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從弟王彪之的故事的故事
王彪之個人檔案姓名:王彪之,字叔虎。出生:公元305年。卒年:公元377年。享年:73歲。籍貫:東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從父:王導,東晉宰相。子女:王臨之,御史中丞。孫子:王訥之,御史中丞。曾孫:王準之,宰相。官職:侍中、廷尉、吏部尚書、會稽內史。業績:開創“王氏青箱學”,世代相傳。
王彪之因為少年白須,人稱“王白須”。王彪之少年聰明博學,廣聞多識,才智高超,熟悉朝儀,初為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后累遷侍中、廷尉、吏部尚書。他曾奮力阻擋桓溫奪帝位,桓溫死后,官升尚書令,與謝安共掌朝政。

力阻桓溫奪帝位
簡文帝臨死時,留遺詔給桓溫:“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就請您輔佐;如果他不成器,您可以自取天下。”這就給桓溫篡位制造了借口。此時,謝安為顧命大臣,馬上與王彪之、王獻之等人商議,謝安、王彪之力諫簡文帝改寫詔書,并趁桓溫不在京都之際,立太子司馬曜做了皇帝,即晉孝武帝。
桓溫知道后氣急敗壞,殺氣騰騰起兵回京,向謝安等人問罪。晉孝武帝趕忙下詔讓文武大臣到新亭迎接桓溫。眾臣嚇得直打哆嗦,唯有謝安、王彪之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謝安面對氣焰囂張的桓溫,心平氣和地說:“我聞聽諸侯有道,就會命守衛之士在四方防御鄰國的入侵。明公入朝,與諸位大臣會盟,哪用得著在墻壁后布置人馬呢?”桓溫沒料到謝安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仍舊鎮靜、威嚴,不改其本色?;笢乇粐樧×?,趕忙上前強裝笑臉。這場風波終于被謝安、王彪之平定了。
這場風波平安之后,謝安與王彪之、王坦之精心輔佐晉孝武帝。直至桓溫于公元373年病死,篡權的危機才消除。
謝安、王彪之共同掌握朝政
晉孝武帝親政,任謝安為中書令、侍中,王彪之為尚書令。謝安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與王彪之共同輔佐朝廷。謝安積極倡導緩和土族矛盾、穩定政局、安邦利民的治國方針。他團結異己,不存小察,為維護晉室做出了極大的努力。謝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減輕百姓的賦稅,同時進行制度的改革:一是“度田收租”;二是減免繁費,削減吏士700人。王彪之建議廢除不合理的舊法。東晉還有舊制度規定,百官家屬若患傳染病,已傳染三人以上,即使此官未受傳染,百日之內也不準入朝見皇帝。東晉中葉某年,疾病流行,百官多受舊制約束,因家有病人無法上朝,致使朝政無人處理。王彪之建議讓未染病者入朝理事,獲得批準,從此成為永久性的制度。
公元383年間,前秦苻堅決心率領九十萬大軍一舉消滅東晉,一統天下。謝安得知后,馬上與王彪之(尚書令)、王獻之(簡文帝新安公主駙馬)等人商議組織人馬抵御。商議后,決定由謝安弟弟謝石任征討大都督,謝玄(謝安之侄)為前鋒都督,謝琰(謝安之子)為輔國都督,統兵八萬,北上御敵。謝玄指揮的是嚴格操練過的主力軍,謝玄心中沒底,向叔父問計。但是謝安沒有回答,反而與王彪之、王獻之等人在下棋,下完棋,謝安晚上才回府。等眾人稍微平靜之后,他才授意各路將帥,對整個戰役做了周密的部署。
東晉與前秦隔著淝水遙遙相望,秦兵是晉兵的十多倍。謝玄心生一計,他派使者告訴苻堅之弟苻融說:“如果你們后退一步,在岸邊一塊空地作戰場,讓我們渡過淝水,與你們一決勝負,這不是很好的策略嗎?”苻融認為乘晉軍渡河到一半之時,加以攻擊,也是一個決戰的好時機,于是下令讓秦兵后退。當秦兵接到撤退命令時,以為前方被擊敗,于是四散奔逃,狼狽不堪。晉軍乘勢猛攻打,秦兵大敗。淝水之戰,成為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國歷史上亦少見。
謝玄打敗苻堅,立下了功勛,應該將荊江二州授于他,但謝安恐怕朝臣猜疑,平衡各種政治勢力,最終沒有任用謝玄。
淝水之戰不久,會稽王司馬道子擅權,擾亂朝綱,排擠謝安,奪了謝安的軍政大權。謝安于公元385年病逝,享年66歲,晉孝武帝追加封他為廬陵郡公。
謝安死后,謝氏勢力被排擠。王彪之辭官,后又被委任會稽內史。
王彪之任會稽內史八年
王彪之牢記祖宗的教導,出仕為官,清廉守法,崇尚節儉,盡可能地為國家節約每一分錢,多為老百姓辦一些好事。王彪之在會稽郡八年,收留流亡災民三萬余口。
王彪之提出制度改革,推行減輕百姓賦稅的措施,每遇旱災水災,就減輕租稅,并發給貧苦百姓大米,并推行“度田收租”、減免繁費等等。
王彪之是忠厚務實之人,在朝中為尚書令時,與謝安共掌朝政,穩定了政治局面,使百姓安居樂業;為地方官,也心系老百姓,政績卓著,深受東晉百姓的愛戴。
王彪之開創了“王氏青箱學”
王彪之年少時,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博聞廣識,且悟性高;成年后,王導薦他人仕為官,初為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后累升遷侍中、廷尉、吏部尚書、尚書左仆射、會稽內史、尚書令等官職。
王彪之熟悉朝儀,還熟悉江左舊事。他將典章制度和歷代朝廷施政故事,分類撰寫文集,藏在青箱內 【對聯www.shufaai.com學習】,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
青箱即書箱或個人存放重要物品的箱子。
“王氏青箱學”,實際上是王氏家傳學問,為族中子弟人仕當官服務的學問。王彪之開創了青箱學的先河,子孫后代從此世世代代相傳,青箱學成為王氏的家傳官學。子孫精通后,用于仕途,以期能獲得輝煌的效果。因此,王姓子孫歷代把“王氏青箱學”奉為寶典。
“王氏青箱學”起了兩個方面的作用:
①因為“王氏青箱學”研究典章制度、朝儀,為當官人人仕服務,精通后,提高了族中人在官場的競爭能力?仕途會平坦很多,能造就博古通今的政治家、思想家。
②能創作一系列的官學著作,如:《儀注》、《喪服??;今集記》(王儉著)、《晉宋雜記》、《齊職儀》、《禮雜答問》等等。這些著作,仍有使用價值,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王彪之帶頭搞青箱學的影響下,王彪之的兒子王臨之、孫子王訥之、曾孫王準之,都在研究、充實“王氏青箱學”,而且取得了重要成果。王彪之子孫皆官居高位,曾孫王準之更是官居宋(南朝)的宰相,成為有名聲政治家。
在王彪之祖孫三代的影響下,很多王姓成員亦研究青箱學。如王殉(王導孫子、王洽的兒子)被人稱為“近世識古今者”。再如與王準之同時代的王弘(王導的曾孫)為宋武帝(劉裕)太尉左長史、司徒,后升為太保。王弘言談舉止、書信格式,皆符合禮法,當時人稱謂為“王太保家法”。“王氏青箱學”,世世相傳,出名人物不勝枚舉。
王彪之創立的“王氏青箱學”是王氏家族的傳家之寶,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寶貴財富。“王氏青箱學”與王羲之父子的“書法藝術”,齊名天下,世世代代傳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