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寫法
時間:2022-05-28 14:41:12
行書寫法
行書,是楷書的一種快寫和簡化體,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書體。它吸收楷法,又借用草法。從運筆上講,行書行筆速度增快,筆勢連貫,行氣貫通;下筆露鋒,收筆放鋒甚至任筆成形,折轉處弧線圓轉,打鉤時以直為鉤;多用省筆,如二點、三點、四點水往往以一豎或一橫代替,單人旁和雙人旁以一豎代替,等等。從字形上講,行書縱橫弧圓線條增多,牽絲連筆、上下借筆增多,字的大小不一、參差變形增多。從風格上講,行書的章法布局率意,結構松緊自如,布局疏密有度,行矩正斜互出,在不平衡中追求和實現平衡。行書雖然運用草書的寫法比較多,但仍然是有規律有法度的,必須“循規守法”,不可亂寫。
1.“點”的寫法。“點”在行書中起著連接點畫、將某些筆畫轉化為點的重要作用,使用十分普遍。“點”的寫法主要有兩種:種是露鋒向右邊落筆,迅速向右下轉折逆勢向左方向回鋒。這種點一般用在一個字頂頭的中央,與橫畫相連(如“方”、“言”、“良”字)。另一種是露鋒向左邊落筆,迅速向左下轉折逆勢向右方向回鋒,呈俯仰之勢(如“關”、“單”、“前”字)。
2.“橫”的寫法。“橫”畫起平衡和協調作用,入筆和出筆的地方常常要與上一筆和下一筆發生接上連下的連貫呼應關系。橫畫有長、短、粗、細之分,使用時根據字的需要而定。一般以橫畫為起筆時,這一橫要以逆向取勢,迅即落筆成形,再順勢接寫下一筆。如果橫畫是承接上一筆,那么就要搶鋒入筆與上一筆一氣連貫。
3.“豎”的寫法。“豎”從字體結構上講,有左側豎、右側豎中間豎;從書法角度上講,有懸針豎、彎鉤豎、細腰豎。懸針豎的寫法,是逆鋒起筆,中鋒一拓直下,由粗漸細,緩緩提筆,含蓄收鋒(如“年”、“科”字)。這種豎,不能收筆太快,否則就會形成老鼠尾巴,不好看。彎鉤豎的寫法,是順鋒起筆,稍頓后仰勢下行,收
筆時稍頓,再向右或向左帶鉤出鋒,筆畫中間略向右或向左仰(如“暢”、“悟”字)。還有一種豎是逆鋒起勢,快要收筆時提筆由中鋒轉側鋒,向右下角斂鋒收筆,筆畫輕細,但很有力量感(如“軍”、“神”字)。
4.“撇”的寫法。“撇”有長撇、短撇、曲撇、直撇之分。長撒,如彎刀懸于空中,書寫時應輕勻運筆(如“會”、“沙”字)。短撇,如匕首擲出,運筆輕松有力(如“欠”字)。曲撇,露鋒仰首入紙帶出彈性曲形,再向左用內力撇出,干脆利落(如“九”、“有”字)。直撇,運筆迅速,毫不遲疑,筆力剛勁(如“人”、“及”字)。無論哪種撇法,行筆結尾處一般都是回鋒向左上帶起,成仰挑鉤形狀(如“乃”、“月”字)。
5.“捺”的寫法。“捺”也有長撩、短捺之分。“捺”的行筆比較緩慢含蓄,變化很多,很顯書寫者的氣力和功力(如“林”“欠”、“人”字)。
6.“折”的寫法。橫與豎相連的地方為“轉”,橫與豎相接的地方為“折”,所以又稱為“轉折”。“轉”有先轉后折寫法,即先拐彎,拐到一半再折出一個圭角,然后運行下行(如“用”、“固”字):還有圓轉法,即中鋒用筆,無明顯挫角,轉彎圓潤(如“安”、“為”字)。“折”還有方折寫法、頓挫明顯,見棱見角(如“臣”、“自”字)
7.“鉤”的寫法。“鉤”的形態很多,也不容易寫好,主要有豎鉤(直鉤、下彎鉤)、仰鉤(戈鉤、心鉤、浮鵝鉤、背拋鉤)、圓弧鉤。“鉤”的寫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楷書寫法,主要是用魏碑筆法,如直鉤的“事”、“付”字,下彎鉤的“可”、“于”字,戈鉤的“成”“威”字,心鉤的“心”、“思”字,浮鵝鉤的“也”字,背拋鉤的“風”字等等,都以側鋒送筆,撚管挑出,力量飽滿,棱角分明。另一種是行書寫法,以圓轉之筆,寫出圓弧形鉤,如“永”、“司”、“紀”字等等。
行書講究氣韻和章法,一定要在學好各種基本筆法的基礎上,注意連與斷、牽絲與出鉤、行文與布局的關系,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矩之間應呼應連貫,一氣呵成。
行書,是楷書的一種快寫和簡化體,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書體。它吸收楷法,又借用草法。從運筆上講,行書行筆速度增快,筆勢連貫,行氣貫通;下筆露鋒,收筆放鋒甚至任筆成形,折轉處弧線圓轉,打鉤時以直為鉤;多用省筆,如二點、三點、四點水往往以一豎或一橫代替,單人旁和雙人旁以一豎代替,等等。從字形上講,行書縱橫弧圓線條增多,牽絲連筆、上下借筆增多,字的大小不一、參差變形增多。從風格上講,行書的章法布局率意,結構松緊自如,布局疏密有度,行矩正斜互出,在不平衡中追求和實現平衡。行書雖然運用草書的寫法比較多,但仍然是有規律有法度的,必須“循規守法”,不可亂寫。
1.“點”的寫法。“點”在行書中起著連接點畫、將某些筆畫轉化為點的重要作用,使用十分普遍。“點”的寫法主要有兩種:種是露鋒向右邊落筆,迅速向右下轉折逆勢向左方向回鋒。這種點一般用在一個字頂頭的中央,與橫畫相連(如“方”、“言”、“良”字)。另一種是露鋒向左邊落筆,迅速向左下轉折逆勢向右方向回鋒,呈俯仰之勢(如“關”、“單”、“前”字)。
2.“橫”的寫法。“橫”畫起平衡和協調作用,入筆和出筆的地方常常要與上一筆和下一筆發生接上連下的連貫呼應關系。橫畫有長、短、粗、細之分,使用時根據字的需要而定。一般以橫畫為起筆時,這一橫要以逆向取勢,迅即落筆成形,再順勢接寫下一筆。如果橫畫是承接上一筆,那么就要搶鋒入筆與上一筆一氣連貫。
3.“豎”的寫法。“豎”從字體結構上講,有左側豎、右側豎中間豎;從書法角度上講,有懸針豎、彎鉤豎、細腰豎。懸針豎的寫法,是逆鋒起筆,中鋒一拓直下,由粗漸細,緩緩提筆,含蓄收鋒(如“年”、“科”字)。這種豎,不能收筆太快,否則就會形成老鼠尾巴,不好看。彎鉤豎的寫法,是順鋒起筆,稍頓后仰勢下行,收
筆時稍頓,再向右或向左帶鉤出鋒,筆畫中間略向右或向左仰(如“暢”、“悟”字)。還有一種豎是逆鋒起勢,快要收筆時提筆由中鋒轉側鋒,向右下角斂鋒收筆,筆畫輕細,但很有力量感(如“軍”、“神”字)。
4.“撇”的寫法。“撇”有長撇、短撇、曲撇、直撇之分。長撒,如彎刀懸于空中,書寫時應輕勻運筆(如“會”、“沙”字)。短撇,如匕首擲出,運筆輕松有力(如“欠”字)。曲撇,露鋒仰首入紙帶出彈性曲形,再向左用內力撇出,干脆利落(如“九”、“有”字)。直撇,運筆迅速,毫不遲疑,筆力剛勁(如“人”、“及”字)。無論哪種撇法,行筆結尾處一般都是回鋒向左上帶起,成仰挑鉤形狀(如“乃”、“月”字)。
5.“捺”的寫法。“捺”也有長撩、短捺之分。“捺”的行筆比較緩慢含蓄,變化很多,很顯書寫者的氣力和功力(如“林”“欠”、“人”字)。
6.“折”的寫法。橫與豎相連的地方為“轉”,橫與豎相接的地方為“折”,所以又稱為“轉折”。“轉”有先轉后折寫法,即先拐彎,拐到一半再折出一個圭角,然后運行下行(如“用”、“固”字):還有圓轉法,即中鋒用筆,無明顯挫角,轉彎圓潤(如“安”、“為”字)。“折”還有方折寫法、頓挫明顯,見棱見角(如“臣”、“自”字)
7.“鉤”的寫法。“鉤”的形態很多,也不容易寫好,主要有豎鉤(直鉤、下彎鉤)、仰鉤(戈鉤、心鉤、浮鵝鉤、背拋鉤)、圓弧鉤。“鉤”的寫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楷書寫法,主要是用魏碑筆法,如直鉤的“事”、“付”字,下彎鉤的“可”、“于”字,戈鉤的“成”“威”字,心鉤的“心”、“思”字,浮鵝鉤的“也”字,背拋鉤的“風”字等等,都以側鋒送筆,撚管挑出,力量飽滿,棱角分明。另一種是行書寫法,以圓轉之筆,寫出圓弧形鉤,如“永”、“司”、“紀”字等等。
行書講究氣韻和章法,一定要在學好各種基本筆法的基礎上,注意連與斷、牽絲與出鉤、行文與布局的關系,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矩之間應呼應連貫,一氣呵成。
最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