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線條的講究
時間:2023-05-06 07:40:31
書法的字不同于美術字及明清兩代專為科舉考試所定的“閣體字”(閣,指翰林院。翰林院官員寫字十分工整、刻板,因此閣體字帶有貶意),當然更不同于古今印刷物上的字了。書法的線條和字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神采和力量,有思想感情,有生命意味,并富有動態(tài)之美、過程之美、氣韻之美。
書法的三種構成形式,它們是筆畫、字、行(或者說整幅作品),它們合成書法之美的一個系統(tǒng)。
筆畫所著重的是筆力。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強調(diào)筆力對書法的重要性時說:“寫字全仗筆力,筆力的有無,斷定字的好壞。而筆力的有無,一寫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來。”
如何用筆才能顯示出力量呢?唐代書論家孫過庭說:“眾妙攸歸,務存骨氣。”他所說的骨氣,指的是用筆的內(nèi)在之力以及紙上的點畫所外現(xiàn)的力量。隨意在紙上滴灑一些墨點,那無骨氣,談不上有什么力量;一個不會用毛筆寫字的人,將筆像拿著刷子涂油漆一樣在紙上橫拖過去,也是無骨氣的。用毛筆寫字,正確方法是將筆直握著,筆與紙面成90 度角。

使用毛筆的握筆方法
談到這里,我們要回過來強調(diào)上一章所談的“文房四寶”的重大作用了。請對比一下硬筆寫成的字與毛筆字的基本區(qū)別吧。用硬筆寫字,線條都是一般粗細,你看不出、當然也不會注意寫字者在哪些地方著重用力,在哪些地方停頓過,在哪些地方加快過。用毛筆黑墨在宣紙上寫成的字則迥不相同:它的點畫能顯示出或粗或細、或重或輕、或行或停、或快或慢的不同樣式,而且這些樣式都是一次形成的。因為寫一個字的各個筆畫時,總是按照規(guī)定的順序一次寫出,不得重描,不得修改。寫毛筆字的難處在這里,它的魅力也在這里。因此我們也可以把由此而形成的筆力理解成為書寫者所顯示的駕馭這門藝術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線條中表現(xiàn)出力量呢?手段多種多樣,這里只介紹易懂的兩種。
一是多用中鋒。中鋒就是書寫時直著筆桿,將主毫保持在要寫的筆畫的中央部分,其上的副毫就自然地落在其兩邊了。中鋒用筆,字中有骨,也顯得流暢、自然。與中鋒相對的是側鋒,它是將主毫偏在線條的一邊,顯得鋒利、險峻。

寫一豎畫的不同用鋒示意圖
一個字中的各種線條的或粗或細、或輕或重,主要是由這種提按用力的方法得到的。我們可拿一個楷體的“大”字來作說明。
提與按:有紅點處為按,其余為提。中間的紅線箭頭為行筆方向
要處理好提、按這兩種相反的用力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字者在將筆向上提或是向下按時,還要應付另一對不同的用力方法:行和留,即一個力量要向前行,一個力量要它停留著或不那么快行。這種情況正如一個籃球運動員帶球前進,他一面拍著球,一面帶球跑動,這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熟練自如的。
各種書體的提按變化的頻率有所不同??癫輹捎谧非罂焖傩泄P,提按變化較少,小草、行書提按變化多于狂草;隸書提按變化較多,特別表現(xiàn)于帶有蠶頭雁尾的橫畫上及捺刀上。提按頻率最高的當數(shù)楷書。只有篆書是基本上沒有提按變化的,而且一律用中鋒,不用側鋒,因為篆書講究線條粗細均勻。但篆書自有顯示力量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在粗細一律的線條中用或快或慢的行筆和或濃或枯的墨彩來顯示力量。清朝篆書大師錢坫(1741—1806)的書冊,字字堅挺圓潤,行筆有快有慢,墨色有濃有枯,精妙中顯示出作者有多么高超的功力。他晚年右體偏枯,左手寫篆,同樣精絕。
最新內(nèi)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