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知體
時間:2022-09-13 20:22:21
識字知體是書法教師的基本條件。教師要認識五種字:通用的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經常不用的異體字,從甲骨文到大、小篆的三代文字和草書字。
書法教師教寫字,認識的字理應比一般人要多一些,這個要求也是對語文教師的要求。2013年,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通知中說:“制定和實施《通用規范漢字表》,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用規范漢字表》共收8105個字,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收字3500個;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次于一級字。這兩個表共計6500個字,基本可以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信息處理的用字需要。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主要是姓氏人名、地名、科技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一、二表中沒有收入又比較通用的字。可見,文化教
育事業的發展及中小學教學需要既是目的,又是基本收字依據。那么,一個書法教師應該認識多少簡化字呢?
和簡化字對應的是繁體字,因為毛筆書法教學以經典碑帖為范本,都是文字簡化之前的寫法,書法教師必須學習,必須會認、會寫。由于年代的不同,文字在演變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異體字,即繁體字的一字多寫,除經典碑帖中經??梢姰愺w字外,為了避免書寫過程中一個字寫法、樣式、形態的干篇一律,追求變化,書法創作中會經常用到異體字,這當然應該成為書法教師的基本功?!锻ㄓ靡幏稘h字表》中附錄了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為書法教師學習、使用提供了方便。
此外,還要認識草書。草書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書法大家庭中最具表現力、抒情性和藝術性的書體,所以,講書法藝術,一定不能不講草書。但草書是與隸書、楷書完全不同的一套符號系統,既以隸楷為基礎,又超越了隸楷,形成了草書的自成體系又別具特色的藝術語言,我們稱為草法。草書有三個基本形態,一是章草,從隸書演化而來,有人稱之為隸書的草寫,既帶有隸書用筆的特征,又在結構形體和筆畫特征上脫離了隸書。之后在楷書和章草基礎上形成的草書,相對章草而稱之為今草,一種以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為代表,字與字之間多不相連,但每個字的筆畫和形態已基本脫離了楷書;另一種是以張芝、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為代表的狂草,特點是“一筆書”,與前一種的草法是相同的,但創造了另一種書寫方式和境界。草書作為一種藝術,既是對漢字本原件和素養的抽象,又是由特定符號系統和寫法創造的新形象,是有極高欣賞價值的抽象派藝術。對于這樣一種境界的書法,書法教師要認知、掌握、欣賞、傳承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還要認識篆書。我國的漢字及其書寫樣式,現存最早的是甲骨文,筆畫瘦硬勁挺,但字數不多,表現形式還不夠豐富,實用色彩遠遠大于藝術品格。到金文大篆,即在青銅器上保留的鏨刻文字,不僅字數多于甲骨文,字的形態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色彩,藝術品格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幾乎與此同時期的簡帛文字,尤其是楚簡,不但地域風格鮮明,文字本身也多呈異態。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李斯作小篆,才出現了帶有官方文字性質的規范性文字。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通常稱為古文字。作為漢字的源頭,書法教師同樣應該有所了解。
所以,僅就識字而言,書法教師就應該認識五種文字,即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草書和篆書。至于字體演變的過程、風貌及與時代的關系,以及不同字體的技法,同樣需要書法教師掌握。
書法教師教寫字,認識的字理應比一般人要多一些,這個要求也是對語文教師的要求。2013年,國務院公布《通用規范漢字表》。通知中說:“制定和實施《通用規范漢字表》,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用規范漢字表》共收8105個字,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常用字,收字3500個;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度次于一級字。這兩個表共計6500個字,基本可以滿足出版印刷、辭書編纂和信息處理的用字需要。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主要是姓氏人名、地名、科技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一、二表中沒有收入又比較通用的字。可見,文化教
育事業的發展及中小學教學需要既是目的,又是基本收字依據。那么,一個書法教師應該認識多少簡化字呢?
和簡化字對應的是繁體字,因為毛筆書法教學以經典碑帖為范本,都是文字簡化之前的寫法,書法教師必須學習,必須會認、會寫。由于年代的不同,文字在演變過程中又出現了許多異體字,即繁體字的一字多寫,除經典碑帖中經??梢姰愺w字外,為了避免書寫過程中一個字寫法、樣式、形態的干篇一律,追求變化,書法創作中會經常用到異體字,這當然應該成為書法教師的基本功?!锻ㄓ靡幏稘h字表》中附錄了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為書法教師學習、使用提供了方便。
此外,還要認識草書。草書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書法大家庭中最具表現力、抒情性和藝術性的書體,所以,講書法藝術,一定不能不講草書。但草書是與隸書、楷書完全不同的一套符號系統,既以隸楷為基礎,又超越了隸楷,形成了草書的自成體系又別具特色的藝術語言,我們稱為草法。草書有三個基本形態,一是章草,從隸書演化而來,有人稱之為隸書的草寫,既帶有隸書用筆的特征,又在結構形體和筆畫特征上脫離了隸書。之后在楷書和章草基礎上形成的草書,相對章草而稱之為今草,一種以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為代表,字與字之間多不相連,但每個字的筆畫和形態已基本脫離了楷書;另一種是以張芝、王獻之、張旭、懷素、黃庭堅為代表的狂草,特點是“一筆書”,與前一種的草法是相同的,但創造了另一種書寫方式和境界。草書作為一種藝術,既是對漢字本原件和素養的抽象,又是由特定符號系統和寫法創造的新形象,是有極高欣賞價值的抽象派藝術。對于這樣一種境界的書法,書法教師要認知、掌握、欣賞、傳承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還要認識篆書。我國的漢字及其書寫樣式,現存最早的是甲骨文,筆畫瘦硬勁挺,但字數不多,表現形式還不夠豐富,實用色彩遠遠大于藝術品格。到金文大篆,即在青銅器上保留的鏨刻文字,不僅字數多于甲骨文,字的形態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色彩,藝術品格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幾乎與此同時期的簡帛文字,尤其是楚簡,不但地域風格鮮明,文字本身也多呈異態。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李斯作小篆,才出現了帶有官方文字性質的規范性文字。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通常稱為古文字。作為漢字的源頭,書法教師同樣應該有所了解。
所以,僅就識字而言,書法教師就應該認識五種文字,即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草書和篆書。至于字體演變的過程、風貌及與時代的關系,以及不同字體的技法,同樣需要書法教師掌握。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