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緣態見情
時間:2022-10-28 07:31:16
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緣態見情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情感是通過書寫過程及作品墨跡體現出來的。但面對作品,過程已經凝結在文字之中了,窺見情感過程的最直接憑借,便是作品本身。更確切地說,是墨跡的“態”。對于形象而言,以形味象,以喻呈象,雖因欣賞者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設喻取譬,但對形的體味,比起對態的把握,終究要容易一些。因為,對態的認知也是在形的基礎上開始的,只是比形更加內在和深入而已。這個深入,就在于不僅需要以墨跡為對象,還要對創作者、事件、背景以及當時的情緒狀態進行過程還原。大家對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有近乎一致的理解,就是因為對顏真卿、對文稿的內容、事件及書寫時的情緒狀態有一致的認同。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是可以作為抒情載體的。最典型的事例是韓愈對張旭草書的認識。他在《送高閑上人序》一文中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枝,喜怒窘窮,優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見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①唐·韓愈《送高 可端倪,以此終身而名后世。”①韓愈是在張旭去世不足十年后出生的,他的評價帶有當世人的色彩,可見唐人對書法的理解。在韓題卷》,遼寧人民 愈的筆下,張旭不治他技,書法是他抒發情感見聞感受唯一的一個宣泄手段,所以不論是情緒變化還是有所見聞,“一寓于書”。對于張旭而言,是以書寓情,喜怒、憂愁、怨恨、思慕、無聊,無不如此;對于后人而言,包括韓愈,就是要從他神出鬼沒、不可端倪的墨跡中,見出他的情感狀態,是喜還是愕?是怒還是愁?見于筆墨之情,察之筆墨之態。
不同的情緒付請諸筆墨,本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規律,就是今人面對不同作品時緣態見情的直接依據。元人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總結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①對于審美而言,就是以字舒之態
見喜,以字險之態見怒,以字斂之態見哀,以字麗之態見樂,而且要根據深淺變化,見出其用情的程度。以此再重新審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否可以更加深入一步呢?如果把墨跡的狀態放在一個具體的時代、環境、事件及個人心性中,還原書寫過程和情緒狀態,書法作為表現性藝術,情感的把握便不是無所依憑、癡人說夢了。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情感是通過書寫過程及作品墨跡體現出來的。但面對作品,過程已經凝結在文字之中了,窺見情感過程的最直接憑借,便是作品本身。更確切地說,是墨跡的“態”。對于形象而言,以形味象,以喻呈象,雖因欣賞者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設喻取譬,但對形的體味,比起對態的把握,終究要容易一些。因為,對態的認知也是在形的基礎上開始的,只是比形更加內在和深入而已。這個深入,就在于不僅需要以墨跡為對象,還要對創作者、事件、背景以及當時的情緒狀態進行過程還原。大家對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有近乎一致的理解,就是因為對顏真卿、對文稿的內容、事件及書寫時的情緒狀態有一致的認同。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是可以作為抒情載體的。最典型的事例是韓愈對張旭草書的認識。他在《送高閑上人序》一文中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枝,喜怒窘窮,優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見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①唐·韓愈《送高 可端倪,以此終身而名后世。”①韓愈是在張旭去世不足十年后出生的,他的評價帶有當世人的色彩,可見唐人對書法的理解。在韓題卷》,遼寧人民 愈的筆下,張旭不治他技,書法是他抒發情感見聞感受唯一的一個宣泄手段,所以不論是情緒變化還是有所見聞,“一寓于書”。對于張旭而言,是以書寓情,喜怒、憂愁、怨恨、思慕、無聊,無不如此;對于后人而言,包括韓愈,就是要從他神出鬼沒、不可端倪的墨跡中,見出他的情感狀態,是喜還是愕?是怒還是愁?見于筆墨之情,察之筆墨之態。
不同的情緒付請諸筆墨,本是有規律可循的。這種規律,就是今人面對不同作品時緣態見情的直接依據。元人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總結說:“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①對于審美而言,就是以字舒之態
見喜,以字險之態見怒,以字斂之態見哀,以字麗之態見樂,而且要根據深淺變化,見出其用情的程度。以此再重新審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否可以更加深入一步呢?如果把墨跡的狀態放在一個具體的時代、環境、事件及個人心性中,還原書寫過程和情緒狀態,書法作為表現性藝術,情感的把握便不是無所依憑、癡人說夢了。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