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育的個性化原則
時間:2022-09-29 20:49:39
書法教育的個性化原則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個性化教育,即因材施教;一是書寫的個性,即個人風格特點的追求。
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見于《論語·先進篇》,講的是孔子與弟子的一件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公西華日:“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①翻譯一下:子路問孔子:“我聽到了一種正確的意見,應該即刻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么可以聽到了是對的就可以做呢?是不是要先聽父兄的意見呀?”子路走后,冉有來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說:“對的,就應該立刻去做。”冉有走后,一直在孔子身邊的公西華問孔子:“先生,他們兩人問了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卻完全不同。我想問問,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冉有做事猶豫不決,所以要肯定地告訴他,立刻去做,不必遲疑。子路做事愛逞能,所以告訴他先不要立刻做,問問父兄,三思而后行。”因為冉有與子路的性情不同,即便是同樣的問題,也要因人而設教,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選擇相對應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對于書法教育而言,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異,無非是天賦與性格的差異,這些差異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一人一方案、一辦法、一策略。對于那些有天賦但缺少耐心和毅力的,要少教、少講而多練、多做。你告訴他的道理、規范,他一點就透了,一說就懂了,但他可能做得不夠好,坐不住,沒耐性,下不得笨功夫,所以要少講多練。對于那些悟性不是特別高,但用心、認真、刻苦、勤奮的學生,則應相對多講,把問題講透嚼爛,幫助他們理解、消化,加上他們自身的韌勁,收效會更快。對于那些悟性不高又不能下笨功夫的,要細講嚴要求,耳提面命,功夫加倍。對那些悟性好又勤學刻苦的,則適當點撥即好。一人一方案的因材施教,就是師父帶徒弟的辦法。施教的依據是學習者的個性特點。實踐表明,施教的內容、方法越符合學習者的個性,效果便會越好。
第二個層面是書寫的個性強調。所有的藝術品都講求個性,本質上是一個作者創造力的體現。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種特別的書體叫館閣體,是科舉考試廣泛應用,廣大學子爭相學習的書體,特點是方正、圓潤、工整、光潔。館閣體在當今書法家的眼中不是褒義的,就是因為沒有個性所做的判斷。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末年廢止,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試卷的書寫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唐代有了《干祿字書》,就是這種標誰的范本。到了明代,由于皇帝的提倡,科考更看重書寫,所以這樣的書寫大行其道。明時稱臺閣體,臺閣本指尚書,尚書臺位于宮廷之內;館的本意是學館??梢姡@是明清兩代官廷、學館最通行、流行的書體樣式。館閣體的缺點是缺少個性,工整、流暢、典雅、莊重則是其長處。從寫字的角度說,館閣體是一手好字;從書法的角度講,缺少了個性,干篇一律,千人一面,形同印版,無疑是對藝術個性和藝術豐富性的一種限制。但館閣體同樣要下一番功夫的,絕不是因為缺少了個性色彩就一無是處。
書法教育從平正開始,從普遍入手,終于個性,呈現個人特點。個人特點指的是什么呢?應是個人心性、個人理解、個性追求和自我表現。個人心性即每個人的天賦、性格、氣質等方面的特點,個人理解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素養對書法、書寫的認知水平和獨到之處,追求則是個人的主觀愿望,由自己的美學理想決定的目標、品位、境界,表現則是不白主的書寫流露過程。所以,書法個性化的強調是正態的、自然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把個性化簡單、片面地理解為與眾不同、與他人不同、與古人不同,是一種很浮淺的認識。書法個性化是在傳承書法藝術過程中,體現了自己理解的實踐,是心性、情緒、追求等一系列個人經驗的客觀體現。眾人都學王羲之,如果都是寫成了一樣的、一類的、一種精神風貌的王羲之,同樣未能體現出真正的個性。什么時候在學王羲之的作品中見到了個人的特點,就體現了個性化。所以,從本質上說,書法教育中的個性化誰則,是一個學習者自我實現、自我表現的過程。真正的自我是束縛不住的,總會呈現出白己的風貌。這也是個性化原則的理論基礎。
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見于《論語·先進篇》,講的是孔子與弟子的一件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日:“聞斯行之。”公西華日:“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①翻譯一下:子路問孔子:“我聽到了一種正確的意見,應該即刻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么可以聽到了是對的就可以做呢?是不是要先聽父兄的意見呀?”子路走后,冉有來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回答說:“對的,就應該立刻去做。”冉有走后,一直在孔子身邊的公西華問孔子:“先生,他們兩人問了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卻完全不同。我想問問,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冉有做事猶豫不決,所以要肯定地告訴他,立刻去做,不必遲疑。子路做事愛逞能,所以告訴他先不要立刻做,問問父兄,三思而后行。”因為冉有與子路的性情不同,即便是同樣的問題,也要因人而設教,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選擇相對應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對于書法教育而言,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異,無非是天賦與性格的差異,這些差異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一人一方案、一辦法、一策略。對于那些有天賦但缺少耐心和毅力的,要少教、少講而多練、多做。你告訴他的道理、規范,他一點就透了,一說就懂了,但他可能做得不夠好,坐不住,沒耐性,下不得笨功夫,所以要少講多練。對于那些悟性不是特別高,但用心、認真、刻苦、勤奮的學生,則應相對多講,把問題講透嚼爛,幫助他們理解、消化,加上他們自身的韌勁,收效會更快。對于那些悟性不高又不能下笨功夫的,要細講嚴要求,耳提面命,功夫加倍。對那些悟性好又勤學刻苦的,則適當點撥即好。一人一方案的因材施教,就是師父帶徒弟的辦法。施教的依據是學習者的個性特點。實踐表明,施教的內容、方法越符合學習者的個性,效果便會越好。
第二個層面是書寫的個性強調。所有的藝術品都講求個性,本質上是一個作者創造力的體現。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種特別的書體叫館閣體,是科舉考試廣泛應用,廣大學子爭相學習的書體,特點是方正、圓潤、工整、光潔。館閣體在當今書法家的眼中不是褒義的,就是因為沒有個性所做的判斷。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末年廢止,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試卷的書寫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唐代有了《干祿字書》,就是這種標誰的范本。到了明代,由于皇帝的提倡,科考更看重書寫,所以這樣的書寫大行其道。明時稱臺閣體,臺閣本指尚書,尚書臺位于宮廷之內;館的本意是學館??梢姡@是明清兩代官廷、學館最通行、流行的書體樣式。館閣體的缺點是缺少個性,工整、流暢、典雅、莊重則是其長處。從寫字的角度說,館閣體是一手好字;從書法的角度講,缺少了個性,干篇一律,千人一面,形同印版,無疑是對藝術個性和藝術豐富性的一種限制。但館閣體同樣要下一番功夫的,絕不是因為缺少了個性色彩就一無是處。
書法教育從平正開始,從普遍入手,終于個性,呈現個人特點。個人特點指的是什么呢?應是個人心性、個人理解、個性追求和自我表現。個人心性即每個人的天賦、性格、氣質等方面的特點,個人理解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素養對書法、書寫的認知水平和獨到之處,追求則是個人的主觀愿望,由自己的美學理想決定的目標、品位、境界,表現則是不白主的書寫流露過程。所以,書法個性化的強調是正態的、自然的,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把個性化簡單、片面地理解為與眾不同、與他人不同、與古人不同,是一種很浮淺的認識。書法個性化是在傳承書法藝術過程中,體現了自己理解的實踐,是心性、情緒、追求等一系列個人經驗的客觀體現。眾人都學王羲之,如果都是寫成了一樣的、一類的、一種精神風貌的王羲之,同樣未能體現出真正的個性。什么時候在學王羲之的作品中見到了個人的特點,就體現了個性化。所以,從本質上說,書法教育中的個性化誰則,是一個學習者自我實現、自我表現的過程。真正的自我是束縛不住的,總會呈現出白己的風貌。這也是個性化原則的理論基礎。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