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結構能力的培養-正奇
時間:2022-10-16 12:09:51
書法結構能力的培養-正奇
人們總愿意把作字的結構過程比喻為蓋房子搭屋。蓋房子的地基要打牢,房子的柱子要立直,房梁要擺平,墻壁要砌正,這樣房 ①明·趙宦光《塞山帚談》,《明清
子才能穩妥牢固地矗立在那里,而不至于傾斜倒塌。所以,正是第 書論集成·上》一位的。在正的前提下,牢的前提下,房子可出檐、起脊、連廊、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年第1版,第 搭個天井之類。清人張樹侯在《書法真詮》中就說過:“作字如造屋,雖玲瓏奇巧,未有盡藏,而基礎之奠定,棟宇之相銜,莫不以 2清·張樹侯《書
平正整齊為首要。不此之審,雖窮極華煥,而欲其鞏固難矣。
那么,怎樣理解結構組織中的正、奇呢?所謂正,指的是循 安徽教育出版社,規蹈矩。規者圓,矩者方,當圓則圓,該方則方,按規律、要求辦 事,這就是正。但這種“正”在書法實踐中,并不為廣大書家及鑒賞者認同,因為這樣做會方方正正,毫無趣味、個性可言。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就曾明言:“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他以真書寫得入于神妙的鐘繇和王羲之為例進行分析,“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停公作《千祿字書》是其證也。歐、虞、顏、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①他認為唐人的應規入矩、但求平正有科舉習氣,是以書判取士造成的,晉人瀟灑縱橫,本無平正可言。其實,平正的要求,就是從晉人開始的。傳為王羲之所作的《書論》中,就有“夫書字貴平正安穩”的話了。那什么是奇呢?不襲常軌曰奇。不襲常軌就是不應規入矩,就是偏斜不平正,就是奇崛險絕。這種超乎尋常與平正構成了對比關系,于是有了奇正相生的辯證思考。沒有奇崛,無所謂平正;沒有平正,也無所謂奇崛。對于結構安排而言,在總體不失平正安穩與具體的筆畫安排所形成的關系中,則可以出奇化正,奇正相倚。所以結構的平正,有以正為正之正,也有以奇為正之正,還有奇正相倚之正。清人徐用錫在《字學札記》中說過一句很有見地的話:結字要得勢,斷不能筆筆正直,所謂“如算子便不是書”。到字成時,自歸于體正而行直。②
舉一個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范字。歐陽詢是唐初四大書家之一,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元代的虞集認為歐是四家之冠,尤以結構謹嚴、風神遒勁見稱。歐書平正,但不乏險絕。什么是險絕呢,就是一個筆畫寫下去了,由于不襲常軌,會造成下一筆不好接續的難度。而往往書家在寫出了這樣的筆畫之后,又能順理成章、自然順暢地完成下一筆的接續。歐書中有一個“深”字,左右結構,以左讓右,所以三點水所古地步很小,第三個點更像一個懸針的短豎,與最后一點在同一縱線上,第三個提點,短小、精致而有力,已見其巧。最重要的是右部的“罙”字,禿寶蓋的左點與寶蓋下八字形的左點,又出現在了一條直線上,與三點水的前兩點形成并列之勢。禿寶蓋已經蓋不住八字點形的兩筆。其下“木“書 字的上橫,又是左舒右縮之態,“木”字的撤緊貼豎筆,而反捺如 教有的路輕 長點,與“木”字的豎筆疏離。分析整個“深”字,三點水的布排為一奇,喬寶蓋的上下為二奇,“木”字的安排為三奇。左右兩邊又極其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各顯地步,讓者不顯局促,放者舒展有度,和諧而工穩,整字見奇。《九成官醴泉銘》中還有一個“琛”字,雖只是三點水換成了“王”字旁,但地步、穿插、搭配、組合 ①清·楊守敬《評已有了明顯的變化。最重要的變化是因為“王”字旁三橫向筆畫構碑記》,《碑帖精華第四卷》,北成左低右高之勢,所以,禿寶蓋第二筆的橫鉤,橫畫較“深”字上揚的筆勢調整為平低,從而與“王”字旁形成了一揚一抑、一高一低的呼應。筆畫還是那些筆畫,但走勢、抑揚等都在不同字的結構 組合中做了調整。如果把歐書與柳公權所書“深”字做個比較,何 概·書概》,上海古籍出版社,謂正,何為奇,何為循規蹈矩,何謂不襲常軌,高下立見。在楷書中,說到正與奇,最值得關注的是北魏《張猛龍碑》 版,是以奇為正的最佳范本。筆法雄奇,結體險峻,清人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稱其“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用筆能力是一種以筆畫書寫為基礎對象的能力,結構安排則是以整字為對象的能力,而且,結構將對筆畫形成限定和制約。有了很好的用筆能力后,可以根據文字的構成需要選擇不同的筆畫形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追求形成不同特點的結構,從而使用、安排、調整、變換不同的筆畫。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書宜平鉦,不宜欹側。古人或偏以欹側勝者,暗中必有拔轉機關者也。”這個拔轉機關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欹側平正互參之理。有一筆左低右高,可能就會有一筆左高右低,從而欹側呼應,以求平衡穩妥。奇與正相生如此,其他的結構能力也是如此。
人們總愿意把作字的結構過程比喻為蓋房子搭屋。蓋房子的地基要打牢,房子的柱子要立直,房梁要擺平,墻壁要砌正,這樣房 ①明·趙宦光《塞山帚談》,《明清
子才能穩妥牢固地矗立在那里,而不至于傾斜倒塌。所以,正是第 書論集成·上》一位的。在正的前提下,牢的前提下,房子可出檐、起脊、連廊、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年第1版,第 搭個天井之類。清人張樹侯在《書法真詮》中就說過:“作字如造屋,雖玲瓏奇巧,未有盡藏,而基礎之奠定,棟宇之相銜,莫不以 2清·張樹侯《書
平正整齊為首要。不此之審,雖窮極華煥,而欲其鞏固難矣。
那么,怎樣理解結構組織中的正、奇呢?所謂正,指的是循 安徽教育出版社,規蹈矩。規者圓,矩者方,當圓則圓,該方則方,按規律、要求辦 事,這就是正。但這種“正”在書法實踐中,并不為廣大書家及鑒賞者認同,因為這樣做會方方正正,毫無趣味、個性可言。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就曾明言:“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他以真書寫得入于神妙的鐘繇和王羲之為例進行分析,“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停公作《千祿字書》是其證也。歐、虞、顏、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①他認為唐人的應規入矩、但求平正有科舉習氣,是以書判取士造成的,晉人瀟灑縱橫,本無平正可言。其實,平正的要求,就是從晉人開始的。傳為王羲之所作的《書論》中,就有“夫書字貴平正安穩”的話了。那什么是奇呢?不襲常軌曰奇。不襲常軌就是不應規入矩,就是偏斜不平正,就是奇崛險絕。這種超乎尋常與平正構成了對比關系,于是有了奇正相生的辯證思考。沒有奇崛,無所謂平正;沒有平正,也無所謂奇崛。對于結構安排而言,在總體不失平正安穩與具體的筆畫安排所形成的關系中,則可以出奇化正,奇正相倚。所以結構的平正,有以正為正之正,也有以奇為正之正,還有奇正相倚之正。清人徐用錫在《字學札記》中說過一句很有見地的話:結字要得勢,斷不能筆筆正直,所謂“如算子便不是書”。到字成時,自歸于體正而行直。②
舉一個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范字。歐陽詢是唐初四大書家之一,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元代的虞集認為歐是四家之冠,尤以結構謹嚴、風神遒勁見稱。歐書平正,但不乏險絕。什么是險絕呢,就是一個筆畫寫下去了,由于不襲常軌,會造成下一筆不好接續的難度。而往往書家在寫出了這樣的筆畫之后,又能順理成章、自然順暢地完成下一筆的接續。歐書中有一個“深”字,左右結構,以左讓右,所以三點水所古地步很小,第三個點更像一個懸針的短豎,與最后一點在同一縱線上,第三個提點,短小、精致而有力,已見其巧。最重要的是右部的“罙”字,禿寶蓋的左點與寶蓋下八字形的左點,又出現在了一條直線上,與三點水的前兩點形成并列之勢。禿寶蓋已經蓋不住八字點形的兩筆。其下“木“書 字的上橫,又是左舒右縮之態,“木”字的撤緊貼豎筆,而反捺如 教有的路輕 長點,與“木”字的豎筆疏離。分析整個“深”字,三點水的布排為一奇,喬寶蓋的上下為二奇,“木”字的安排為三奇。左右兩邊又極其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各顯地步,讓者不顯局促,放者舒展有度,和諧而工穩,整字見奇。《九成官醴泉銘》中還有一個“琛”字,雖只是三點水換成了“王”字旁,但地步、穿插、搭配、組合 ①清·楊守敬《評已有了明顯的變化。最重要的變化是因為“王”字旁三橫向筆畫構碑記》,《碑帖精華第四卷》,北成左低右高之勢,所以,禿寶蓋第二筆的橫鉤,橫畫較“深”字上揚的筆勢調整為平低,從而與“王”字旁形成了一揚一抑、一高一低的呼應。筆畫還是那些筆畫,但走勢、抑揚等都在不同字的結構 組合中做了調整。如果把歐書與柳公權所書“深”字做個比較,何 概·書概》,上海古籍出版社,謂正,何為奇,何為循規蹈矩,何謂不襲常軌,高下立見。在楷書中,說到正與奇,最值得關注的是北魏《張猛龍碑》 版,是以奇為正的最佳范本。筆法雄奇,結體險峻,清人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稱其“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用筆能力是一種以筆畫書寫為基礎對象的能力,結構安排則是以整字為對象的能力,而且,結構將對筆畫形成限定和制約。有了很好的用筆能力后,可以根據文字的構成需要選擇不同的筆畫形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追求形成不同特點的結構,從而使用、安排、調整、變換不同的筆畫。清人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書宜平鉦,不宜欹側。古人或偏以欹側勝者,暗中必有拔轉機關者也。”這個拔轉機關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欹側平正互參之理。有一筆左低右高,可能就會有一筆左高右低,從而欹側呼應,以求平衡穩妥。奇與正相生如此,其他的結構能力也是如此。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