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o
中國書法藝術歷來講究“四法”,即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墨法,即用墨方法。
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運墨而五彩具,是為得意。”
晉人書法重于對筆法的追求,對用墨的關注則重于入紙度,王羲之為使筆毫揮灑自如,故“用筆著墨,下過三分,不得深浸。”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可見,墨法不僅僅是形成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同時也是書法藝術之精神能得以彰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其余“三法”一起共同構筑著書法藝術之美的真諦。
具體而言: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白知守黑?,F就一般常見墨法談之,即“五彩”的應用。
含義:濃墨是書法創作中最主要的一種墨法。墨色濃黑,書寫時行筆實而沉,墨不浮,能入紙,具有凝重沉穩,神采外耀的效果。“下筆用力,肌膚之力。”古人有“用墨皆取黑,尤濃墨似漆”之說,這即是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
適用:用濃墨創作給人以筆沉墨酣,富于力度之感。篆、隸、正、行,諸書創作皆宜使用。
詳解:濃墨色彩深沉縹緲,光彩黝然,寫在白紙上黑白分明,極其醒目,濃墨又會使字跡清晰飽滿,加之墨色發亮,歷來為書家所喜用。宋代蘇東坡用墨如糊,并要求“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觀東坡書法,多以濃墨書寫,筆墨沉酣豐腴,神凝韻厚,力透紙背,深厚樸茂之中更顯空靈。清代劉墉書法喜用濃墨,被譽為“濃墨宰相”。
濃墨在傳統哲學范疇中屬陰陽兩極中的陽,故此濃墨作書較能表現出雄健剛正的內蘊氣度。當書者需要表達一種端嚴、激越、高亢的情緒時,選用濃墨作書,就可以促成這種意境的表現。
使用濃墨時,注意應以不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于紙內,而不能浮于紙面。
含義:淡墨與濃墨是相對而言的,并非是中國畫創作中的“淡墨”的概念。淡墨作書能給人淡雅古逸之韻,空靈清遠之感,其特有的清遠淡雅的灰色調,別有一種不染凡塵之味。
適用:淡墨運用好者,別有一番情趣。但淡墨又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傷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書創作,不宜作篆、隸正書。
詳解:明代董其昌最擅長用淡墨,可謂“淡墨高手”,其書法崇尚天真平淡。自言:“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其書法用筆虛,章法疏,用墨淡,書跡清淡古雅,秀逸淳和,給人飄然欲仙,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清代王文治喜用淡墨,曾被譽為“淡墨探花”。
使用淡墨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清水將濃墨稀釋沖淡后使用;二是筆毫先醮少許濃墨,再多蘸清水后運筆;三是筆肚飽蘸清水后,筆鋒蘸少許濃墨使用。
當想要表現清和靜雅的意境時,不妨以淡墨法一試,或許能取得較為意外的效果。
kl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含義:潤墨也稱濕墨,是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滲化開來。“潤則有肉,燥則有骨。”古人形容這種富于韻味的墨法為“潤含春雨”。
適用:潤墨法適宜于表現外柔內剛勁秀峻爽的意境,尤宜于此類風格的行、草書創作。
詳解:由于墨之滋潤,故潤墨行筆需快捷靈動,不可凝滯,于墨色滲潤中便點畫有豐腴圓滿的韻致。但此法難以把握,尤其在生宣紙上,用不好就會見墨不見筆,肥厚臃腫成墨豬之病,故要慎用。
明代書家王鐸喜用潤墨,并創立了獨樹一幟的“漲墨法”。“漲墨法”加之飛沙走石虎跳熊奔的筆勢,使人不難理解詩人杜工部,“元氣淋漓嶂猶濕”之意。懷素能于無墨中寫出潤來,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當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融書法、繪畫、詩詞韻律之理,妙用潤墨創作許多蕭散逸仙的書法佳構,成為后人取法的又一墨法經典。
含義:渴墨亦為“燥筆”,是指點畫中的墨濃重,但極少水分,像干皴之筆,一般在書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誓且环N特殊的方法,用得好,有時有畫龍點睛之妙,而如有濃淡變化,則效果更好。
適用:書法中的飛白、枯筆、渴筆是書者運用渴墨進行創作時較常出現的三種筆法(形態),能較好地體現沉著痛快的氣勢和古拙老辣的筆意,適宜于表現蒼古雄峻意境風格特點的篆、隸、行、草書的創作。
詳解:飛白筆跡中絲絲露白,相傳是漢代書家蔡邕見役人以掃帚刷墻成字得到啟發,便心領神會用于書法創作中之為“飛白法”。唐代武則天女皇喜作飛白書,其親書《升仙太子碑》的碑額,現收藏于浙江海鹽縣博物館中。
枯筆指書法創作中揮運中毫干墨,迅猛摩擦紙面,筆畫所呈現出的毛而不光的筆觸線狀。宋代書家米芾善用此法。
渴筆,是指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筆力摩擦紙面而形成的枯澀蒼勁的墨痕。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此筆法。其筆觸疾中帶濕,枯中見潤,干而實腴,所謂“干裂秋風”。
另外,字“枯”不是墨濃墨淡的問題,多搞墨是死的,要惜墨如金。王鐸用干筆蘸重墨寫,一筆揮寫十多字,極濃極淡的兩極反差形成了用墨技法的高峰。
含義: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讓留有想像的空間。
適用: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適用于所有書法。
詳解:“白”——《易經》之“賁卦”中有“白賁”之美。有色達到無色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書法用筆用墨皆重一個“虛”字。一味求實,不明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之理。古人說“文章書畫皆須空處著眼”,佛家云“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無筆墨處求墨,此乃真經也。
林散之在《自序》中曾寫過當年黃賓虹先生向他示意用筆用墨之道后指出“古人中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見功夫。”林老曾詩曰“守黑方知白可貴,能繁始悟簡之真”。
¥%&@#u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