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基本技法
時間:2022-05-28 06:45:33
中國書法的基本技法主要是指:筆法、墨法、字法、章法。
1.筆法。所謂筆法,是指執筆和運筆的方法。執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五指執筆法(見圖25)、三指執筆法(見圖26)、平復執筆法(見圖27)、捻管執筆法(見圖28)、楂管執筆法(見圖29)。蘇東坡用的是三指執筆,也叫“單苞”法。歷史上還有用“雙苞”法即“雙鉤”法、“七字法”的。最常用的是五指執筆法,即用五個手指執筆,用大拇指的指頭按住筆管,與食指第一關節用力將筆夾住,中指自然彎曲用指尖向手掌心方向頂住筆管,同時將無名指向內彎曲用指甲與肉相連的地方輕輕頂住筆管,再用小指彎曲緊貼著無名指起托住無名指的作用。這種執筆方法,五指自如,用力均勻,執筆穩當,運轉靈活,適宜書寫各種書體。不管用哪種方法執筆,都應當松緊適當,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應緊而不死,松而不垮,像農民輕松拿鋤頭、工人輕松拿榔 頭一樣,用的是巧勁。有一個傳說,講王獻之小時候練字時,他父親王羲之突然從他身后去拔他手里的筆,結果沒有拔掉。有人根據這個傳說,就認為寫字時必須把筆捏得緊緊的。這是不對的,
筆抓得太緊,不利于靈活用筆,尤其是寫行草時更不能這樣。

執筆方法掌握了,接下來就是如何運筆了。古人說過“用筆干古不易”,“一筆之法,妙在起止”。運筆的基本動作是下筆、行筆和收筆,也就是通過用筆的技巧和運筆的輕重緩急,來表現出書法線條的藝術美感。在運筆過程中,有三個環節需要把握:第一是要注意運用腕力。伏在桌上寫字,比較輕松,但運筆時需要靠手腕的力量帶動書寫。懸手寫字稱之為懸腕,特別是寫大字時,更要靠懸腕的力量增大回旋范圍、增強行筆力度,有時甚至還要發揮手臂的力量。第二是要注意端正姿勢。姿勢不好,不僅影響書法,對身體也不利。坐著寫字,頭和肩要平正,身體要自然挺直,兩腿自然分開著地,各個部位要放松。站著寫字,一般是寫大字,視線要正直,身體和手臂要協調,腳根要立穩站平,全身上下要自然舒展。第三是要注意用氣。下筆前一定要思想集中,心緒舒展,精力充沛,運筆中盡量將氣貫入其中,做到神定氣足,這樣寫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氣勢。
2.墨法。所謂墨法,是指運用墨色的方法。墨分濃、淡、枯、濕、焦五色,濃墨顯示厚重,淡墨顯示飄逸,枯墨顯示瘦勁,濕墨顯示散淡,焦墨顯示滯澀。如何將墨的五色運用到書法作品中去,是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運用得好,作品的效果就好,反之,作品的效果就差。墨法的運用,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喜好和習慣選擇墨的種類。有的人喜歡濃一點的墨汁如“一得閣”,有的人喜歡淡一點的墨汁如“曹素功”,有的人喜歡濃墨淡墨摻合使用,有的人則喜歡用水磨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墨色的運用。一般而言,寫楷書、篆書用濃一點的墨會顯得更莊重些,寫隸書用枯一點的墨會顯得更有韻味些,寫行書用濃淡相宜的墨會顯得更流暢些,寫行草特別是草書采取五色兼用或加一些宿墨(過夜的墨水)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草書中枯澀瘦勁的線條、黑白相間的飛白等效果,一般就是用枯墨法或焦墨法形成的。古人非常講究墨法,而當今有些書法家卻很不講究墨法,不分濃淡枯濕任意涂寫,還美其名曰“現代書法”。這是違背傳統的錯誤做法,是對嚴肅的書法藝術的傷害,絕對不能去仿效。
3.字法。所謂字法,是指結字的方法。古人講“一字之法,貴在結構”。字法就是形成字的結構、形體的方法。每一個漢字都是由點畫線條組成的,書法就是把一點一畫的線條進行藝術創作,將每一個字寫得更美、更好看、更有欣賞價值。書法被稱之為藝術,道理就在這里。但具體到每一種書體來說,又有各自不同的結字規律和方法。比如,篆體有篆體的書寫方法和技巧,隸體有隸體的書寫方法和技巧,楷、行、草體都有自己的書寫要求和方法技巧,寫好每一種書體都是不容易的。其中難度最大的要算草體,因為它的點畫線條雖有一定的規律,但變化很大,同一個字在不同作品中結字形體都可能不一樣,有的字的草體有幾種甚至幾十種寫法。所以,不下真功夫、苦功夫是很難學好草書的。但不管書寫哪種字體,都必須做到字的重心要穩,主次筆畫相宜,造型疏密得當,點畫參差有致。
4.章法。所謂章法,一般是指一幅作品的編排布局,包括題款、鈐印等。這就是說,每幅作品除了題跋、落款、鈐印要符合規范要求外,最重要的是在行文排列、篇章布局、整體結構上要規范、美觀、大方,富有藝術感染力,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章法好的作品,往往能使人像欣賞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樣,得到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如果看上去像亂架的柴火、亂堆的垃圾,那顯然是幅沒有章法的作品。以上四種基本技法,是任何一個書法者都必須掌握的。一幅作品的好與差,衡量的基本標準就是看它對“四法”掌握和運用得如何。這是寫好書法五體總的要求,而具體到每一種書體,又有各自的基本寫法。
1.筆法。所謂筆法,是指執筆和運筆的方法。執筆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五指執筆法(見圖25)、三指執筆法(見圖26)、平復執筆法(見圖27)、捻管執筆法(見圖28)、楂管執筆法(見圖29)。蘇東坡用的是三指執筆,也叫“單苞”法。歷史上還有用“雙苞”法即“雙鉤”法、“七字法”的。最常用的是五指執筆法,即用五個手指執筆,用大拇指的指頭按住筆管,與食指第一關節用力將筆夾住,中指自然彎曲用指尖向手掌心方向頂住筆管,同時將無名指向內彎曲用指甲與肉相連的地方輕輕頂住筆管,再用小指彎曲緊貼著無名指起托住無名指的作用。這種執筆方法,五指自如,用力均勻,執筆穩當,運轉靈活,適宜書寫各種書體。不管用哪種方法執筆,都應當松緊適當,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應緊而不死,松而不垮,像農民輕松拿鋤頭、工人輕松拿榔 頭一樣,用的是巧勁。有一個傳說,講王獻之小時候練字時,他父親王羲之突然從他身后去拔他手里的筆,結果沒有拔掉。有人根據這個傳說,就認為寫字時必須把筆捏得緊緊的。這是不對的,
筆抓得太緊,不利于靈活用筆,尤其是寫行草時更不能這樣。

執筆方法掌握了,接下來就是如何運筆了。古人說過“用筆干古不易”,“一筆之法,妙在起止”。運筆的基本動作是下筆、行筆和收筆,也就是通過用筆的技巧和運筆的輕重緩急,來表現出書法線條的藝術美感。在運筆過程中,有三個環節需要把握:第一是要注意運用腕力。伏在桌上寫字,比較輕松,但運筆時需要靠手腕的力量帶動書寫。懸手寫字稱之為懸腕,特別是寫大字時,更要靠懸腕的力量增大回旋范圍、增強行筆力度,有時甚至還要發揮手臂的力量。第二是要注意端正姿勢。姿勢不好,不僅影響書法,對身體也不利。坐著寫字,頭和肩要平正,身體要自然挺直,兩腿自然分開著地,各個部位要放松。站著寫字,一般是寫大字,視線要正直,身體和手臂要協調,腳根要立穩站平,全身上下要自然舒展。第三是要注意用氣。下筆前一定要思想集中,心緒舒展,精力充沛,運筆中盡量將氣貫入其中,做到神定氣足,這樣寫起來就會產生一種氣勢。
2.墨法。所謂墨法,是指運用墨色的方法。墨分濃、淡、枯、濕、焦五色,濃墨顯示厚重,淡墨顯示飄逸,枯墨顯示瘦勁,濕墨顯示散淡,焦墨顯示滯澀。如何將墨的五色運用到書法作品中去,是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運用得好,作品的效果就好,反之,作品的效果就差。墨法的運用,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喜好和習慣選擇墨的種類。有的人喜歡濃一點的墨汁如“一得閣”,有的人喜歡淡一點的墨汁如“曹素功”,有的人喜歡濃墨淡墨摻合使用,有的人則喜歡用水磨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墨色的運用。一般而言,寫楷書、篆書用濃一點的墨會顯得更莊重些,寫隸書用枯一點的墨會顯得更有韻味些,寫行書用濃淡相宜的墨會顯得更流暢些,寫行草特別是草書采取五色兼用或加一些宿墨(過夜的墨水)會顯得更加豐富多彩。草書中枯澀瘦勁的線條、黑白相間的飛白等效果,一般就是用枯墨法或焦墨法形成的。古人非常講究墨法,而當今有些書法家卻很不講究墨法,不分濃淡枯濕任意涂寫,還美其名曰“現代書法”。這是違背傳統的錯誤做法,是對嚴肅的書法藝術的傷害,絕對不能去仿效。
3.字法。所謂字法,是指結字的方法。古人講“一字之法,貴在結構”。字法就是形成字的結構、形體的方法。每一個漢字都是由點畫線條組成的,書法就是把一點一畫的線條進行藝術創作,將每一個字寫得更美、更好看、更有欣賞價值。書法被稱之為藝術,道理就在這里。但具體到每一種書體來說,又有各自不同的結字規律和方法。比如,篆體有篆體的書寫方法和技巧,隸體有隸體的書寫方法和技巧,楷、行、草體都有自己的書寫要求和方法技巧,寫好每一種書體都是不容易的。其中難度最大的要算草體,因為它的點畫線條雖有一定的規律,但變化很大,同一個字在不同作品中結字形體都可能不一樣,有的字的草體有幾種甚至幾十種寫法。所以,不下真功夫、苦功夫是很難學好草書的。但不管書寫哪種字體,都必須做到字的重心要穩,主次筆畫相宜,造型疏密得當,點畫參差有致。
4.章法。所謂章法,一般是指一幅作品的編排布局,包括題款、鈐印等。這就是說,每幅作品除了題跋、落款、鈐印要符合規范要求外,最重要的是在行文排列、篇章布局、整體結構上要規范、美觀、大方,富有藝術感染力,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章法好的作品,往往能使人像欣賞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樣,得到視覺和精神上的享受。如果看上去像亂架的柴火、亂堆的垃圾,那顯然是幅沒有章法的作品。以上四種基本技法,是任何一個書法者都必須掌握的。一幅作品的好與差,衡量的基本標準就是看它對“四法”掌握和運用得如何。這是寫好書法五體總的要求,而具體到每一種書體,又有各自的基本寫法。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