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書法創作的五個故事的故事
時間:2024-03-27 14:55:46
趙孟頫是元代書法的宗師,有關他學習書法、創作書法的故事較多。
1.趙孟頫臨背唐人字帖
趙孟頫用筆得古法很多,結字尤其精熟,對古代名帖能爛熟于心。據他的弟子柳貫《跋趙文敏帖》載 【重慶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柳貫在京師跟隨趙孟頫,兩人關系最親近而且長久。有一年冬天,柳貫留宿在趙孟頫書齋中,趙孟頫論書法之余,試筆掭墨,背臨(即不看字帖,憑記憶臨寫)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各人的字帖。臨完后,叫人拿來顏真卿等四人的真跡個字一個字地對照,不僅轉折向背,無不相似,而且神采飛揚,有些地方還超過了真跡。柳貫問趙孟頫說:“老師您怎么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趙孟頫說:“也不過是臨得很熟罷了。”對古代名帖必須勤奮臨寫,才能爛熟于心進而熟能生巧,這是趙孟頫教給柳貫的學書方法。
2.趙孟頫補米帖缺漏
明代汪珂玉《珊瑚網・諸名家評米書》載,據元代陶宗儀說,趙孟頫偶爾得到米芾書寫的《壯懷賦》墨跡一卷,仔細玩賞,發現中間缺掉了幾行,他感到很可惜,決心憑自己擅長臨摹古人作品的本領把這幾行補上。于是,他找來米芾書寫的《壯懷賦》的刻本,鉤摹刻石,再拓印下來用來補齊《壯懷賦》的缺漏,總共換了五至七張紙。他把自己鉤摹的《壯懷賦》與米芾墨跡比較,最終還是感到不滿意。于是他感嘆地說:“現在的人在書法上遠不如古人啊!”嘆息之后,他又覺得米芾《壯懷賦》墨跡中間缺掉了幾行,總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最后,趙孟頫只得用刻本中的字補充完整了米芾《壯懷賦》的墨跡。由此可見,臨摹前人的書法,要達到逼真的程度是多么艱難!
3.趙孟頫厭人索書
元代柳貫《柳待制文集》載,趙孟頫年輕時喜愛臨摹智永的《千字文》,所以能使自己的書法與智永《千字文》融為一體。自從趙孟頫登上仕途后,在書法上享有很高的名聲,應酬日益增多,難以承受,就十分討厭別人向他求字,碰到有人從衣袖里拿出絲絹或紙張請他揮毫,他就板起臉來,堅決拒絕。求字的人只好罷休,悶悶不樂地離開但是,當他遇到官場上那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和那些帶有貴族身份的人,有時也會很高興地揮毫寫字。當他高興地揮毫寫字時,一些喜歡湊熱鬧的朋友倘若在一旁鼓勁起哄,
他心情更加輕松愉快,筆墨更加靈動瀟灑。寫到得意的時候,他也會自我夸耀,認為自己超過了古人。趙孟頫實在是元代書家中的一個奇才。
4.趙孟頫教子習字
元代孔齊《至正直記》載,趙孟頫教兒子學書法,自有一套家傳的口訣,比如寫“斜”字草書,認為“斗”旁的直下筆,用筆要先逆鋒向左然后向下,并且要寫成“屋漏痕”的形態。他的兒子仲先繼承了這種寫法。趙孟頫還檢查過兒子趙仲穆習字時握筆的情況,仲穆小時候握筆練字,趙孟頫悄悄地站在背后,突然抽仲穆的筆桿,假如毛筆隨著仲穆的手一起被拔起而不放松筆桿,趙孟頫就笑笑不做聲;假如毛筆從仲穆的手中抽出去了,墨汁沾污了個手指,趙孟頫就要以打板子的方式教訓仲穆。趙孟頫的這種做法,就是要使兒子把筆拿穩,把精神和氣力都集中到筆桿上。
1.趙孟頫臨背唐人字帖
趙孟頫用筆得古法很多,結字尤其精熟,對古代名帖能爛熟于心。據他的弟子柳貫《跋趙文敏帖》載 【重慶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柳貫在京師跟隨趙孟頫,兩人關系最親近而且長久。有一年冬天,柳貫留宿在趙孟頫書齋中,趙孟頫論書法之余,試筆掭墨,背臨(即不看字帖,憑記憶臨寫)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各人的字帖。臨完后,叫人拿來顏真卿等四人的真跡個字一個字地對照,不僅轉折向背,無不相似,而且神采飛揚,有些地方還超過了真跡。柳貫問趙孟頫說:“老師您怎么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趙孟頫說:“也不過是臨得很熟罷了。”對古代名帖必須勤奮臨寫,才能爛熟于心進而熟能生巧,這是趙孟頫教給柳貫的學書方法。
2.趙孟頫補米帖缺漏
明代汪珂玉《珊瑚網・諸名家評米書》載,據元代陶宗儀說,趙孟頫偶爾得到米芾書寫的《壯懷賦》墨跡一卷,仔細玩賞,發現中間缺掉了幾行,他感到很可惜,決心憑自己擅長臨摹古人作品的本領把這幾行補上。于是,他找來米芾書寫的《壯懷賦》的刻本,鉤摹刻石,再拓印下來用來補齊《壯懷賦》的缺漏,總共換了五至七張紙。他把自己鉤摹的《壯懷賦》與米芾墨跡比較,最終還是感到不滿意。于是他感嘆地說:“現在的人在書法上遠不如古人啊!”嘆息之后,他又覺得米芾《壯懷賦》墨跡中間缺掉了幾行,總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最后,趙孟頫只得用刻本中的字補充完整了米芾《壯懷賦》的墨跡。由此可見,臨摹前人的書法,要達到逼真的程度是多么艱難!
3.趙孟頫厭人索書
元代柳貫《柳待制文集》載,趙孟頫年輕時喜愛臨摹智永的《千字文》,所以能使自己的書法與智永《千字文》融為一體。自從趙孟頫登上仕途后,在書法上享有很高的名聲,應酬日益增多,難以承受,就十分討厭別人向他求字,碰到有人從衣袖里拿出絲絹或紙張請他揮毫,他就板起臉來,堅決拒絕。求字的人只好罷休,悶悶不樂地離開但是,當他遇到官場上那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和那些帶有貴族身份的人,有時也會很高興地揮毫寫字。當他高興地揮毫寫字時,一些喜歡湊熱鬧的朋友倘若在一旁鼓勁起哄,
他心情更加輕松愉快,筆墨更加靈動瀟灑。寫到得意的時候,他也會自我夸耀,認為自己超過了古人。趙孟頫實在是元代書家中的一個奇才。
4.趙孟頫教子習字
元代孔齊《至正直記》載,趙孟頫教兒子學書法,自有一套家傳的口訣,比如寫“斜”字草書,認為“斗”旁的直下筆,用筆要先逆鋒向左然后向下,并且要寫成“屋漏痕”的形態。他的兒子仲先繼承了這種寫法。趙孟頫還檢查過兒子趙仲穆習字時握筆的情況,仲穆小時候握筆練字,趙孟頫悄悄地站在背后,突然抽仲穆的筆桿,假如毛筆隨著仲穆的手一起被拔起而不放松筆桿,趙孟頫就笑笑不做聲;假如毛筆從仲穆的手中抽出去了,墨汁沾污了個手指,趙孟頫就要以打板子的方式教訓仲穆。趙孟頫的這種做法,就是要使兒子把筆拿穩,把精神和氣力都集中到筆桿上。

5.趙孟頫獎拔雪庵和尚
雪庵,本姓李,元代僧人,擅長書法。元代京城宮殿中的匾額,都是他書寫的。趙孟頫對他的書法非常推崇。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載,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京城大都(今北京)的興圣宮剛剛建成?;鹿倮畎顚庁┫鄠魉突侍蟮脑t令,命集賢殿學士趙孟頫為興圣宮題寫匾額。趙孟頰坦誠地對李邦寧說:“丞相大人,凡是宮中的匾額都是當今高僧李雪庵題寫的,您應當稟告太后。”不久,太后派李邦寧、趙孟頫一同拜訪李雪庵,請他為興圣宮題寫匾額。李雪庵問道:“子昂(即趙孟頫)為何不寫,卻要囑咐我寫呢?”于是,李邦寧就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李雪庵。李雪庵就不再堅決推辭了。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趙孟頫有一種尊賢謙讓的品格。
又據清代梁巘《評書帖》載,有一次,趙孟頫在京城的街道上行走,看到雪庵和尚為一家酒館題寫的酒簾,酒簾又叫酒旗,就是酒館的標志,類似今天的酒店的招牌。趙孟頫停住腳步,仔細欣賞,認為雪庵的書法超過了自己就把他推薦給朝廷。當時,雪庵的書法名聲傳遍朝野。其實,雪庵和尚的書法不一定真的超過了趙孟瘐。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趙孟頫能夠獎勵提拔人,表現出舉賢薦能的眼力和氣度,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