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研究能力
時間:2022-09-18 07:23:49
書法研究能力
書法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俯拾皆是,但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即從教學實際出發、從問題出發展開研怎樣教書法究。這些研究,可以是理論問題,也可以是方法問題,可以是普遍性的大問題,由大及小,也可以是個別性的小問題,以小見大。歸根結底,是書法教師應該具有相當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第一個應該具備的條件是理論基礎。對于書法教師來說,起碼要有三個方面的理論基礎,一是書法理論的基礎,二是書法教學論的基礎,三是諸如哲學、文藝學、美學等其他公共理論和相關理論的基礎。書法理論的核心是對書法藝術本質規律的認識,既可以用這些認識觀照歷史、現象、理念、書家及其作品,也可以用來指導實踐。書法教學理論是一個書法教師必須有的理論素養,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主要是指如何進行書法教學的規律方法的認識。用這些認識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其他的公共理論,則是更加基礎性的理論。研究書法,完全可以從哲學的角度,認識書法創作的辯證統一關系。比如計白當黑。在書法創作中經常會有意留一些空白,創造空間感。這些白的存在,恰恰強化了那些墨跡的感染力、協調性和藝術效果。這樣的辯證統一關系,就可以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辯證統一就是矛盾統一,大與小、方與圓、正與奇、疾與遲、避與犯、曲與直、連與斷、靜與動、疏與密等,在書法中,這樣的辯證統一關系比比皆是,都可以進入哲學的視野并加以研究。而文藝學、美學、美術學等理論,作為藝術創作與批評的基本原理,可以書法為對象直接進行理論研究。至于文字學、古代書論等一些基礎,更應是理論基礎的基本內容了。
研究能力必備的第二個條件是實踐經驗。書法教師要求會寫,有書寫的基本實踐,因為可以在自己的書寫過程中體驗、體會、體悟諸如技法、規范、要求、效應一類的實際。文獻記載王羲之寫《蘭亭序》,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有的書家試了,鼠須筆根本不能用,可能就是硬毫筆。有了這個體驗和體會,在指導教學時便會有話可說,不再人云亦云。如錐畫沙,周汝昌先生在實踐后認為,應該是在濕的沙地上畫,而不應是干沙,但目的、要旨是筆在畫中行,中鋒用筆。他實踐了,發現了干沙、濕沙對錐畫沙理解的差異。給小學生上過毛筆書法課,就會發現通常的執筆方法對一些孩子不實用,所謂指實、掌虛、筆直,孩子執筆就是不實。因為有的孩子的手指細細的、軟軟的,纖弱而無力,就是拿不住、拿不穩這支筆。這時候就要另想辦法,因為通常的方法可能不切實際了。實踐對于書法教師自身而言,是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體悟理論的正確性,可行性;對于教學而言,則是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學習問題、實踐問題,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研究能力必須具備的第三個條件是掌握研究方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明確指出,所有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歷史的和邏輯的。歷史的便是實證的,邏輯的便是分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就要用事實、數據、實例說話,可以證真,也可以證偽,還可以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下,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推論。對于書法教師而言,就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論證、分析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舉一個實例。沈陽市書法教師高級研訓班共辦了五期。第 期舉行的時候,講筆法講了撅拓、提按、轉折、推顫等筆法,在內容分量上是平均的,沒有側重。撅拓大家生疏,讓大家熟悉;提按 司空見慣,強調方式;轉折本非一法,主要強調區別;推顏所用不 多,舉例說明。后來在學員的實踐中發現,學員中存在的最突出問 題是提按。發現了問題,以后的事情就好辦了。根據學員實際,有 針對性地在此后的教學中加大了這種筆法的講解和訓練,問題有了 很大的改觀。分析這個過程不難看到,發現問題是第一位的。沒有 實踐,不在實踐中認真觀察、歸納,就不能找準問題。找準問題之 后,就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書法教師高研班的學員是經過提交 作品、初評合格、現場書寫、綜合評定等環節選拔出來的,有較好的書寫基礎,許多是正在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書法教師。但他們學習書法的經歷,大多是愛好引發的興趣,工作產生的需要,很少有人經過系統的書寫訓練。即便接受過一些老師的指點,也是零散的、的 膚淺的、不系統的。分析了這個原因后,結合學員的學書經歷和書寫實際,我們講了筆畫中的提按,轉換筆鋒時的提按、重新起筆時考的提按以及提按的功能、作用及變換技巧,學員們都覺得受益匪教書 淺。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的研究,是對一些小問題的研究,但很實用,很解渴,既有針對性,又有一定的理論性。當然,還有一些宏觀課題的研究,如北碑的風貌與地域特征,未人尚意與時代特征以及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等等,這些題目就需要更加系統、深入地研究了。
書法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俯拾皆是,但一個基本的原則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即從教學實際出發、從問題出發展開研怎樣教書法究。這些研究,可以是理論問題,也可以是方法問題,可以是普遍性的大問題,由大及小,也可以是個別性的小問題,以小見大。歸根結底,是書法教師應該具有相當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第一個應該具備的條件是理論基礎。對于書法教師來說,起碼要有三個方面的理論基礎,一是書法理論的基礎,二是書法教學論的基礎,三是諸如哲學、文藝學、美學等其他公共理論和相關理論的基礎。書法理論的核心是對書法藝術本質規律的認識,既可以用這些認識觀照歷史、現象、理念、書家及其作品,也可以用來指導實踐。書法教學理論是一個書法教師必須有的理論素養,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主要是指如何進行書法教學的規律方法的認識。用這些認識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其他的公共理論,則是更加基礎性的理論。研究書法,完全可以從哲學的角度,認識書法創作的辯證統一關系。比如計白當黑。在書法創作中經常會有意留一些空白,創造空間感。這些白的存在,恰恰強化了那些墨跡的感染力、協調性和藝術效果。這樣的辯證統一關系,就可以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辯證統一就是矛盾統一,大與小、方與圓、正與奇、疾與遲、避與犯、曲與直、連與斷、靜與動、疏與密等,在書法中,這樣的辯證統一關系比比皆是,都可以進入哲學的視野并加以研究。而文藝學、美學、美術學等理論,作為藝術創作與批評的基本原理,可以書法為對象直接進行理論研究。至于文字學、古代書論等一些基礎,更應是理論基礎的基本內容了。
研究能力必備的第二個條件是實踐經驗。書法教師要求會寫,有書寫的基本實踐,因為可以在自己的書寫過程中體驗、體會、體悟諸如技法、規范、要求、效應一類的實際。文獻記載王羲之寫《蘭亭序》,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有的書家試了,鼠須筆根本不能用,可能就是硬毫筆。有了這個體驗和體會,在指導教學時便會有話可說,不再人云亦云。如錐畫沙,周汝昌先生在實踐后認為,應該是在濕的沙地上畫,而不應是干沙,但目的、要旨是筆在畫中行,中鋒用筆。他實踐了,發現了干沙、濕沙對錐畫沙理解的差異。給小學生上過毛筆書法課,就會發現通常的執筆方法對一些孩子不實用,所謂指實、掌虛、筆直,孩子執筆就是不實。因為有的孩子的手指細細的、軟軟的,纖弱而無力,就是拿不住、拿不穩這支筆。這時候就要另想辦法,因為通常的方法可能不切實際了。實踐對于書法教師自身而言,是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體悟理論的正確性,可行性;對于教學而言,則是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學習問題、實踐問題,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研究能力必須具備的第三個條件是掌握研究方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明確指出,所有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歷史的和邏輯的。歷史的便是實證的,邏輯的便是分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就要用事實、數據、實例說話,可以證真,也可以證偽,還可以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下,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推論。對于書法教師而言,就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論證、分析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舉一個實例。沈陽市書法教師高級研訓班共辦了五期。第 期舉行的時候,講筆法講了撅拓、提按、轉折、推顫等筆法,在內容分量上是平均的,沒有側重。撅拓大家生疏,讓大家熟悉;提按 司空見慣,強調方式;轉折本非一法,主要強調區別;推顏所用不 多,舉例說明。后來在學員的實踐中發現,學員中存在的最突出問 題是提按。發現了問題,以后的事情就好辦了。根據學員實際,有 針對性地在此后的教學中加大了這種筆法的講解和訓練,問題有了 很大的改觀。分析這個過程不難看到,發現問題是第一位的。沒有 實踐,不在實踐中認真觀察、歸納,就不能找準問題。找準問題之 后,就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書法教師高研班的學員是經過提交 作品、初評合格、現場書寫、綜合評定等環節選拔出來的,有較好的書寫基礎,許多是正在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書法教師。但他們學習書法的經歷,大多是愛好引發的興趣,工作產生的需要,很少有人經過系統的書寫訓練。即便接受過一些老師的指點,也是零散的、的 膚淺的、不系統的。分析了這個原因后,結合學員的學書經歷和書寫實際,我們講了筆畫中的提按,轉換筆鋒時的提按、重新起筆時考的提按以及提按的功能、作用及變換技巧,學員們都覺得受益匪教書 淺。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的研究,是對一些小問題的研究,但很實用,很解渴,既有針對性,又有一定的理論性。當然,還有一些宏觀課題的研究,如北碑的風貌與地域特征,未人尚意與時代特征以及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等等,這些題目就需要更加系統、深入地研究了。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