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字法
時間:2022-08-27 18:02:06
結字法講的是字的形態和結構,中國漢字是由各種筆畫按照一定的結構規范搭配起來的。漢字書法作為造型藝術,重點在于造漢字之形。它的藝術美不僅在于點畫線條的直觀美感,而且集中表現在結字造型上點畫線條的追擊、穿插、伸展、避讓等意象組合和文字本身意義的表達上。
現代美學對視覺藝術構成元素(點、線、面、體、色彩等)的表現性質進行過充分討論,例如,其中關于線的部分講到,水平線穩定、均勻,垂直線嚴正急速:傾斜線具有明顯的方向感、運動感:幾何線富有緊張感、彈力感:徒手線活潑而富有變化等,這些都對人們討論書法作品中線的結構的表現力有所幫助。
以點畫線條構成的漢字在構造的過程中,線的運動方向、點畫的組合關系變化豐富。同一個字在各種書體中其點畫線條結構的組合是不同的,每一個漢字所能實現的形態變化是無窮無盡的,而每一種形態都能帶來特殊的情調和審美情感。
點畫線條質感對人們的影響可歸結為它所暗示的運動節奏對人們心理的作用,不同運動節奏能夠引發與此節律相似的心理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形式與心理同構。在書法作品中,點畫線條把空間分割成各種形狀的塊面,每一塊面又都表現一定的情調,無數被分割的空間組合就構成了書法豐富無窮的藝術表現力。
書法藝術的時空交叉、空間結構的變化所組合而成的空間形象,在人們的視覺中形成種模糊的象形感覺。這種感覺與最初的象形文字并不完全相同,畢竟與具體的物態距離太遠,這種來自書法的象形只是一種對生命的依戀和追求表現在豐富的點畫線條結構空間之中。
從書法書體流變來看,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章草、今草、楷書、行書,這些書體的演變主要是結體的演變。如果說用筆體現了書法的時間特征、時代特征,結字則體現了書法的空間特征,地域特征。用筆賦予的點畫線條的美是在字的結構上表現出來的。
明代祝枝山曾說:“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和而字麗。”“舒”“險”“斂”“麗”,意趣橫生。這種變化無窮的結體慣稱“間架結構”,即字的分間布白是切書家成就書法的聚焦點。古有衛夫人筆陣圖七條、歐陽詢點畫八法、漢蔡邕九勢、十二字訣、三折法、董內
直書訣、張懷灌用筆頌、唐太宗論筆法、姜白石用筆總論,更有王羲之專攻27年得一“永字八法”,千古不朽。
中國漢字是用許多各種不同形態的筆畫排列組合構成的,每個字的姿態直接由字中每個筆畫的形態和筆畫的安排組合所決定,各種書體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和擺放。古往今來,萬千書法家創造的點畫線條美都非常追求和看重點線美的外延,非常注重給欣賞者暗示美好的聯想,時時處處講究開拓自己的精神境界,主張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以期從外界的事物和現象中尋求靈性和啟迪,孕育感受和意緒,提升素養和創意。
李陽冰(治篆》就曾說:“于天地山川得玄運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云霧草木得霏布滋漫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于須眉口鼻得苦怒慘舒之分,于蟲魚貪獸得屈伸飛動之理,于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性狀….”
書法造型除了點畫線條的美以外,主要還可以通過間架結構的處理和擺放來實現。結構得體,可以使形象端莊,中規中矩。例如,我們把書法家寫得很好看的一個“二”字從字帖上把兩橫分剪下來,它的用筆可以說是“原封未動”。但是當我們拿起來隨便往平面上一拋,這兩橫位置可以千變萬化,不僅可以變成另外一個字,即使仍然是短橫在上,長橫在下,但由于它們的距離角度稍有移動,這個字的審美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任何學書法的人,首先要熟習某個字中筆畫直、斜、彎、平的確切軌道,再熟習各筆畫間的距離、角度、比例、顧盼的各項關系,然后用各種姿態的點畫在它們的“骨架上”生出“肉”來,最后逐漸由“生”到“熟”,由試探直到成就這一“學書工程”。很多人為了掌握一個書法家獨特的結體規律,不惜一點一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心摹練經營,以期爐火純青,以假亂真,出神入化,方才步入創作。
古人有云:“作字貴乎結構,結構具矣,自然氣象萬千:字之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必令配置勻稱,區處得宜,始有花葉相應之妙。”世傳《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就列有排疊、避就、頂戴、穿戴、向背、偏側等:明人李淳進《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提出天覆、地載、讓左、讓右、分疆、三勻、二段、三停等,都已成為今天各個書家結體技巧的秘訣精髓。這些多姿多彩的結構技藝概括起來主要有:
1、違和成趣
“違”就是在一個字里,“數畫并施,其形各異”,各部件參差錯雜,變化多樣,個性鮮明。“和”就是“眾點齊列,為體互乖”,同形態的點畫組合在一起,和順協調,互為一體。文字結體,不僅點畫形態不同,而且必有高矮、寬窄、斜正之別與上下左右、內外方圓之分。有“違”才多樣而不雷同,豐富而不單一:有“和”,眾多筆畫才互不相犯,和諧統一。
2.主次唱隨
在經營一個字的結體時,既要突出主筆地位,避免喧賓奪主,又要兼顧次筆,留有一席之地。主筆造詣深,可立新意:次筆寫得好,可托主筆,“主”“唱”“次”“隨”各有所在,這樣才能造就出鮮活的藝術生命。
3.斜中求正
文字結體非常講究對稱平衡、平正險絕、對比調和、照應管領之理,就像武術中的“夜叉探海”,其動作是上身前傾,肢體后伸。這一事物,用科學尺度去衡量固然是不正的:拿藝術尺度去衡量,卻恰好是不正之正,斜中求正,生成險絕飛舞的力感。漢字筆畫本來就有正斜之別,但不是絕對單一的正斜,而是斜可反直,欹(©)能反正,每個字皆有一立筆為勢,其余點畫輔以成勢,所謂平而波,曲中求直,欹中相參,斜直相濟,互相配合牽制,方可構成富有意味的審美形式。美是鮮活的,是變動不居的,是完全個性化的,漢字結體始終在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中升華,洋溢著澎湃的藝術生命。結體正,字則端莊穩重;結體欹,字則險奇多姿,二者巧妙結合,就能獲得敏正跌宕、持重統一的藝術魅力。
4.舒斂各宜
舒斂、放收是漢字結體常用的兩種技法。舒斂適度可發揮特長,造就出無限的意趣,如顏書中的“米”四面撐足,中心舒敞,氣度寬宏:柳書的“米”則上斂下舒并讓背拋鉤,向中宮彎曲,中心攢聚,結構嚴謹。這不僅充分體現出顏柳各字的結體美,也顯示出各自虛與實,黑與白的不同藝術調配,給作品增添了極富個性色彩的美學光輝。
現代美學對視覺藝術構成元素(點、線、面、體、色彩等)的表現性質進行過充分討論,例如,其中關于線的部分講到,水平線穩定、均勻,垂直線嚴正急速:傾斜線具有明顯的方向感、運動感:幾何線富有緊張感、彈力感:徒手線活潑而富有變化等,這些都對人們討論書法作品中線的結構的表現力有所幫助。
以點畫線條構成的漢字在構造的過程中,線的運動方向、點畫的組合關系變化豐富。同一個字在各種書體中其點畫線條結構的組合是不同的,每一個漢字所能實現的形態變化是無窮無盡的,而每一種形態都能帶來特殊的情調和審美情感。
點畫線條質感對人們的影響可歸結為它所暗示的運動節奏對人們心理的作用,不同運動節奏能夠引發與此節律相似的心理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形式與心理同構。在書法作品中,點畫線條把空間分割成各種形狀的塊面,每一塊面又都表現一定的情調,無數被分割的空間組合就構成了書法豐富無窮的藝術表現力。
書法藝術的時空交叉、空間結構的變化所組合而成的空間形象,在人們的視覺中形成種模糊的象形感覺。這種感覺與最初的象形文字并不完全相同,畢竟與具體的物態距離太遠,這種來自書法的象形只是一種對生命的依戀和追求表現在豐富的點畫線條結構空間之中。
從書法書體流變來看,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章草、今草、楷書、行書,這些書體的演變主要是結體的演變。如果說用筆體現了書法的時間特征、時代特征,結字則體現了書法的空間特征,地域特征。用筆賦予的點畫線條的美是在字的結構上表現出來的。
明代祝枝山曾說:“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和而字麗。”“舒”“險”“斂”“麗”,意趣橫生。這種變化無窮的結體慣稱“間架結構”,即字的分間布白是切書家成就書法的聚焦點。古有衛夫人筆陣圖七條、歐陽詢點畫八法、漢蔡邕九勢、十二字訣、三折法、董內
直書訣、張懷灌用筆頌、唐太宗論筆法、姜白石用筆總論,更有王羲之專攻27年得一“永字八法”,千古不朽。
中國漢字是用許多各種不同形態的筆畫排列組合構成的,每個字的姿態直接由字中每個筆畫的形態和筆畫的安排組合所決定,各種書體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和擺放。古往今來,萬千書法家創造的點畫線條美都非常追求和看重點線美的外延,非常注重給欣賞者暗示美好的聯想,時時處處講究開拓自己的精神境界,主張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以期從外界的事物和現象中尋求靈性和啟迪,孕育感受和意緒,提升素養和創意。
李陽冰(治篆》就曾說:“于天地山川得玄運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云霧草木得霏布滋漫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于須眉口鼻得苦怒慘舒之分,于蟲魚貪獸得屈伸飛動之理,于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通三才之品,匯備萬物之性狀….”
書法造型除了點畫線條的美以外,主要還可以通過間架結構的處理和擺放來實現。結構得體,可以使形象端莊,中規中矩。例如,我們把書法家寫得很好看的一個“二”字從字帖上把兩橫分剪下來,它的用筆可以說是“原封未動”。但是當我們拿起來隨便往平面上一拋,這兩橫位置可以千變萬化,不僅可以變成另外一個字,即使仍然是短橫在上,長橫在下,但由于它們的距離角度稍有移動,這個字的審美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任何學書法的人,首先要熟習某個字中筆畫直、斜、彎、平的確切軌道,再熟習各筆畫間的距離、角度、比例、顧盼的各項關系,然后用各種姿態的點畫在它們的“骨架上”生出“肉”來,最后逐漸由“生”到“熟”,由試探直到成就這一“學書工程”。很多人為了掌握一個書法家獨特的結體規律,不惜一點一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心摹練經營,以期爐火純青,以假亂真,出神入化,方才步入創作。
古人有云:“作字貴乎結構,結構具矣,自然氣象萬千:字之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必令配置勻稱,區處得宜,始有花葉相應之妙。”世傳《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就列有排疊、避就、頂戴、穿戴、向背、偏側等:明人李淳進《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提出天覆、地載、讓左、讓右、分疆、三勻、二段、三停等,都已成為今天各個書家結體技巧的秘訣精髓。這些多姿多彩的結構技藝概括起來主要有:
1、違和成趣
“違”就是在一個字里,“數畫并施,其形各異”,各部件參差錯雜,變化多樣,個性鮮明。“和”就是“眾點齊列,為體互乖”,同形態的點畫組合在一起,和順協調,互為一體。文字結體,不僅點畫形態不同,而且必有高矮、寬窄、斜正之別與上下左右、內外方圓之分。有“違”才多樣而不雷同,豐富而不單一:有“和”,眾多筆畫才互不相犯,和諧統一。
2.主次唱隨
在經營一個字的結體時,既要突出主筆地位,避免喧賓奪主,又要兼顧次筆,留有一席之地。主筆造詣深,可立新意:次筆寫得好,可托主筆,“主”“唱”“次”“隨”各有所在,這樣才能造就出鮮活的藝術生命。
3.斜中求正
文字結體非常講究對稱平衡、平正險絕、對比調和、照應管領之理,就像武術中的“夜叉探海”,其動作是上身前傾,肢體后伸。這一事物,用科學尺度去衡量固然是不正的:拿藝術尺度去衡量,卻恰好是不正之正,斜中求正,生成險絕飛舞的力感。漢字筆畫本來就有正斜之別,但不是絕對單一的正斜,而是斜可反直,欹(©)能反正,每個字皆有一立筆為勢,其余點畫輔以成勢,所謂平而波,曲中求直,欹中相參,斜直相濟,互相配合牽制,方可構成富有意味的審美形式。美是鮮活的,是變動不居的,是完全個性化的,漢字結體始終在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中升華,洋溢著澎湃的藝術生命。結體正,字則端莊穩重;結體欹,字則險奇多姿,二者巧妙結合,就能獲得敏正跌宕、持重統一的藝術魅力。
4.舒斂各宜
舒斂、放收是漢字結體常用的兩種技法。舒斂適度可發揮特長,造就出無限的意趣,如顏書中的“米”四面撐足,中心舒敞,氣度寬宏:柳書的“米”則上斂下舒并讓背拋鉤,向中宮彎曲,中心攢聚,結構嚴謹。這不僅充分體現出顏柳各字的結體美,也顯示出各自虛與實,黑與白的不同藝術調配,給作品增添了極富個性色彩的美學光輝。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