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講書法
《孫子兵法》中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也說:"夫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為下。"
就書法學習而言,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勸告就是"取法乎上"。意思就是說,要想學好書法啊,首先取法要高,這樣才能學到書法的精髓。
取法于上,這句話有問題嗎?當然沒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跟著王羲之學,和跟著今天的名家高手學,寫出來的味道肯定不一樣。
現在的問題是,學書法,就要"取法乎上"嗎?或者說,只要"取法乎上",就能學好書法了嗎?沒那么簡單,就像沙孟海說的:學書法,別想一口吃個大胖子,取法于上,對書法初學者,并不一定適用。

沙孟海為什么會有這些體會呢?別著急,讓我們從他的學習經歷開始談起。
早年的沙孟海,是學王羲之的,特別鐘情于行書《圣教序》。這種取法,算是比較高了吧。遺憾的是,埋頭苦學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他仍然找不到任何下筆的感覺。說白了,就是在那描畫其筆畫形狀而已,并沒有什么太深的體會。
只有沙孟海是這樣嗎?我相信,很多學習王羲之的朋友,都會有這種摸不著頭腦的感覺。照著字帖寫,還能弄出個差不多,一旦離開字帖去回味的話,總感覺自己沒學到什么東西。
為什么會這樣呢?簡單地說,就是這個取法太"上"了,"上"到了一般人理解不了的高度。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要想深入地理解王羲之的筆意,并非易事。
沙孟海后來是怎么做的呢?據沙孟海先生回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梁啟超臨寫的《圣教序》,結體逼近原貼,用筆更加方硬,從此參用此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后來,沙孟海還得到了康有為和吳昌碩等人的悉心指導,這才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和眼界,逐漸寫出了屬于自己的神采。
大家想一下,梁啟超臨寫的《圣教序》比王羲之的要好嗎?當然不可能。那么,為什么沙孟海會在迷茫之后在梁啟超身上得到啟發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梁啟超的用筆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大家再像一下,為什么沙孟海跑到吳昌碩和康有為那里求指點呢?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口傳手授的學習效果更好。有些時候,找個明白的老師指點一下,比你埋頭臨帖要高效得多。學習書法,當然要向古人靠攏,當然要精益求精,可是呢,咱們還是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清代的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學書法的您,還請好好品味一下這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