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草書的形成及特點
時間:2022-07-30 10:53:28
各種草書的形成及特點
草書由誰首創,創作權歸誰,過去議論紛紜,所指不一。漢時趙壹《非草書》認為草書是秦人所創,《宜和書譜》認為是裨湛所創,北朝王惰以為史游所創,南唐徐錯《說文解字·敘》注有“多云張芝作,又言漢相杜操作”,一直到唐人孫過庭《書譜》才辨明主創,形成定說:“草貴流而暢,歷代能書者,章草有崔璦、杜度,今草有張芝、‘二王’,狂草有張旭、懷素。”草書之先因于起草,草書之祖出于藁書。
1.藁書
藁書,又叫“藁草”“草藁”。藁即稿,藁者,草之初也。正如真正書寫而又涂改,亦謂之草藁。明人趙宦光以顏真卿《爭座位》《祭侄文稿》二帖為藁草代表作。作文有先起草稿,其書多涂改而潦草,故名。古有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藻未成,上官氏見而欲奪之;又有董仲舒欲言災異,草藁未上,主父偃竊而奏之,亦是也。
2.章草
章草,又叫“隸草”“急就”“行草”。章草是隸書速寫而成,故源出于隸。從漢初木簡書跡中可見初期的章草實際上就是應急的粗率隸書變體,故其筆法與結體無一定規范可循。一直到了東漢的張芝,章草字體才達到成熟,至魏晉而登峰造極,其中著名的書法家,如魏時的韋誕、吳時的皇象、晉時的索靖,都稱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傳世的法帖有皇象所書《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等。雖傳刻至今,但法度端凝,體勢堅勁,獨立自強,仍是后人臨墓研究的最佳資料。章草字體雖比隸書簡約,但仍略帶波磔,字字獨立,不相連帶:利用符號,一筆萬同,是漢隸行書之變體。
3.今草
今草是東漢張芝所創的一種草書,從章草發展而來。一般認為每個字不相連為章草,相連者為今草。今草即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張懷瓘《書斷》說:“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實,父子繼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筆脈通其隔行。唯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又說:“章草之書,字字別。張芝變為今草,上下牽連,或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為章草,因伯英草而謂今草也。”
由是而知今草與章草的不同之處:章草字字獨之,系速寫隸書而成,而今草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牽連,是速寫章草而成。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自序說:“其為法:重形聯,去波磔,符號之用加,使轉之運益;大令所謂窮偽略之理,極草之致者,最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益趨簡捷的所在。
今草書體由后漢張芝創起,至東晉而達完成的境界,尤以王羲之父子最擅此體,其姿態之美、變化多端,真是妙不可言,已達到登峰造極之絕妙佳境。這一時期的法帖書跡流傳極多,指不勝屈。
4.大草、小草、新草、全草書及半草書
大草指今草中形狀較大、筆畫較“小草”更簡省、體勢更放縱者,與“小草”相對稱大草幾近于線符,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唐代張旭和懷素有狂草之作,最為放恣,或混稱為“大草”。小草指今草中形狀較小、筆畫雖省略但較易認者,與大草對稱。
王羲之變張芝今草,別開一面,后世謂之“新草”。唐代蔡希綜《法書論》說:“漢、魏以來,草法彌盛,晉世右軍,特出不群,顆悟斯道,乃除凡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據此,新草較今草更為省略放縱。全草書與半草書相對而言,全草書純為草書,半草書在草、行之間。
5,獨草、連綿草和游絲草
獨草指形體不相連屬、單字基本獨立的草書,與連綿草相對而言。宋代姜夔(k)《續書譜·草書》:“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曰‘連綿'‘游絲',此雖出于古人,更成大病。”連綿草又名“連綿書”。宋代朱長文《墨池編》卷十《續書斷·下》:“呂向字子回,章草、隸峻巧,又能一筆環寫百字,若紫發然,世號‘連綿書'。”連綿書系與獨草相對而言,漢、晉草書,多不環連;唐人變為連綿,后世病之。
游絲草(游絲書)是一種字畫細如游絲、連綿環繞的草書。元代鄭杓《衍極》卷二《書要篇》劉有定注:“一筆書,張芝臨池所制。其倚伏,有循環之趨。后世又有游絲草者蓋此書之巧變也。”宋代高宗趙構《翰墨志》:“至若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唯錢塘吳說。”可見宋、元之時猶行于世。然連綿回環,并非古法,書家病之。
6.狂草
狂草“狂草”常被稱為“大草”,是最為恣肆放縱的草書,為唐代張旭所創。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奧一》說:“狂草如張芝、張旭、懷素諸帖是也。”意思是狂草自張芝始創,實際上混稱“大草”與“狂草”。
7。標準草書
標準草書,近人于右任主持創造。于氏是近代草書大家,19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書社,集合海內專家,根據“易識、易寫、準確、美麗”4個原則制定“標準草書”于氏認為歷史上有三系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標準草書”又稱為“第四種草書”。
草書由誰首創,創作權歸誰,過去議論紛紜,所指不一。漢時趙壹《非草書》認為草書是秦人所創,《宜和書譜》認為是裨湛所創,北朝王惰以為史游所創,南唐徐錯《說文解字·敘》注有“多云張芝作,又言漢相杜操作”,一直到唐人孫過庭《書譜》才辨明主創,形成定說:“草貴流而暢,歷代能書者,章草有崔璦、杜度,今草有張芝、‘二王’,狂草有張旭、懷素。”草書之先因于起草,草書之祖出于藁書。
1.藁書
藁書,又叫“藁草”“草藁”。藁即稿,藁者,草之初也。正如真正書寫而又涂改,亦謂之草藁。明人趙宦光以顏真卿《爭座位》《祭侄文稿》二帖為藁草代表作。作文有先起草稿,其書多涂改而潦草,故名。古有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藻未成,上官氏見而欲奪之;又有董仲舒欲言災異,草藁未上,主父偃竊而奏之,亦是也。
2.章草
章草,又叫“隸草”“急就”“行草”。章草是隸書速寫而成,故源出于隸。從漢初木簡書跡中可見初期的章草實際上就是應急的粗率隸書變體,故其筆法與結體無一定規范可循。一直到了東漢的張芝,章草字體才達到成熟,至魏晉而登峰造極,其中著名的書法家,如魏時的韋誕、吳時的皇象、晉時的索靖,都稱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傳世的法帖有皇象所書《急就章》、索靖的《月儀帖》等。雖傳刻至今,但法度端凝,體勢堅勁,獨立自強,仍是后人臨墓研究的最佳資料。章草字體雖比隸書簡約,但仍略帶波磔,字字獨立,不相連帶:利用符號,一筆萬同,是漢隸行書之變體。
3.今草
今草是東漢張芝所創的一種草書,從章草發展而來。一般認為每個字不相連為章草,相連者為今草。今草即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張懷瓘《書斷》說:“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實,父子繼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筆脈通其隔行。唯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又說:“章草之書,字字別。張芝變為今草,上下牽連,或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為章草,因伯英草而謂今草也。”
由是而知今草與章草的不同之處:章草字字獨之,系速寫隸書而成,而今草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牽連,是速寫章草而成。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自序說:“其為法:重形聯,去波磔,符號之用加,使轉之運益;大令所謂窮偽略之理,極草之致者,最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益趨簡捷的所在。
今草書體由后漢張芝創起,至東晉而達完成的境界,尤以王羲之父子最擅此體,其姿態之美、變化多端,真是妙不可言,已達到登峰造極之絕妙佳境。這一時期的法帖書跡流傳極多,指不勝屈。
4.大草、小草、新草、全草書及半草書
大草指今草中形狀較大、筆畫較“小草”更簡省、體勢更放縱者,與“小草”相對稱大草幾近于線符,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唐代張旭和懷素有狂草之作,最為放恣,或混稱為“大草”。小草指今草中形狀較小、筆畫雖省略但較易認者,與大草對稱。
王羲之變張芝今草,別開一面,后世謂之“新草”。唐代蔡希綜《法書論》說:“漢、魏以來,草法彌盛,晉世右軍,特出不群,顆悟斯道,乃除凡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據此,新草較今草更為省略放縱。全草書與半草書相對而言,全草書純為草書,半草書在草、行之間。
5,獨草、連綿草和游絲草
獨草指形體不相連屬、單字基本獨立的草書,與連綿草相對而言。宋代姜夔(k)《續書譜·草書》:“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曰‘連綿'‘游絲',此雖出于古人,更成大病。”連綿草又名“連綿書”。宋代朱長文《墨池編》卷十《續書斷·下》:“呂向字子回,章草、隸峻巧,又能一筆環寫百字,若紫發然,世號‘連綿書'。”連綿書系與獨草相對而言,漢、晉草書,多不環連;唐人變為連綿,后世病之。
游絲草(游絲書)是一種字畫細如游絲、連綿環繞的草書。元代鄭杓《衍極》卷二《書要篇》劉有定注:“一筆書,張芝臨池所制。其倚伏,有循環之趨。后世又有游絲草者蓋此書之巧變也。”宋代高宗趙構《翰墨志》:“至若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唯錢塘吳說。”可見宋、元之時猶行于世。然連綿回環,并非古法,書家病之。
6.狂草
狂草“狂草”常被稱為“大草”,是最為恣肆放縱的草書,為唐代張旭所創。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奧一》說:“狂草如張芝、張旭、懷素諸帖是也。”意思是狂草自張芝始創,實際上混稱“大草”與“狂草”。
7。標準草書
標準草書,近人于右任主持創造。于氏是近代草書大家,19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書社,集合海內專家,根據“易識、易寫、準確、美麗”4個原則制定“標準草書”于氏認為歷史上有三系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標準草書”又稱為“第四種草書”。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