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墨的起源和發(fā)展
中國墨歷經(jīng)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其起源或可追溯至三千年以前。在中國文明的貢獻上,墨與紙張及印刷可稱鼎足而三。墨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極為顯著,它不僅用于書寫,且兼具藝術(shù)品質(zhì)及學術(shù)上的地位,向為文人學士所樂道。中國造紙工及印刷工的姓名事跡,今日所知甚少,可是數(shù)以百計的墨匠卻廣泛載錄于文獻。而歷代專門記述墨的專書,為數(shù)亦多。墨的評價已獲定論。在中國,名墨精品價等黃金;在國外,東方及西方皆有中國墨的傳入和仿制。

從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后四世紀間,在甲骨、玉石、陶泥、簡牘、縑帛及紙張上以黑墨或彩色所書寫之實物,乃是中國最早用墨的例證。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后三、四世紀的一些墨塊實物,近年亦有出土,稍晚于此的墨制品仍見存于今。然因?qū)嵨锊欢?,且尚未予以詳細分析,故目前研究墨的質(zhì)地、成分及制造,仍有賴文獻資料,惟古籍對于漢代以前的制墨方法,則甚少記載。
自漢至宋的一段時期,制墨原料多為松煙、膠及其他添加物的混合品。在此之前,漆已用于書寫簡短文字于某種硬面的物體上,但未廣泛用于一般書寫。此一時期也使用“石墨”,但范圍有限。宋代以降,動植物或礦物油的油煙用以取代松煙,至于所用顏料、接著劑及添加物,雖年代久遠,也無甚差異,但用料比例,各家制墨法容有不同。
在唐代以前即已制造具有多面的棱柱形墨,在其平滑的表面飾以圖案與書法,這在制墨史上可稱創(chuàng)舉。此類飾墨逐漸演進,各展巧思,自成一格,此后并制造鐫有組合紋飾的套墨,以供文人學士及宮廷賞玩。甚至發(fā)展為一種藏墨的好尚,使墨在書寫的實用價值以外,更加上賞玩的美學價值。
一、墨在中國及其他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國,文字書寫不僅是一項記錄的方式,也是一種藝術(shù)。早自漢代以還,書法就已成為一種主要的藝術(shù)形式,遂使所有與之相關(guān)的事物都能分沾書寫的風雅。因此,素有文房四寶之稱的紙、墨、筆、硯,不僅為書寫所必需的工具,更為鑒賞家所喜愛而搜藏。除書寫外,墨也使用于繪畫、印刷,并充作化妝品,甚至作為藥材。
中國墨通常保持固體形態(tài),用前加水在硯石上研磨成為墨汁。因固體形態(tài)不易蒸發(fā),便于長期保存。因為圖案紋飾可以模印或鐫刻在墨錠上,而使墨發(fā)展成為一項獨特的藝術(shù)品。墨質(zhì)持久,顏色黝黑,是中國墨的特質(zhì);中國許多古代文獻和書畫,留傳千載,而墨色光澤如新。
中國并非唯一懂得用墨的古代文明古國,證據(jù)顯示,埃及墨可能早于中國,而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以前紙草紙發(fā)明之際就已使用。埃及墨為液體形態(tài),所用原料為得自焚燒動物的骨骼,至公元前1100年后就傳播到西亞地區(qū)[1]。舊約和新約《圣經(jīng)》數(shù)度提及用墨,他處也提到用墨書寫,這顯示猶太人在居留埃及期間就懂得用墨[2]。
希臘人書寫羊皮紙和紙草紙使用幾種不同的墨;希臘墨皆為黑色,制造原料為得自焚燒的干酒糟或象牙,類似中國墨,保持固體形態(tài),在使用之前才加水研磨。羅馬墨也大致相似,雖然有些原料采自墓葬的人骨,但泥土、礦物、樹脂、煙灰、烏賊墨汁和油煙等,亦加采用。油煙墨和烏賊墨系用于書寫紙草紙上,可以浸海綿拭去字跡再寫,此一特性異于耐久性的中國墨。另一種以黃蜂卵所生樹癭制成的墨則供羊皮紙使用。至于阿拉伯墨,咸信淵源于希臘墨,主要原料為松煙[3]。
在印度,墨的使用因為早期禁止書面記錄宗教著作而發(fā)展較遲。其古敘事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述及凡出售、偽造,或抄寫婆羅門教《吠陀經(jīng)典》(Veda)者必遭打入陰曹地府。據(jù)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記載,印度最早用墨書寫于舊棉布及樺樹皮。公元一世紀又有希臘作者記載,謂有“印度墨”(Indikon milan)從印度Barbarikon港輸出,羅馬學者蒲林尼(Pliny,1923年—1979年)將其與當時羅馬制的一些上品墨相提并論[4]。不過,勞佛(Berthold Laufer)指陳,此種印度墨實際源自中國[5],因為許多其他珍貴商品,如絲綢之類,由中國西傳歐洲,往往取道印度,遠在前漢已然。
日本墨及朝鮮墨均以松煙或油煙為原料;其制法皆源自中國,因其制造過程與中國的制墨法幾乎雷同,而制墨、造紙、制筆等手工藝,都是當時遣唐的留學生依照規(guī)定必須學習的技藝。至于西藏墨雖為液體形態(tài),但其制法似乎也是傳自中國。
首先,中國墨能表現(xiàn)深沉純正的黑色;其次,墨質(zhì)持久,色澤如新,幾乎永不變質(zhì)。中國的書寫文件可浸水數(shù)周而不虞洗去字跡。……就漢代所寫文獻觀之,……其墨色明亮,質(zhì)地固定,猶如昨日所寫一般。同樣優(yōu)良的墨跡也存在印刷工藝中,留傳今日的宋元明清印本,其紙張、墨色均保存完美,有如初印[8]。
上述各種特殊品質(zhì),當然系因中國墨所含的各種成分,及其制作所運用的精巧方法使然,將于后文再作探討。
二、中國墨的起源及早期樣品
根據(jù)傳統(tǒng)說法,中國墨的發(fā)明一向歸功于東漢書法家韋誕(179年—253年),時在公元三世紀初葉。然而考古發(fā)掘及文獻上的證據(jù)均說明各種墨的普遍使用,或類似墨的書寫材料,當更早于此。陜西半坡出土彩陶上所見的早期花紋及符號,顯示紅色及黑色顏料的使用可遠溯至新石器時代[9]。在商代后期占卜甲骨上殘留的紅黑兩色及已刻或未刻的字跡紅色顏料已鑒定為朱砂,炭質(zhì)黑色顏料經(jīng)鑒定證明為墨[10]。在商代的石器、玉器及陶器上也發(fā)現(xiàn)以黑色汁液所寫的文字。
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已使用“墨”字的初文,顯然系指黥面或刺青的刑罰而非作為書寫之用[11]。以墨用作書寫的最早記載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著作?!肚f子》田子方篇:“宋元君將畫圖,眾使皆至,受揖而立,舔筆和墨[12]。”稍后有兩處記載述及春秋時期以墨作書?!俄n詩外傳》卷七載有晉國臣子周舍對趙簡子云:“愿為諤諤之臣,墨筆操牘,從君之后[13]。”《管子》霸形篇謂齊桓公“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筆[14]。”以上三節(jié)引文均足以說明用筆蘸墨書寫的過程?!肚f子》一節(jié)更可顯示墨在使用之前系固體形態(tài)。
近年考古發(fā)掘已獲得春秋、戰(zhàn)國及秦代各種以墨書寫于玉石及簡牘上的大量文獻。自1950年以來,考古發(fā)現(xiàn)更提供數(shù)件人造墨實物。最古的一塊系在公元前三世紀即戰(zhàn)國末年至秦代的十二座墓葬內(nèi)發(fā)現(xiàn),于1975至1976年間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出土。據(jù)發(fā)掘簡報稱,該墨(M4:12)為圓柱形,墨色純黑,圓徑2.1厘米,殘高1.2厘米。同一墓葬內(nèi)尚發(fā)現(xiàn)硯石一塊及用以研墨的研磨石一件,兩者均遺有使用痕跡及墨跡[15]。
三、中國墨的顏料及成分
自十三世紀以來,學者即認為中國墨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最初以漆所制,嗣以礦物,最后則以松煙及油煙為之。關(guān)于中國墨是否曾以漆為原料的說法,現(xiàn)代學者有不同意見。關(guān)于漆書的現(xiàn)存最早文獻見于五、六世紀間所纂修的《后漢書》及《晉書》。不過這些記載所述皆早于漢代的簡牘,而此類文獻所稱的漆書,解釋亦各有不同[19]。
明宋應星(約1600年—1660年)在《天工開物》所述松煙制墨法為:
尋常用墨,則先將松樹流去膠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凈盡,其煙造墨終有滓結(jié)不解之病。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煖傾流而出也。
凡燒松煙,伐松斬成尺寸。鞠篾為圓屋,如舟中雨篷式,接連十余丈,內(nèi)外與接口皆以紙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數(shù)節(jié),小孔出煙。其下掩土砌磚,先為通煙道路。
燃薪數(shù)日,歇冷入中掃刮。凡燒松煙,放火通煙,自頭徹尾??课惨弧⒍?jié)者為清煙,取入佳墨為料。中節(jié)者為混煙,取為時墨料。若近頭一、二節(jié),只刮取為煙子,貨賣印刷,書文家仍取研細用之。其余則供漆工、堊工之涂玄者[27]。
墨工在注滿油料的容器內(nèi)點燃五、六支燈心,然后將之放妥并覆以漏斗狀鐵蓋,兩者須保持適當距離,以便收集全部煙灰。收集足夠之后,就取下鐵蓋,以鵝翎掃其底部,使煙灰落于干厚紙板上。此即其制作細致光澤的墨的方法。上等油料能增加墨的光澤,使墨更受重視與厚愛。未經(jīng)鵝翎掃下及粘附于鐵蓋者均屬粗質(zhì)油煙,將之刮在碟上,用以制作尋常用墨[29]。
上述早期另一種中國墨的來源即“石墨”。它似為某種礦物質(zhì),可就其原本形態(tài)使用,也可加工磨碎使用。文獻所稱的“石墨”可能是某種形態(tài)的煤炭、石油或石墨,因早期記錄所載“石墨”發(fā)現(xiàn)遺址均坐落于現(xiàn)今生產(chǎn)石墨地區(qū)[30]。
松煙及油煙的主要成分為碳,呈游離狀態(tài)的碳不易與其他材料混合,因此制墨加碳須與接著劑并用,使碳料得以附著于書寫表面。中國墨所含接著劑之另一作用在于結(jié)合碳微粒,以保持固體形態(tài)。
中國墨傳統(tǒng)上以膠為接著劑,系以各種動物殘骸,諸如生皮或皮革、肌肉、骨骼、介殼、獸角、魚皮、魚鱗、魚鰾等制成[31],所用水質(zhì)也不容忽視。上述某種物質(zhì)煮沸后所成粘汁須以紗羅篩除渣塊,再使凝為固體,以備使用[32]。在制墨前,先將固態(tài)膠加上梣皮汁等溶劑予以溶解[33]。膠與顏料之比例或因選材性質(zhì)及要求墨的粘度而有不同,而粘度則由施墨書寫的材料性質(zhì)而定。例如,十八世紀初所編《格致鏡原》卷三十七記載制墨配方,就有油煙及膠等量取用之“對膠法”[34]。
除上述主要顏料及接著劑外,明代之前尤愛添加其它材料,以改善墨的粘度、色澤及氣味。其所用各種添加物有時竟多達一千一百種[35]。其中包括:蛋白、雌黃、生漆、皂角,及巴豆等以改善墨的粘度;朱砂、秦皮、紫草、茜草、黃蘆、黑豆、硫酸銅、五倍子、地芋、蜷松、胡桃、牡丹皮、豬膽、鯉魚膽、珍珠、薰草豆、石榴皮,及銀硃等以改善墨的色澤;以及丁香、檀香、甘松、樟腦和麝香等以改善墨的氣味[36]。
四、制墨的技術(shù)程序
由于制墨配方通常須嚴守秘密,以防同業(yè)競爭,因此,留傳至今的配方或許僅為當年實際使用的極小部分。雖然制造一般用墨的程序大致相同,但其確切成分、調(diào)制方法、分量多寡等,則各有家法,頗多出入。據(jù)宋李孝美(享名于1095年前后)、晁貫之(約1100年)、明沈繼孫(享名于1598年前后)等所撰關(guān)于制墨法之早期著作所述[37],制墨步驟包括搜煙、羅篩并拌入既溶膠及各種添加物,揉搓,搗杵,蒸劑,入模,覆灰,蔭干,上蠟,儲存,及研試等過程。
現(xiàn)存中國的最早制墨配方,據(jù)說是東漢韋誕(179年—253年)所作,載錄于五世紀后魏賈思勰所撰《齊民要術(shù)》卷九《合墨法》:
好醇煙搗訖,以如細篩于堈內(nèi),篩去草莽,若細紗塵埃。此物至輕微,不宜露篩,喜失飛去,不可不慎。黑曲一斤,以好膠五兩浸梣皮汁中;梣,江南樊雞木也。其皮入水綠色,解膠,又益墨色。
可以下雞子白,去黃五顆,亦以朱砂一兩,麝香一兩,別治細篩,都合調(diào),下鐵臼中,寧剛不宜澤,搗三萬杵;杵多益善。
合墨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臭敗,寒則難干,潼溶見風,自解碎。重不得過二、三兩。墨之大訣如此,寧小不大[38]。
后世,甚至今日制墨所用的各種主要成分均可見于此一最早配方:顏料(煙灰)、接著劑(膠),及各種添加物(梣皮、蛋白、朱砂、麝香)。
南北朝梁代的冀公另有一配方,載錄于宋蘇易簡撰《文房四譜》卷五:
松煙二兩,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許,右以膠水搜作挺,火煙上熏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其色可愛[39]。
十世紀南唐李廷珪所創(chuàng)制墨配方見于宋李孝美撰《墨譜法式》卷下《廷珪墨》:
牛角胎三兩,洗凈、細剉,以水一斗,浸七日;皂角三挺煮一日,澄取清汁三斤,入梔子仁、黃檗、秦皮、蘇木各一兩,白檀半兩、酸榴皮一枚,再浸三日。入鍋煮三、五沸,取汁一斤,入魚膠二兩半,浸一宿。重湯熬熟,入碌礬末半錢,同濾過,和煤一斤[40]。
中國墨的特質(zhì)經(jīng)常見于記述名匠制墨的文章中。著名墨工始祖韋誕所制之墨,南齊太子蕭子良稱其墨光黝黑,“一點如漆”[42]。南北朝墨工張永所制亦色如點漆[43]。晚唐以來,名匠輩出,載諸史冊[44]。最馳名者當推出身制墨世家的李廷珪(享名于950年—980年)。其父李超(享名于907年—936年)亦為制墨名家,原奚姓,世居河北易水,后遷于安徽歙縣。廷珪繼承父職,任南唐李煜朝廷墨務(wù)官,以貢獻卓著,而獲賜姓榮寵。廷珪父子制墨質(zhì)地堅致,據(jù)稱“墨能削木,誤墜溝中,數(shù)月不壞[45]。”
宋張遇(享名于1068年—1085年)以油煙、麝香、樟腦、金箔制墨,狀如錢子,因以聞名[46]。潘谷(享名于1086年)制墨用膠甚少,一斤煙灰僅入五至十兩,搗一萬杵,以此顯名。宋徽宗(約1101年—1125年在位)以蘇合油捜煙制墨,為人重金搜求。元朱萬初(享名于1328年—1330年)以用純松煙制墨而獲祿賞[47]。
雖然中國墨通常制成固體形態(tài),但是也制作墨汁。有人為省卻用墨前的調(diào)墨之苦,時或大量調(diào)制墨汁,貯于竹管。特制墨汁系針對商業(yè)需求而生產(chǎn),如印刷業(yè)需墨量大,事前磨墨供不應求。印刷用墨須先以取自煙囪尾端的粗質(zhì)煙灰,和以膠與酒,然后貯存于缸或桶內(nèi),以待日后取用。墨糊須貯存三、四個伏暑始能去其惡臭??傊A存愈久,品質(zhì)愈佳;反之,如用新調(diào)的印墨印刷,極易模糊。使用前將水加于墨糊,并徹底調(diào)勻,再以馬尾篩過濾即可[50]。
上品紅色印墨系以銀朱及鉛丹,在摻有白芨根液的水中煮沸所成的混合物。稍次者則系以水煮紅莧所得的汁液,惟易于褪色,色澤不及前者鮮明。藍色印墨系取材于靛青,是一種產(chǎn)自中國本土且色澤耐久,用以染布的藍色顏料。普魯士藍不宜用于印刷,因其一遇紙張受潮就會模糊走樣[51]。
隱形墨水中國人亦早有所知,當不遲于十二世紀。元《東南紀聞》載有南宋初的一則故事云,樞密王庶之子以誹謗宰相秦檜(1090年—1155年)而遭褫官編置。在貶所遇一方士,能以藥和水作字,隱去字跡,投于水則見。庶之子戲書“秦檜可斬”四字,投諸水以驗之。方士竟持紙而去,欲告于官,給以厚賄乃止[52]。雖然此一故事是否屬實,難以考究,然其書寫所用液體當系化學藥品,如明礬之類。若以某種溶液處理,文字即可顯現(xiàn)。
墨通常也能入藥,至晚可溯自十世紀。有一記載謂以墨研成細末調(diào)酒賜予宋王之子婦,急救其血崩之危[5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舉列許多以墨調(diào)劑的處方。松煙墨經(jīng)火炙、研末,并調(diào)以水、醋,及其他成分如羅卜、蔥、指頂花汁、膽汁、酒,及干薑等,亦可用以治療產(chǎn)后血暈,至于痢疾、癰腫、鼻出血、腫瘤、異物入目等其他病癥也有療效[54]。依癥狀性質(zhì),含墨藥劑或為口服或須外用。據(jù)稱,其療效乃在于其具有的鹼性能調(diào)和血酸與緩和血流不止;墨所含獸皮膠也是止血良藥[55]。李氏并謂以油類、石油或麥梗等油煙所制的墨,則不得入藥作醫(yī)療用途。
五、中國墨的藝術(shù)及鑒賞
早期中國墨為固體形態(tài),可從1953年在河北望都附近所發(fā)現(xiàn)之《望都漢墓壁畫》得知。該壁畫繪有一“主計史”坐于矮榻上,座前放置三足硯,上有墨錠,旁有水盂。墨錠系立置,圓錐形[56]。漢晉時代文獻中每提及墨,常以“丸”或“枚”稱之,雖然通常“丸”指圓形物,“枚”指扁平物,但對類此量詞的實際形狀,并未詳述。也有記載謂晉代以后的墨為“螺”形,其確實形狀,則不得而知[57]。
棱柱形具有多平面的特色。墨錠多平面的發(fā)展可能在于便利制作圖案及紋飾,而紋飾也使墨從單純的實用物品一躍成為美術(shù)工藝制品而更趨風行。墨錠圖案肇始于唐代,其最早慣用的素材為祥瑞動物,如龍及鯉,還有書法。明清時代許多墨錠均為扁平式,一面加圖案,另面加書法。此類文飾通常具有象征性,包括龍、麒麟、獅、鯉、鹿、松、鶴、龜、葫蘆、梅花、石榴、竹筍、山水、起居即景、發(fā)明創(chuàng)作、宗教人物、徽號,及其他種種。有時填金的題詠包括制墨人及年代,背面紋飾有箴言、宗教金言、吉祥語、詩句,以及書法等等。墨的造型也別出心裁,往往模擬各種藝術(shù)品,諸如鐘鼎、玉飾、銅鏡及古泉幣等。
墨錠的各種造型及紋飾系由造墨之家所設(shè)計,用銅?;蚰灸5窨潭?。銅模所制紋飾線條明快清晰,但雕模不易。木模較易雕制,但有時在墨上遺留木紋。墨錠紋飾為浮雕時,其墨模乃陰刻紋飾,使注入的墨劑經(jīng)壓擠成形后,其紋飾圖樣成為浮雕。明初沈繼孫所撰《墨法集要》一書載有插圖,繪示墨錠六面所用六片式模板,以及一個模座,稱為總模[60]。
中國的藏墨之風,最初可能以其品質(zhì)和體制的差異,為文人所重視,因喜愛良墨而選擇收藏。且墨質(zhì)中膠、煙配合,力求輕清、細膩,捶搗加工,大有考究。兩墨相比,頗有不同,因此書畫家喜用良墨。更以歷代科舉,重視書法,因此競求佳墨,以助其工?,F(xiàn)存藏墨記錄并有早于十世紀以前即南唐及宋代者。宋蘇軾(1036年—1101年)篤好此道,藏墨五百錠;其友呂行甫亦以此聞名于世。明清時宮廷以藏墨豐贍著稱,傳留于今。
為便于玩賞及品評墨錠藝術(shù),自十六世紀后期以來,許多藏墨目錄經(jīng)由墨工、墨商,或藏墨家先后編集出版。最早且最具影響力的杰作當推兩部木刻圖譜。一為1588年安徽歙縣方于魯(約1580年)所作《方式墨譜》,收錄圖例逾380幅,按圖飾及題材分為六類,并附有題跋多篇。另一圖譜集是十八年后,其徒程大約(約1541年—1616年在世)所印《程式墨苑》,收錄彩色圖例約500幅,并附錄題詠、贊詞及品評[62]。兩書性質(zhì)及內(nèi)容相似,若干甚至雷同,然在圖飾數(shù)量及藝術(shù)成就上,后者當略勝一籌;其中且有西文字母及圣經(jīng)故事[63],使該書成為最早含有取材于西方插圖的中文圖書。
另一類藏墨目錄為墨商所印制,其中以記載當時價目為其特色,顯系供營業(yè)之用。《墨史》即其早期例證。此書系安徽歙縣墨坊主人程義所印,列有名目、質(zhì)量、重量,及價目等,并附有友好所撰的贊詞[64]。第三類藏墨目錄以好墨人士收藏為主,如1670年張仁熙所撰《雪堂墨品》,及1684年版宋犖所撰《漫堂墨品》[65]。兩書均列舉墨工、墨名、圖飾、制作日期、造型、件數(shù)及重量等。藏墨及評墨的興趣迄今相沿不衰,如1956年左右所印《四家藏墨圖錄》一書,收入北京四家私人所藏八十三種明清古墨的拓片及說明,可作代表[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