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指導訓練
時間:2022-09-15 21:00:20
書法指導訓練
指導是解決之道,訓練是入道之法。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做出指導。所謂指導,就是我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學習者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有時指導的是微觀的、細節性的問題,有時則可能是方向性的問題,要區別對待。
比如一種書寫技巧的學習和問題解決,就是微觀的、細節性的問題個朋友學習書法,自學,有模有樣。一天,在工作室里喝茶、聊天時問:“我對那個豎鉤怎么也寫不好,給我點拔一下。”他用了二個很準確的詞一點撥。點就是指點,就是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拔就是指導,撥亂反正,把錯的、不正確、不準確的引向對的、準確的。怎么點撥呢?他先寫一遍,比如“永”字的豎鉤,抑或“小”字的豎鉤,“于”字的豎鉤,“爭”字的豎鉤,都可以,在寫的過程中發現他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后,告訴他問題出在哪里了。再后,點拔者做示范,盡可能用分解式的筆觸把運筆的過程展示給他。他聽懂了,看懂了,然后由他來寫,再告訴他寫法是否可行,讓他自己感受用筆的過程和書寫的效果,兩三遍之后,他就覺得懂了、會了。這是小問題,不難解決。有的問題則不那么簡單。沈陽市書法教師高研班的學員在交作業的時候,一位學員交了一份柳體楷書的作業,骨骼硬朗,行筆爽利自然,結構謹嚴,柳味十足。但這位同學進入高研班時提交的作品、平時練習的書體都不是柳體。講評時得知,他練過很長時間的柳書,后來放下了。問為什么,他的回答讓人感到吃驚:他說在歷屆國展中,柳體幾乎沒有入展的。而在他所有的作業中,柳體的功力最深,最扎實。問題來了,如何指導?一是不能為了國展而學書。誠然,如果柳體寫到出神入化了,相信一定可以入國展。二是建議不要棄柳,在現有的基礎上堅持練下去,日久天長,必有收獲。三是棄柳而習其他,柳書的功底基礎仍然會起到基礎的作用,要把這種基礎體現在其他書體的學習、創作中,最好選擇與柳書脈相承的書體或柳書所從來的書體去學習,會更加得力。這也是指導,但與細節、筆畫技巧的微觀指導完全不同,而是方向性的、涉及審美取向的解決之道了。
至于訓練,應該是指導的內容之一。提供一種系統的訓練方式,往往需要十分具體。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①仔細玩味這段話,便會發現,其實說的是一個訓練的基本過程和內在規律。對
賦語例字格》于所有的初學者來說,結字的第一階段就是平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橫平豎直。“但求”,就是不要想別的,什么風格呀,特色呀,自我呀,表現呀,通通不要想,能做到橫平豎直,一字立穩,就是最初的訓練尺度和準則。“結構平正日穩。”等過了這一關便可追求一點超越平常的內容了。孫過庭用了兩個字一—險絕。什么叫險呢?唐人竇蒙在《述書賦語例字格》中解釋說:“不期而然曰險。”用今天的話說,不期而然是意外,本來沒想這樣寫,結果出乎意料,是寫成了非意所有的樣子。再說得通俗一點,險絕是超出了白已的意料,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筆該如何連續承接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把字穩穩當當地立在那里,就是險絕??梢哉f,今天的絕大部分書家,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在孫過庭看來,“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才是正路。這一次的平正與初學所求的平正自然不是一個境界了,而是一次升華,是波瀾不驚中有險象環生,是平穩之下的險絕。所以,孫過庭總結說:初時的平正是未及,是初級階段求平正而達不到平正;到弄險的階段,又弄過
了頭,過猶不及;只有到了最后的階段,又回到了平正,才達到了“通會”的境界。所謂通會,就是貫通融合,就是無論平正、險絕,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故意為之,達到的藝術效果都是平正。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所謂“平淡乃絢爛之極”,都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人書俱老”的境界??纯春胍环◣煏ǖ那昂笞兓?,對此便會有所體悟。
所以,先從橫平豎直做起,打好一般性的基礎,再追求個性,信馬由綴,放縱跌宕,以期表現心性自我,最后歸于平正,自然平和,簡凈豁達,這就是書法訓練的大程序、三段論。而指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體現的,是在訓練過程中的方向指引和細節得法。
指導是解決之道,訓練是入道之法。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做出指導。所謂指導,就是我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學習者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有時指導的是微觀的、細節性的問題,有時則可能是方向性的問題,要區別對待。
比如一種書寫技巧的學習和問題解決,就是微觀的、細節性的問題個朋友學習書法,自學,有模有樣。一天,在工作室里喝茶、聊天時問:“我對那個豎鉤怎么也寫不好,給我點拔一下。”他用了二個很準確的詞一點撥。點就是指點,就是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拔就是指導,撥亂反正,把錯的、不正確、不準確的引向對的、準確的。怎么點撥呢?他先寫一遍,比如“永”字的豎鉤,抑或“小”字的豎鉤,“于”字的豎鉤,“爭”字的豎鉤,都可以,在寫的過程中發現他的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后,告訴他問題出在哪里了。再后,點拔者做示范,盡可能用分解式的筆觸把運筆的過程展示給他。他聽懂了,看懂了,然后由他來寫,再告訴他寫法是否可行,讓他自己感受用筆的過程和書寫的效果,兩三遍之后,他就覺得懂了、會了。這是小問題,不難解決。有的問題則不那么簡單。沈陽市書法教師高研班的學員在交作業的時候,一位學員交了一份柳體楷書的作業,骨骼硬朗,行筆爽利自然,結構謹嚴,柳味十足。但這位同學進入高研班時提交的作品、平時練習的書體都不是柳體。講評時得知,他練過很長時間的柳書,后來放下了。問為什么,他的回答讓人感到吃驚:他說在歷屆國展中,柳體幾乎沒有入展的。而在他所有的作業中,柳體的功力最深,最扎實。問題來了,如何指導?一是不能為了國展而學書。誠然,如果柳體寫到出神入化了,相信一定可以入國展。二是建議不要棄柳,在現有的基礎上堅持練下去,日久天長,必有收獲。三是棄柳而習其他,柳書的功底基礎仍然會起到基礎的作用,要把這種基礎體現在其他書體的學習、創作中,最好選擇與柳書脈相承的書體或柳書所從來的書體去學習,會更加得力。這也是指導,但與細節、筆畫技巧的微觀指導完全不同,而是方向性的、涉及審美取向的解決之道了。
至于訓練,應該是指導的內容之一。提供一種系統的訓練方式,往往需要十分具體。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①仔細玩味這段話,便會發現,其實說的是一個訓練的基本過程和內在規律。對
賦語例字格》于所有的初學者來說,結字的第一階段就是平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橫平豎直。“但求”,就是不要想別的,什么風格呀,特色呀,自我呀,表現呀,通通不要想,能做到橫平豎直,一字立穩,就是最初的訓練尺度和準則。“結構平正日穩。”等過了這一關便可追求一點超越平常的內容了。孫過庭用了兩個字一—險絕。什么叫險呢?唐人竇蒙在《述書賦語例字格》中解釋說:“不期而然曰險。”用今天的話說,不期而然是意外,本來沒想這樣寫,結果出乎意料,是寫成了非意所有的樣子。再說得通俗一點,險絕是超出了白已的意料,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筆該如何連續承接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把字穩穩當當地立在那里,就是險絕??梢哉f,今天的絕大部分書家,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在孫過庭看來,“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才是正路。這一次的平正與初學所求的平正自然不是一個境界了,而是一次升華,是波瀾不驚中有險象環生,是平穩之下的險絕。所以,孫過庭總結說:初時的平正是未及,是初級階段求平正而達不到平正;到弄險的階段,又弄過
了頭,過猶不及;只有到了最后的階段,又回到了平正,才達到了“通會”的境界。所謂通會,就是貫通融合,就是無論平正、險絕,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不是故意為之,達到的藝術效果都是平正。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所謂“平淡乃絢爛之極”,都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人書俱老”的境界??纯春胍环◣煏ǖ那昂笞兓?,對此便會有所體悟。
所以,先從橫平豎直做起,打好一般性的基礎,再追求個性,信馬由綴,放縱跌宕,以期表現心性自我,最后歸于平正,自然平和,簡凈豁達,這就是書法訓練的大程序、三段論。而指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體現的,是在訓練過程中的方向指引和細節得法。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