄》中說:“書法唯風韻難及。唐人書多粗糙,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虛曠為懷,修容發語,以韻相勝,落花散藻,自然可觀。可以精神解領,不可以言語求覓也。”楊慎認為唐人書粗糙,晉人書蘊藉,原因在于時代造就了人物風習。而最重要的是,從創作的角度說,“風韻難及”;從審美欣賞的角度說,“不可以言語求覓”。所以,一方面是書寫者的求韻,一方面是欣賞者的解韻。綜而言之,晉人尚韻,在書法史上早有定評。清人于令澇《方石書話》中把這種不可名狀的韻又進行了一層解析。他說:書畫以韻勝,韻非俗所謂光亮潤澤也。山谷以箭鋒所直,人馬應弦而倒為韻,與東坡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皆以氣勢挾遠韻也。韻亦不止一端,有古韻,有逸韻,有余韻。古韻如周秦古器,棄置塵土,經數千年,精光不沒,一旦出土,愈拙愈古,幾不辯為何時典物。逸韻如深山高士,俱道適往,蕭散自如,不受人鞿。余韻如“看花歸去馬蹄香”“蟬曳殘聲過別枝”,豈皆出于
有意?到心手相忘,若用力,若不用力,各抒胸懷,妙不自尋。①于令淓認為韻不是字畫的光澤,而是在筆畫不到處,是領略了韻味玄機的。他把韻分為三端:一曰古韻,二曰逸韻,三曰余韻。何謂古?記得竇蒙在《述書賦語例字格》中曾言“除去常情日古”,與古器物出土成一般風致,并提出愈拙愈古,正是那種不依致巧的韻
味,古拙、古樸,與流行風氣、當世意趣不同。何謂逸?竇蒙說:“縱任無方日逸。”信筆而書,不為法度所累而盡合于法度,那一份蕭散自如,確是與深山高士理趣相諧的。逸就是輕松、自在,超凡脫俗。至于余韻,竇蒙不曾有這一語例,但他說了一個“老”字,“無心自達日老”。所謂余韻,正是在那些筆畫之外、之上的韻味,無心插柳柳成蔭,耐人咀嚼,余味不盡,涵泳之后,百般滋味。
所以,韻味是從書法傳達的氣息中品味出來的,已非人力主觀所為,是所有的筆墨情致達成的一種審美體驗。對于審美能力而言,就是從作品的藝術表現中,品讀和發現這種氣息和韻致。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