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臨帖?
時間:2022-05-29 15:51:53
怎樣臨帖,是入門學習書法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必須始終堅持做好的一件事情。那種認為初學書法要臨帖,成為“家”了就不需要臨帖的看法是不對的。古往今來,任何一位有成就的書法家都是堅持臨帖的。書圣王羲之就曾跟衛夫人學字臨帖,顏真卿就曾從張旭臨帖,當代大書法家舒同、啟功、沙孟海等許多人到晚年都一直堅持臨帖。這充分表明,臨帖是學好書法必定要走的途徑。有的人為什么寫不好書法,理由可能有多種多樣,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臨帖或很少臨帖(什么叫帖?)。
臨帖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是要選帖。一般而言,古代碑帖是我們選擇用來學習臨摹的最好范本。但也并不是說,凡是古人留下來的墨跡都是經典,都要去學臨。不論是古帖還是今帖,都有好差之分,不能見帖就臨。對那些缺乏藝術美感的丑怪之作和缺少文化內涵的粗俗之作,就絕對不能去臨摹,即使是有一定名氣的人的作品,也不能拿它當帖去臨摹。這是選帖的基本前提。當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所喜好的書體和風格去選擇帖本。但對于初學書法的人來講,我們主張還是選擇古代名家的作品作為臨摹帖本。比如,學寫楷書,就應當以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等人的作品做帖本;學寫行書,就應當以王羲之、王獻之、蔡襄、米帶、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做帖本;學寫草書,就應當以張芝、張旭、懷素、孫過庭等人的作品做帖本。道理很簡單,古人一開始讀書就用毛筆寫字,科舉考試、做學問等對寫字都要求很嚴格,凡是讀書人幾乎寫了一輩子毛筆字。從這方面講,今天的我們是很難跟古人相比的。所以,選帖應當首選古代名家的法帖。
二是要讀帖。對自己所選定和喜愛的字帖,要多讀、熟讀、精讀,而不能泛泛地看一下讀一遍就算了。這種讀,是帶有研究、分析的讀法,即對它的筆法(用筆運筆)、墨法(運用墨色)、字法(點畫構字)、章法(謀篇布局)都要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我出其方法和規律。傳說歐陽詢有一次路過一個地方,發現索靖寫的一個
碑,立即停下坐在馬上看了很久,接著又下馬觀看,隨后又坐在地上仔細察看,最后在碑旁住下不走了,連看了三天才很不情愿地離開。古人說得好,只有熟讀法帖,才能“心得其妙,筆始入神”。由于各種書體、各個朝代的書法都有承前啟后的關系,因此在讀好所選字帖的同時,對其他的字帖也應盡可能讀一些,這樣既可以博采眾長,也有利于幫助加深對所選字帖的理解。
三是要記帖。對重要的字帖、重要的字形,要牢牢記住,甚至要“死記硬背”,直至熟能生巧。比如,對篆、隸的偏旁部首,對行書的同一個字的不同點畫結構,對草書的同一個字的線條走向變化,都應當記住。當然,最主要的辦法,還是在學練的實踐中邊理解邊記憶,這樣更容易記牢。
四是要臨帖。臨帖,是在選帖、讀帖、記帖基礎上,正式進入習練書法的階段。一般方法是,在熟讀了字帖之后,對著帖子,一個字一個字、一行字一行字地書寫,直至寫完全篇,然后反復進行。對重點筆畫和字形或難點筆畫和字形,還要對照帖子,不厭其煩地反復琢磨,反復領會,反復臨寫,這叫“對臨”。待弄懂并記住了字帖的書寫方法、風格神韻之后,就可以進入“背臨”的階段。“背臨”,就是不看字帖、只憑記憶,基本上能把字帖默寫出來。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意臨”,這是一種高境界的臨帖,沒有相當高的造詣是難以做到的。比如,董其昌臨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用行書臨楊凝式的草書《神仙起居法》,用大草臨張旭的楷書《郎官壁石記》,龍飛鳳舞,全是意臨,已成極品,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
中國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留下的碑帖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已見諸于世的精品約有二百八十多種?,F適當分類選擇一些,供大家臨習時參考??瑫悾骸多嵨墓?、《張猛龍碑》《宣示表》、《黃庭經》、《洛神賦》、《智永真書千字文》、《雁塔圣教序》、《多寶塔感應碑》、《顏氏家廟碑》、《大字麻姑仙壇記》、《玄秘塔牌》、《九成宮醴泉銘》。行書類:《蘭亭集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帖》、《伯遠帖》、《中秋帖》、《爭座位帖》、《蜀素帖》。草書類:《十七帖》、《書譜》《自敘帖》、《智永草書千字文》、《大草洛神賦》。篆書類:《毛公鼎》、《散氏盤》《石鼓文》、《泰山刻石》。隸書類:《張遷碑》、《石門頌》《乙瑛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
臨帖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一是要選帖。一般而言,古代碑帖是我們選擇用來學習臨摹的最好范本。但也并不是說,凡是古人留下來的墨跡都是經典,都要去學臨。不論是古帖還是今帖,都有好差之分,不能見帖就臨。對那些缺乏藝術美感的丑怪之作和缺少文化內涵的粗俗之作,就絕對不能去臨摹,即使是有一定名氣的人的作品,也不能拿它當帖去臨摹。這是選帖的基本前提。當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所喜好的書體和風格去選擇帖本。但對于初學書法的人來講,我們主張還是選擇古代名家的作品作為臨摹帖本。比如,學寫楷書,就應當以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等人的作品做帖本;學寫行書,就應當以王羲之、王獻之、蔡襄、米帶、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做帖本;學寫草書,就應當以張芝、張旭、懷素、孫過庭等人的作品做帖本。道理很簡單,古人一開始讀書就用毛筆寫字,科舉考試、做學問等對寫字都要求很嚴格,凡是讀書人幾乎寫了一輩子毛筆字。從這方面講,今天的我們是很難跟古人相比的。所以,選帖應當首選古代名家的法帖。
二是要讀帖。對自己所選定和喜愛的字帖,要多讀、熟讀、精讀,而不能泛泛地看一下讀一遍就算了。這種讀,是帶有研究、分析的讀法,即對它的筆法(用筆運筆)、墨法(運用墨色)、字法(點畫構字)、章法(謀篇布局)都要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我出其方法和規律。傳說歐陽詢有一次路過一個地方,發現索靖寫的一個
碑,立即停下坐在馬上看了很久,接著又下馬觀看,隨后又坐在地上仔細察看,最后在碑旁住下不走了,連看了三天才很不情愿地離開。古人說得好,只有熟讀法帖,才能“心得其妙,筆始入神”。由于各種書體、各個朝代的書法都有承前啟后的關系,因此在讀好所選字帖的同時,對其他的字帖也應盡可能讀一些,這樣既可以博采眾長,也有利于幫助加深對所選字帖的理解。
三是要記帖。對重要的字帖、重要的字形,要牢牢記住,甚至要“死記硬背”,直至熟能生巧。比如,對篆、隸的偏旁部首,對行書的同一個字的不同點畫結構,對草書的同一個字的線條走向變化,都應當記住。當然,最主要的辦法,還是在學練的實踐中邊理解邊記憶,這樣更容易記牢。
四是要臨帖。臨帖,是在選帖、讀帖、記帖基礎上,正式進入習練書法的階段。一般方法是,在熟讀了字帖之后,對著帖子,一個字一個字、一行字一行字地書寫,直至寫完全篇,然后反復進行。對重點筆畫和字形或難點筆畫和字形,還要對照帖子,不厭其煩地反復琢磨,反復領會,反復臨寫,這叫“對臨”。待弄懂并記住了字帖的書寫方法、風格神韻之后,就可以進入“背臨”的階段。“背臨”,就是不看字帖、只憑記憶,基本上能把字帖默寫出來。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意臨”,這是一種高境界的臨帖,沒有相當高的造詣是難以做到的。比如,董其昌臨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用行書臨楊凝式的草書《神仙起居法》,用大草臨張旭的楷書《郎官壁石記》,龍飛鳳舞,全是意臨,已成極品,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
中國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留下的碑帖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已見諸于世的精品約有二百八十多種?,F適當分類選擇一些,供大家臨習時參考??瑫悾骸多嵨墓?、《張猛龍碑》《宣示表》、《黃庭經》、《洛神賦》、《智永真書千字文》、《雁塔圣教序》、《多寶塔感應碑》、《顏氏家廟碑》、《大字麻姑仙壇記》、《玄秘塔牌》、《九成宮醴泉銘》。行書類:《蘭亭集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帖》、《伯遠帖》、《中秋帖》、《爭座位帖》、《蜀素帖》。草書類:《十七帖》、《書譜》《自敘帖》、《智永草書千字文》、《大草洛神賦》。篆書類:《毛公鼎》、《散氏盤》《石鼓文》、《泰山刻石》。隸書類:《張遷碑》、《石門頌》《乙瑛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碑》。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