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因行味象
時間:2022-10-26 21:06:04
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因行味象
任何藝術都是有形象的,書法的形象怎樣體現呢?當代的欣賞者喜歡使用一個概念,即“線條”,因為所有的筆畫無論曲直、長短、粗細、輕重,都與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一致性。然而,準確地說,書法只有筆畫,不是線條。因為筆畫是有明確規定性的。盡管在行草書中筆畫會發生變化,但最基本的八種筆畫沒有改變。漢字的一筆一畫,經過組合安排,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有筆畫的形態,還有文字所承載的音和意,這與線條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而文字是符號,不是形象。那么,怎么理解書法是有形象的及其形象性呢?
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形象,最初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依此創造了文字,即象形字。象形字的最大特征是“象”人物、“象”動物、“象”植物、“象”自然、“象”器物,等等,是最簡潔的簡筆畫,表現了古人超乎尋常的概括能力、表現能力和文化智慧。在此基礎上,或象形與象形結合,或象形與符號結合,或象形與表音的字符結合,形成了新的造字方法?!稘h書·藝文志》稱造字方法的“六書”為象形、象意、象事、象聲,很合于來源于形象的實際。所以,從本質上說,以象形為基礎創造的中國漢字,無一例外都是有形象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形態的演變,漢字從象形的形象走向了符號的抽象,但最初的形象,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在結構之中,從而完成了漢字符號化的第一個過程一形象的抽象。
今天的所有書寫都是對漢字符號的書寫,而不再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了。當人們在書寫時賦予這些符號以情感、追求、心性和主觀色彩時,也為這些符號賦子了新的形態、體勢、韻味和神采,這個符號已不再僅僅是表意表音的符號,而是有了生機、活力、血肉、靈魂的符號。這時,轉化和凝結在符號結構中的形象因
素被再次喚醒,面貌變了,神還在。這一個形象已不再是畫成其物的物象,而是以抽象為基礎的象外之象。所以說,中國書法藝術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抽象派藝術。這樣的書寫是有形象意味的,是抽象的形象。
書法的審美過程,面對抽象的形象,人們始終企圖還原最初的形象本身,于是形成了以喻言形的欣賞傳統,就是用一個新的形象,來比喻書法的形象及藝術性。南朝梁袁昂作《古今書評》,給二十五位書家下評語,說鐘繇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說蕭思話書“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說薄紹之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①有形象,有動作,有姿態,有氣勢,就是用欣賞者心目中的一個新形象,曉諭已經抽象了的原有的形象,這是比原本的形象更高、更具藝術色彩的還原過程。對于這樣形象的比喻,宋代大書法家米帶在《海岳名言》中說過一段很有針對性的話:“歷觀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愈遠,無益學者。”2米帶是性格孤傲狂放、很敢講話的一個人,更加見識廣、格調高,所以往往出言不俗。他這番話是對的。但以形象語喻抽象化了的藝術,古來的傳統比喻,才最能接近書法藝術形象的本質。明人王紱作《書畫傳習錄·論書》,征引歷代書評書論,其中引錄米帶評千四家書一則,這樣寫道。
任何藝術都是有形象的,書法的形象怎樣體現呢?當代的欣賞者喜歡使用一個概念,即“線條”,因為所有的筆畫無論曲直、長短、粗細、輕重,都與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一致性。然而,準確地說,書法只有筆畫,不是線條。因為筆畫是有明確規定性的。盡管在行草書中筆畫會發生變化,但最基本的八種筆畫沒有改變。漢字的一筆一畫,經過組合安排,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有筆畫的形態,還有文字所承載的音和意,這與線條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而文字是符號,不是形象。那么,怎么理解書法是有形象的及其形象性呢?
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形象,最初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依此創造了文字,即象形字。象形字的最大特征是“象”人物、“象”動物、“象”植物、“象”自然、“象”器物,等等,是最簡潔的簡筆畫,表現了古人超乎尋常的概括能力、表現能力和文化智慧。在此基礎上,或象形與象形結合,或象形與符號結合,或象形與表音的字符結合,形成了新的造字方法?!稘h書·藝文志》稱造字方法的“六書”為象形、象意、象事、象聲,很合于來源于形象的實際。所以,從本質上說,以象形為基礎創造的中國漢字,無一例外都是有形象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形態的演變,漢字從象形的形象走向了符號的抽象,但最初的形象,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在結構之中,從而完成了漢字符號化的第一個過程一形象的抽象。
今天的所有書寫都是對漢字符號的書寫,而不再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了。當人們在書寫時賦予這些符號以情感、追求、心性和主觀色彩時,也為這些符號賦子了新的形態、體勢、韻味和神采,這個符號已不再僅僅是表意表音的符號,而是有了生機、活力、血肉、靈魂的符號。這時,轉化和凝結在符號結構中的形象因
素被再次喚醒,面貌變了,神還在。這一個形象已不再是畫成其物的物象,而是以抽象為基礎的象外之象。所以說,中國書法藝術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抽象派藝術。這樣的書寫是有形象意味的,是抽象的形象。
書法的審美過程,面對抽象的形象,人們始終企圖還原最初的形象本身,于是形成了以喻言形的欣賞傳統,就是用一個新的形象,來比喻書法的形象及藝術性。南朝梁袁昂作《古今書評》,給二十五位書家下評語,說鐘繇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說蕭思話書“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說薄紹之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①有形象,有動作,有姿態,有氣勢,就是用欣賞者心目中的一個新形象,曉諭已經抽象了的原有的形象,這是比原本的形象更高、更具藝術色彩的還原過程。對于這樣形象的比喻,宋代大書法家米帶在《海岳名言》中說過一段很有針對性的話:“歷觀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愈遠,無益學者。”2米帶是性格孤傲狂放、很敢講話的一個人,更加見識廣、格調高,所以往往出言不俗。他這番話是對的。但以形象語喻抽象化了的藝術,古來的傳統比喻,才最能接近書法藝術形象的本質。明人王紱作《書畫傳習錄·論書》,征引歷代書評書論,其中引錄米帶評千四家書一則,這樣寫道。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