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本質是什么?
時間:2022-06-05 17:07:34
書法的本質是什么?
(一)東方抽象藝術的典型代表,華夏民族的特有藝術
1.書法藝術被譽為東方抽象藝術的典型代表
近代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晚年傾心于中國書法。他說:“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我一定不是個畫家,而是一個書法家,我要用筆來書寫我的感情。”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國書法以其抽象空靈等特有魅力而獨樹一幟,耀眼奪目。與人類古今眾多文化藝術相比較,中國書法賴以滋生繁衍的華夏文化的最大特征即簡約抽象。如道家講“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文學講“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繪畫講“空靈靜遠”;音樂講“余音繞梁”…這些特征皆蘊含于中國書法之中,甚至更為豐贍而深刻。書法藝術語言是最為抽象的線條,書法藝術色彩亦極為簡單,黑(字)、白(紙)兩色,再加一枚小小紅色印章…但邏輯規律告訴我們:外延愈簡單,內涵愈豐富。正是這種在形式上抽象而簡約的中國書法,使其具有了“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沈尹默語)的審美特征,更使其“代替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宗白華先生語),最能折射出華夏傳統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2.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
與世界文化藝術相比:釋迦牟尼的佛教之于孔子儒學,《荷馬史詩》之于屈原的《離騷》,穆罕默德的阿拉伯帝國文化之于李氏大唐帝國文化,西方戲劇之父莎士比亞之于中國戲刷之祖湯顯祖…可以說是東西并妍,難分伯仲。但唯獨那鐘靈毓秀、流美生輝的書法藝術是中國所獨有的。何以如此?
那是因為:第一,書法與漢字共生,書法離不開漢字。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以形表意的方塊漢字是唯一具有豐富藝術潛質的文字。漢字獨有的結構、筆畫、筆勢以及篆、隸、楷、行、草眾多字體與異體、俗體字等,千姿百態,變化萬端。正是這個千變萬化的漢字空間,給書法家的創造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而自由的藝術天地。而作為線性文字的西方拼音文字,相比之下,則因筆畫結構單調而缺乏藝術潛質,故無論書寫者如何求其美,終因其未給書寫者提供廣闊的藝術創造空間而無法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
第二,書法離不開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一文房四寶。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漢字書寫能成為種絕妙的藝術,同它很有關系。毛筆體圓鋒尖,剛柔相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由于用筆力度、速度和方向的不同,寫出來的點畫線可產生輕、重、緩、急、枯、潤、濃、淡、藏、露、方、圓等種種變化,作書者豐富的情感起伏和心理波動,也能從筆下微妙的起承轉合中表現出來,而這是歐洲人的鵝管筆、鋼筆、鉛筆所不可比擬的。同樣,墨、硯、紙也是書法之所以成為中國所有的藝術的必備書寫工具。
(二)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藝術
書法藝術源于何時?歷來爭論頗多,或曰生于漢末,或曰生于六朝,或曰生于股商。我們以為,作為與漢字共生的書法,漢字起源之時,便是書法的濫觴之時。漢字是先民仰俯天地、博采眾美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華夏先民對天地萬物的審美觀照。所以,在漢字產生的同時,書法美的內核也就萌生了。不過,在書法理論界還有一個公認的內部分期,即魏晉及其以后被稱為漢字書法的自覺期,而把此前的漫長階段稱為漢字書法的自然期。
書法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雅俗共賞。在華夏大地,書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上至達官責族,下到販夫走卒,書法愛好者比比皆是。例如,在中國歷代貴族士大夫中,都不乏好書且工書者,正如蘇軾在《書太宗皇帝急就章》所言:“自古英主少有不工書”,者如梁武帝蕭行、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和康熙、乾隆等,無論英主庸君,皆堪稱書法大家。其中尤以唐太宗最突出,其手筆流傳至今的有《溫泉銘》《晉祠銘》),均開創行書入碑之先河。
在中國歷代文人士大夫中,書法大師更是層出不窮,蔚為大觀。如我們熟悉的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褚遂良、蘇軾、米帶、張旭、懷素、孫過庭、黃庭堅、于右任、郭沫若、趙樸初、啟功、歐陽中石·…他們皆是各領風騷的書法大師。在他們留下的書法作品和書法理論著述背后,都印刻著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飽含濃郁感人的人文情懷。
中國歷代民間亦視書法為國粹國寶。學書、愛書的逸聞佳話俯拾皆是,代不絕書。如《晉書·王羲之傳》記有,“嘗在蕺山見一老姥特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云‘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據說后來老如又遇見王羲之,追著他再為自己在扇子上題字,王羲之意識到玩笑開大了,轉身躲到橋后的弄堂里。從此,王羲之初遇老嫗的那座石橋便被人們喚作“題扇橋”,躲避老嫗的弄堂便被叫作“躲婆弄”。唐人張固《幽閑鼓吹》載: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么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以下圖為張旭作品《古詩四帖》。
(一)東方抽象藝術的典型代表,華夏民族的特有藝術
1.書法藝術被譽為東方抽象藝術的典型代表
近代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晚年傾心于中國書法。他說:“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我一定不是個畫家,而是一個書法家,我要用筆來書寫我的感情。”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國書法以其抽象空靈等特有魅力而獨樹一幟,耀眼奪目。與人類古今眾多文化藝術相比較,中國書法賴以滋生繁衍的華夏文化的最大特征即簡約抽象。如道家講“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文學講“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繪畫講“空靈靜遠”;音樂講“余音繞梁”…這些特征皆蘊含于中國書法之中,甚至更為豐贍而深刻。書法藝術語言是最為抽象的線條,書法藝術色彩亦極為簡單,黑(字)、白(紙)兩色,再加一枚小小紅色印章…但邏輯規律告訴我們:外延愈簡單,內涵愈豐富。正是這種在形式上抽象而簡約的中國書法,使其具有了“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沈尹默語)的審美特征,更使其“代替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宗白華先生語),最能折射出華夏傳統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2.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
與世界文化藝術相比:釋迦牟尼的佛教之于孔子儒學,《荷馬史詩》之于屈原的《離騷》,穆罕默德的阿拉伯帝國文化之于李氏大唐帝國文化,西方戲劇之父莎士比亞之于中國戲刷之祖湯顯祖…可以說是東西并妍,難分伯仲。但唯獨那鐘靈毓秀、流美生輝的書法藝術是中國所獨有的。何以如此?
那是因為:第一,書法與漢字共生,書法離不開漢字。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以形表意的方塊漢字是唯一具有豐富藝術潛質的文字。漢字獨有的結構、筆畫、筆勢以及篆、隸、楷、行、草眾多字體與異體、俗體字等,千姿百態,變化萬端。正是這個千變萬化的漢字空間,給書法家的創造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而自由的藝術天地。而作為線性文字的西方拼音文字,相比之下,則因筆畫結構單調而缺乏藝術潛質,故無論書寫者如何求其美,終因其未給書寫者提供廣闊的藝術創造空間而無法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
第二,書法離不開中國傳統的書寫工具一文房四寶。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漢字書寫能成為種絕妙的藝術,同它很有關系。毛筆體圓鋒尖,剛柔相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由于用筆力度、速度和方向的不同,寫出來的點畫線可產生輕、重、緩、急、枯、潤、濃、淡、藏、露、方、圓等種種變化,作書者豐富的情感起伏和心理波動,也能從筆下微妙的起承轉合中表現出來,而這是歐洲人的鵝管筆、鋼筆、鉛筆所不可比擬的。同樣,墨、硯、紙也是書法之所以成為中國所有的藝術的必備書寫工具。
(二)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藝術
書法藝術源于何時?歷來爭論頗多,或曰生于漢末,或曰生于六朝,或曰生于股商。我們以為,作為與漢字共生的書法,漢字起源之時,便是書法的濫觴之時。漢字是先民仰俯天地、博采眾美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華夏先民對天地萬物的審美觀照。所以,在漢字產生的同時,書法美的內核也就萌生了。不過,在書法理論界還有一個公認的內部分期,即魏晉及其以后被稱為漢字書法的自覺期,而把此前的漫長階段稱為漢字書法的自然期。
書法不僅源遠流長,而且雅俗共賞。在華夏大地,書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上至達官責族,下到販夫走卒,書法愛好者比比皆是。例如,在中國歷代貴族士大夫中,都不乏好書且工書者,正如蘇軾在《書太宗皇帝急就章》所言:“自古英主少有不工書”,者如梁武帝蕭行、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和康熙、乾隆等,無論英主庸君,皆堪稱書法大家。其中尤以唐太宗最突出,其手筆流傳至今的有《溫泉銘》《晉祠銘》),均開創行書入碑之先河。
在中國歷代文人士大夫中,書法大師更是層出不窮,蔚為大觀。如我們熟悉的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褚遂良、蘇軾、米帶、張旭、懷素、孫過庭、黃庭堅、于右任、郭沫若、趙樸初、啟功、歐陽中石·…他們皆是各領風騷的書法大師。在他們留下的書法作品和書法理論著述背后,都印刻著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飽含濃郁感人的人文情懷。
中國歷代民間亦視書法為國粹國寶。學書、愛書的逸聞佳話俯拾皆是,代不絕書。如《晉書·王羲之傳》記有,“嘗在蕺山見一老姥特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云‘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據說后來老如又遇見王羲之,追著他再為自己在扇子上題字,王羲之意識到玩笑開大了,轉身躲到橋后的弄堂里。從此,王羲之初遇老嫗的那座石橋便被人們喚作“題扇橋”,躲避老嫗的弄堂便被叫作“躲婆弄”。唐人張固《幽閑鼓吹》載: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一個老翁為了一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一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你怎么敢為了一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你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一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以下圖為張旭作品《古詩四帖》。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