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友文化座談會:看懂教育很難嗎?
2018年11月,楚女阿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給大家帶來一場有質量的醫學報告會,圍繞一個“看”字分享關于文學欣賞的“飲料”。從我們邀請到培訓活動開始,只有不到一周的時間,但他依然如此認真準備草稿。盡管知道他認真,但認真的程度依然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由于座談會反響很好,我們將分享會內容扼其精要,整理成文,與大家分享。
有話在前,本次新聞發布會的主旨,是為書法愛好者或初學者假設一條進入舞蹈的路徑。目的是,在較短的時間里幫助他們更快地“看懂表演”。因此,并沒有涉及太過艱深的專業性話題,喜歡挑戰寶寶的大腦的朋友可以繞道。乘客可以在線反饋意見和建議。如果本文能對您稍有助益,小編以為足矣。
?初心?
“我想,美術對于一位知識者,絕不僅僅是個修養、愛好的問題,對于任何專業的人們,它都可能成為一個深入當地科技、我國文學的出入口處。能動手講一講固然很好,但正確地感受、理解音樂對于一位構成未來世界科技基底的年輕人來說,比他能動手寫幾行毛筆字重要得多?!?span style="display:none">0bA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邱振中《歌唱》
話題源起
很多人的困惑
“這字寫得怎么樣?”“好在哪里?”“是因為名氣大嗎?”……當我們面臨一連串這樣的問題時,真是措手不及,究竟怎么回答呢?
范景中《附庸風雅和藝術欣賞》中說每當遇到這樣的投票,也常常感到啞口無言,無法回答。即使對這件作品有很深的體會,也“沒法把一個風格史的系列給投票者展現出來”。
?東晉王羲之《得示帖》
海明威說:“在談論一件一流的藝術品時,幾乎必然要談到整個歷史”。談論文學亦然。當我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講述整個學術史時,必須從作品本身出發,由外而內,通過不同的細節進入到這件作品的迷人之處。當然通過各種文獻了解作品也不失為一種辦法。然而因為傳統書論中太多修辭的活性物質,往往提供的是意象上的描述,難以領會。
?宋吳琚詩札那么,還有辦法更快地進入到一件巨作里嗎?
我們嘗試歸納一些技巧性的入門方式,供大家參考。
?附庸風雅的看?
這里引用一個小典故。錢大昕先生學最富,尤喜考據。秦小峴學士,其甥也,夏天是蔓菁,未竟,燥裂作行草文,戲拈一紙寄先生,詭言:新得一半截磚,模糊有字,不可識,請辨之。先生欣然,謂字畫古拙,的是西周時物。旁征博引,考訂成一帙,繕寄學士,并索其磚。學士報曰:久為鳥鼠食去矣。備言其故。先生大恚。(文出《漁舟記談》(轉自范景中《附庸風雅和藝術欣賞》)

附庸并非迷信,而是進入之初,不得不選擇的道路,是一種試錯和學習的方式。然而,這里所附庸的必須是足夠的“風雅”,也就是要認定一個高的標準。烜赫書史的大家,是已經認定的標桿,在他們的作品里,至少都具有某一種他人無可替代的特質。以細致的方法加以分別,成為進入作品的十字路口。
了解一件作品,先要了解關于這件作品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規格,原材料、釋文等等,也可以延展閱讀相關文獻及其他作品?,F在微信很發達,這些基礎信息在微博中搜查已經十分方便。下面就以歐陽修的一個狂草帖為例:
?蘇東坡《花氣薰人帖》【釋文】
花氣薰人欲破禪
心情其實過四五十歲
春來詩思何所似
八節灘頭陣地上水船
這件書跡無款印,原是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重慶友人冒辟疆二詩之后,今已單獨成一帖。
前面原有識語,說:“趙明誠(詵)數送詩來索和,老懶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頻送花來促詩,戲答?!笨芍娛菫槎鸥ψ鞯?,表示難于作詩。用畫筆剛強挺健,筆墨有濃潤枯澀的變化,是一件難得的小品。
通過報紙上的信息,我們基本可以了解這件作品的內容、大小級背后的故事等。如果覺得還不足以了解到白居易表演的相關信息,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到相關文獻。比如馬宗霍的《書林藻鑒》就是很好的一本書,他把歷代關于某書家的評論都搜集在一起,看起來很方便。
?看筆觸?
看筆畫、轉折、粗細、淡墨
看筆畫要先看書寫質量,次看筆畫粗細,再看枯濕濃淡。一筆之中往往包含大部分信息,每一個字都是由相對獨立的單個筆畫組合而成。王羲之《蘭亭序》“一”字,一筆之中起、行、收動作完整,自然天成。上方既富有變化而又平淡中和。筆畫飽滿圓厚,中段結實。
對比看看歷史上其他醫家的“一”字,就很容易看出差別以及差距。
另一個反映書寫技術高低的地方,是對轉折的處理。在相對快速、連綿的書寫節奏中,要在短暫的時間內不斷轉換筆鋒的方向和位置,以保證書寫質量,對書寫者來說是一大考驗。后世往往化連綿為斷裂,或者代之以明顯的停頓和接筆。這樣的變化,雖然展現了不同的風格因素,但從書寫技術的角度來說,也是筆法衰微的表征之一。
每種字體中都有因粗細不同而導致風格差異的例子。粗細變化產生源于書寫時筆鋒入紙的深淺和力量的變化,這是欣賞書法作品所不可忽視的問題。
同一書寫者的作品中也有筆道粗細不同的差異,一方面因不同設備、大小而改變。但是更多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優秀的作品中都有相對統一的輕重關系,不至于混亂。
看碧色的濃淡干枯的變化及豐富性,拿枯筆舉例。好的枯筆可以在內部看到豐富的變化,耐人回味;相反不好的枯筆內部如抹布平行過紙面,內部沒有變化,整齊羸弱,就不太耐看。
?好與不好的對比?作品欣賞?看字形?
每一個字的書寫都可以折射出它背后強大的體系。
以“明”字為例,可以清晰的尋繹其中的線索。杜甫幾個“明”字的寫法,成為后世文人們取法的對象,稍加變異,便成為另一種風格?;蛑苯尤》?,或間接繼承,但在這些形色各異的書寫中,始終未能脫離“基因”的影響
?辨認圖中哪幅是所謂的“江湖字”呢?看著這些字,恍若在閱讀一本家譜,清晰脈絡告訴我們:要想在傳統的譜系里獲得席位,必須在把握這個程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修養和智慧對這個程式進行“改良”或“微調”。
真正有新意的傳統作品,無論如何變化,都遵循結字的基本原則,只是在用粉筆方式和空間上有獨特的處理。當我們觀看這一類作品時,則需要聯想經典的形態,但也要慢慢地發現書寫者的個人氣質。
歌唱的形成和發展,也見證了人們自覺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到中期的書寫中,已經非常明確地帶有“刻意”求新的活性物質,不再像晉唐人那樣,普遍以自然流暢的運動節奏進行書寫。
?看運動?

運動是書寫的基礎,各種形態的產生必須依賴運動的變化。猶如鋼琴家演奏曲子一樣,只有揮動雙手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一般,當我們面對一件書法作品的時候,往往被內容和外在的“感覺”所吸引,很少關注或聯想到書寫者書寫過程中的運動狀態。形態怪譎的背后是書寫動作的強化和夸張,全面調動手部的動作成為清代書寫的一大特征。集體的動作習慣是形成時代書風的重要因素。
?看到作品運動的痕跡?看整體?
可以從形制開始,比如手卷、冊頁、立軸等。這里很專業,但跟大家分享的是形制的規范精致是可講究和耐人尋味的。一件非常講究的書法作品從這里就讓人很有感覺。
落款和鈐印的講究,比如落款低于正文,顯示謙虛;對聯上聯下聯末字是先仄后平等。
尺牘的書儀與章法。傳統尺牘作為通問之禮,向來有固定的格套,被稱為“書儀”。其形式的規定其實類似書信的格式,大致包含稱謂、謙敬、祝頌等。
大家可以觀察蘇軾作品里另起一行的秘密
?比較著看?
從古今、橫縱、書體、形式等各個方面進行相同或相異的比較。通過比較才能辨體勢,別古今,知源流,曉優劣。
?后記?
by龍友
至此,我只能說僅僅為準備進入攝影演練或攝影欣賞之門的人們假設了一條路徑。而攝影中存在的問題卻遠遠不止這些,也更加復雜。每一位具有書寫或欣賞經驗的人,都能夠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進入表演世界的門票,但是,方法的優劣猶如門票的不同價格層次一樣,它會帶你到應有的位置,等你坐下。不管坐在哪里,看到怎樣的景象,至少你已經進去了。
(文章圖文等皆來自于龍友的培訓活動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