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的毛筆
唐代韓愈寫了一篇關(guān)于毛筆來歷的文章《毛穎傳》:“秦始皇時,使蒙將軍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須,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天下同其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于章臺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之管城,號曰‘管城子’……”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二,《四庫全書》,843冊,第25頁]。他在文中說秦始皇欲征服六國,于公元前223年,命大將蒙恬伐楚,毛筆就是蒙恬南下征伐楚國時,途經(jīng)中山地區(qū),得到毛純質(zhì)佳的兔毫,又以竹為筆管,制作出更好使用的毛筆并傳之后世。蒙恬也因此被后人尊為“筆工”之祖師。韓愈之文雖似寓言,但所述并非純憑虛構(gòu),許多內(nèi)容當源史實。
《毛穎傳》所說中山,據(jù)《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就是安徽宣城與涇縣一帶的山區(qū),那么這種以中山之兔毫所制的毛筆,就是涇縣毛筆的祖先了。涇縣究竟何時開始制作毛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涇縣境內(nèi)有制作毛筆者,當始于秦。從那以后,涇縣人就傳承了制作毛筆的技藝并加以改進和發(fā)展。
到了唐朝,涇縣的毛筆制作業(yè)更加繁榮興旺,有了專業(yè)制筆作坊,所產(chǎn)的毛筆因質(zhì)量優(yōu)異而成為全國毛筆的典范,成為全國制筆中心和主要產(chǎn)地。精于制作毛筆的能工巧匠,采用精選兔毫制作的紫毫筆、雞矩筆精致絕倫,雖價值百金,世人亦爭相求購,得之則愛不釋手。
由于涇縣毛筆好用而又精致,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涇縣毛筆被列為貢品。因為唐朝法律規(guī)定,地方向朝廷進貢的物品必須冠以所屬州名,所以當涇縣毛筆作為“貢品”奉獻朝廷時,即被冠以“宣筆”之名,成為“御用筆”和中央政府衙門的行政公務(wù)用筆。從此以后,涇縣毛筆一直以“宣筆”為名列作“貢品”。
其中明確記載宣州進貢的物品有筆、紙二項,其他地方則無筆進貢。說明宣州涇縣紫毫筆是朝廷青睞的寶物,唐朝為此還特別以法律規(guī)定“宣城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三兩,次毫六兩,勁健無以過也。
因為宣筆品質(zhì)優(yōu)秀,適宜書寫,廣受文人墨客喜愛,所以風(fēng)行于世,筆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特別是科舉考試,從州縣初試直到殿試,士子們皆以能使用宣筆為幸。著名詩人元稹用詩描述殿試時的情景:“延英引對碧衣郎,紅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自問,宮人手里過茶湯”。
由于“宣筆”代表了毛筆的最好品質(zhì),代表了高端大氣和時尚,用筆的人、甚至不用筆的人都追求宣筆,希望能夠得到一支,使用或是收藏。因此,銷售毛筆的人就利用 “宣筆”的名聲來推銷涇縣產(chǎn)的毛筆,用筆的人也愿以“宣筆”之名來代稱自己所有產(chǎn)自涇縣的毛筆,以至于涇縣從事毛筆制作的工匠們也以所制毛筆就是向朝廷和皇上進貢的“宣筆”來向他人介紹。長此以往,人們就逐漸將涇縣所產(chǎn)的毛筆一概叫做“宣筆”,“宣筆”也終于成為涇縣所產(chǎn)毛筆的正名,一直沿用到今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