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學書道路和書法成就的故事
董其昌學書道路和書法成就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神宗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初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皇子講官,后督湖廣學政。光宗即位,召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意宗天啟五年(1625),拜南京禮部尚書。由于當時宦官魏忠賢專權,黨禍酷烈,董其昌明察前賢被陷教訓,萌生退隱之念,一年后托病回鄉。卒后贈太子太傅,謚文敏。董其昌才華俊逸,精工書畫,善于鑒別,晚年專心從事書法繪畫活動。他還廣集歷代書法名跡,匯刻成帖,取名《戲鴻堂法帖》。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自述學書經歷,說:“我學習書法是在十七歲那年。在此之前,我家的堂房長兄名叫傳緒,同我一起到州府參加考試。州里的長官是江西人,名叫袁洪溪,他認為我的書法不美觀而把我放在第二名。從此以后,我就發憤練習書法了。董其昌書法初學顏真卿,后改學虞世南;漸覺唐書不如魏晉,轉法鍾繇、王羲之;參酌李邕、徐浩、楊凝式的筆意;尤其對米芾行書的風韻異常贊賞,竭力吸收;再加上他在美學上追求“天真爛漫”“奇宕瀟灑”之美,終于自成一家。其書法特點表現為:用筆率易自然,于流暢中兼具生澀之趣;墨色變化豐富,有意識地強調運筆中的墨色,往往一筆下來即呈濃淡數層變化;結體秀媚,時作欹側之態;布局巧妙,善于夸張地運用楊凝式那種疏宕的布白方法,把行距、字距安排得更為適度,形成一種疏宕秀逸的風格。這些特點使他的書法自具新意,形成“董體”,對明末和清初的書風產生很大影響?!睹魇?#12539;文苑傳》稱:“其昌書始以米芾為宗,后自成一家,名聞國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在書法史上,董其昌與趙孟頻合稱“趙董” 【先秦書法家www.shufaai.com】,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鐘并稱“晚明四家”
董其昌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草書最多,代表作有《琵琶行圖并書卷》《論畫冊》《李白月下獨酌詩卷》《試墨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