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o
晉代沿襲漢魏余風,楷法漸趨成熟。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增損古法,大膽革新,脫盡漢魏以來的滯重用筆,把鐘繇楷書中與隸書相近的橫體勢轉化為方長體勢,創出了妍美俊逸的新體楷書。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以及王獻之的《洛神賦》等為后世確立了楷書的審美定式。QVU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王獻之小楷《洛神賦》,內容為三國文學家曹植的辭賦名篇。原跡為麻箋本,入宋殘損,南宋權相賈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續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稱“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萬歷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半閑堂舊址復得。清康熙年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間,新中國成立后由國家收購,現藏于首都博物館。
《洛神賦》筆畫秀勁圓潤,結字蕭散逸宕,顧盼有致,被譽為“小楷極則”。其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作品。QVU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晉代是隸書向楷書的轉換期,新舊雜糅,楷隸相參:有的以隸為體,參以楷法,隸多于楷;有的以楷為體,留有隸意,楷多于隸;有的則楷隸參半,亦楷亦隸,如被譽為“南碑瑰寶”的《爨寶子碑》。QVU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爨寶子碑》刻于東晉大亨四年(405年,實為義熙元年),為云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爨氏仿效漢制而立。字體介于隸、楷之間,一些橫畫仍保留著隸書的波挑,但結體方整又近乎楷書,康有為評曰“端樸若古佛之容”。其立碑時間距王羲之辭世僅數十年,卻與王羲之清雅俊逸的書風大異其趣。
¥%&@#u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