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帖?
時間:2022-05-29 12:29:33
什么叫帖?
古時候,在用帛(絲織品)制成的標簽上寫著某件文書的作者、名稱及順序號,然后粘在文書的前面,這就叫“帖”。晉唐時期的書寫作品上面就常常用這種“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粘有這種標簽的文書作品本身稱作“帖”。于是“帖”的概念就比較清晰廣泛了,從甲骨、青銅器、陶瓷、玉版、竹簡、木牘、絹帛、麻紙上復制而成的墨跡,從碑刻上拓印下來的墨跡,將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刻在石頭上或木頭上制成拓片再印制成冊的“刻帖”,極少數古代留傳下來的真跡,都可稱之為“帖”?,F今人們見到的供臨習用的各種“法帖”,絕大多數是古代各種墨跡的復制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據說就是唐代一個叫馮承素的人用“雙鉤廓填法”響拓①而成的。即在暗室里開一個向陽的窗洞,將一張特制的半透明硬黃色蠟紙罩在原墨跡上,放在窗臺下,墨跡被陽光映在蠟紙上,然后用細筆雙鉤出字的輪廓,取下來再細心地在雙鉤空心字中按原跡填上墨,這就叫“雙鉤廓填法”。當然,古代留傳下來的真跡也有,如陸機的《平復帖》、李白的《上陽臺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等,但數量極少。
“帖”與碑的拓本大多是“黑底白字”,都可作法帖之用,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兩者也有區別:從用途上講,“碑”主要是用作流傳紀念性文章的,“帖”則主要起到流傳書法作品的作用。從書體上講,“碑”多用篆、隸、楷書,比較規整莊重;“帖”多是行書草書、小楷,比較清爽秀麗。從形體上講,“碑”的形狀高大厚重,
“帖”的體積較小較輕。從研究的角度講,自從清代有個叫阮元的寫了《北碑南帖論》之后,出現了“碑學”與“帖學”、“北派”與“南派”的說法。研究碑刻的稱為“碑學”,研究帖的稱為“帖學”;崇尚北魏碑刻的書法家被叫做“碑學派”也叫“北派”,喜歡法帖的書法家被叫做“帖學派”也叫“南派”。帖學起源于宋代初期,到清代前期,因為康熙皇帝喜歡法帖,學臨法帖的人很多,帖學極為興盛。到了清代后期,帖學逐步衰落,碑學很快興起,連三尺孩童都學寫魏碑體。
盡管歷史上有過碑學與帖學、北派與南派之分,但不論是“碑”還是“帖”,都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閃耀著藝術光輝的巨大寶藏,都是后人研究、臨習的重要法帖。
古時候,在用帛(絲織品)制成的標簽上寫著某件文書的作者、名稱及順序號,然后粘在文書的前面,這就叫“帖”。晉唐時期的書寫作品上面就常常用這種“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粘有這種標簽的文書作品本身稱作“帖”。于是“帖”的概念就比較清晰廣泛了,從甲骨、青銅器、陶瓷、玉版、竹簡、木牘、絹帛、麻紙上復制而成的墨跡,從碑刻上拓印下來的墨跡,將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刻在石頭上或木頭上制成拓片再印制成冊的“刻帖”,極少數古代留傳下來的真跡,都可稱之為“帖”?,F今人們見到的供臨習用的各種“法帖”,絕大多數是古代各種墨跡的復制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據說就是唐代一個叫馮承素的人用“雙鉤廓填法”響拓①而成的。即在暗室里開一個向陽的窗洞,將一張特制的半透明硬黃色蠟紙罩在原墨跡上,放在窗臺下,墨跡被陽光映在蠟紙上,然后用細筆雙鉤出字的輪廓,取下來再細心地在雙鉤空心字中按原跡填上墨,這就叫“雙鉤廓填法”。當然,古代留傳下來的真跡也有,如陸機的《平復帖》、李白的《上陽臺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等,但數量極少。
“帖”與碑的拓本大多是“黑底白字”,都可作法帖之用,這是它們相同的地方。兩者也有區別:從用途上講,“碑”主要是用作流傳紀念性文章的,“帖”則主要起到流傳書法作品的作用。從書體上講,“碑”多用篆、隸、楷書,比較規整莊重;“帖”多是行書草書、小楷,比較清爽秀麗。從形體上講,“碑”的形狀高大厚重,
“帖”的體積較小較輕。從研究的角度講,自從清代有個叫阮元的寫了《北碑南帖論》之后,出現了“碑學”與“帖學”、“北派”與“南派”的說法。研究碑刻的稱為“碑學”,研究帖的稱為“帖學”;崇尚北魏碑刻的書法家被叫做“碑學派”也叫“北派”,喜歡法帖的書法家被叫做“帖學派”也叫“南派”。帖學起源于宋代初期,到清代前期,因為康熙皇帝喜歡法帖,學臨法帖的人很多,帖學極為興盛。到了清代后期,帖學逐步衰落,碑學很快興起,連三尺孩童都學寫魏碑體。
盡管歷史上有過碑學與帖學、北派與南派之分,但不論是“碑”還是“帖”,都是中國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閃耀著藝術光輝的巨大寶藏,都是后人研究、臨習的重要法帖。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