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o
一、墨的起源Rxq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Rxq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墨”在《說文》中解釋為:墨者黑也。廣義上凡是黑色顏料就可以稱墨,又可以分為天然墨和人工墨。
人類早期使用天然墨,來源于燃燒后的有機炭,或者動植物(如墨魚汁、氧化的漆樹脂),以及有色礦物。
《水經注》中說:“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亦謂之石炭。”古代所稱“石墨”就是煤,也可用作原始的墨。
考古發現最早的“墨”見于臨潼姜寨遺址,第84號墓中7號骨架的足下,放置有帶蓋石硯、石磨棒、水杯各一件和數塊黑色顏料,似是一套個人專屬的美工用具,黑色顏料經鑒定是氧化錳。
7號骨架生前可能是一位美術工作者,年代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二、先秦時期(夏、商、周)的墨
商代甲骨上有墨書的痕跡,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中說:“……在甲骨上用筆書寫成硃書或墨書。”墨書痕跡經鑒定是碳素單質(現代墨的原料)。證明在商代,墨已經被巫師用于書寫文字。
明代羅頎[qí]在《物原》中說:“刑夷制墨,史籀[zhòu]始墨書于帛。……邢夷作松煙墨,奚廷圭作油煙墨。” 明代黃一正《事物紺[gàn]珠》中說:“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邢夷是周宣王時期人,被尊為“墨祖”。
人工制墨約是從西周開始。典籍上說邢夷制松煙墨,就是燒松木形成煙炱[tái],從而制墨,“燒煙制墨法”為后世沿用,是中國制墨最基本的方法。
先秦時使用的墨,不論是天然墨還是人工墨,尚不能制成墨錠,一般是粉末狀或者小丸,用石硯研磨成粉后和水使用,所以《莊子?田子方》說眾史“舔筆和墨”。
要制成墨錠,需要成熟的和膠技術,工藝繁難,當時尚不能。
先秦時期,雖然有大量的墨書竹木書簡出土,但墨的實物很難保存,發現很少。
湖北江陵九店M56號墓(戰國晚期墓葬)出土的隨葬品包含有竹簡一卷,內裹鐵刀和漆墨盒,盒內盛墨,其中部分墨已粉化,比較完整的一塊墨為板狀,長2.1寬1.3厚0.9厘米。
近年對九店的戰國墨進行了科學檢測,發現墨是松煙墨,而且添加了樟腦和雪松油,但沒有檢測到膠。
湖北孝感市云夢縣睡虎地4號秦墓出土了我國最早的兩封書信。
同時出土了石硯和人工墨塊,墨為圓柱狀,色純黑,圓徑2.1,殘高1.2厘米。
江陵九店戰國墓出土的墨,與睡虎地4號墓出土的墨塊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墨實物,均為戰國晚期,是研究我國早期制墨原料和工藝的重要實物材料。
漢代制墨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以陜西扶風和隃糜[]yú mí](今陜西千陽)為中心,有穩定的產量,朝廷能每月按量給官員發放墨塊,東漢應劭[shào]的《漢官儀》中說:”尚書郎起草,月賜隃糜[yú mí]大墨一枚,隃糜小墨一枚。”
在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西漢漢文帝時期墓葬)中發現有全套的書寫工具,墨發現時為五個碎塊,色純黑,其中一塊較完整,長1.5寬1.1厚0.4厘米。出土時石硯和研墨石底均有墨跡。
漢代的墨已經和膠生產,能生產墨錠,而且到東漢時開始使用墨模制墨,使墨錠的外形規整,硬度增加,可以直接蘸水研磨,不必借助硯石研磨,墨的進步促使硯臺也隨之變化。
河南陜縣劉家渠漢墓中出土了5件墨,其中三件東漢墓出土的保存較好,圓柱形,用手捏制而成,墨的一端或兩端曾研磨使用。但也有學者認為墨的外皮有皺紋,墨質堅實,是用墨模壓制的松煙墨錠。
甘肅博物館網站上有一枚漢代的丸墨,是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高4.5厘米,底徑2.8厘米,略近圓柱體,頂部漸收分為圓弧,底平,有磨用過的痕跡。但未說明出土的詳細信息。
四、魏晉南北朝的墨
三國時韋誕擅長制墨,人稱“仲將墨”(仲將是韋誕的字),加入膠和各種藥材,調節墨色、味道,可久存,被評價為“一點如漆”。
南北朝時易州(今河北易縣)墨初露頭角,此地多古松,是上好的制墨材料。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詳細地記載了墨的制法——合墨法。
江西南昌晉代兩座墓中各出土一塊墨,一為長方體,一為圓柱體,形體都較大,均在10厘米左右,墨質優良,能保存下來的原因是長期浸在水里。
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是現存最早的法書真跡,歷史上傳承有序,經歷1700年仍光亮黝黑,也說明了墨的質量之優。
五、唐代的墨
唐代易州是制墨中心,唐末戰火連綿,易州制墨良工南遷,歙[shè]州(今安徽黃山)松多水好,成為制墨的新興中心,奚超為其中佼佼者,南唐后主李煜[yù]對奚超所制之墨極為欣賞,賜其姓李。
他的長子李廷珪更是制墨大家,制墨時加入珍珠、麝香、藤黃、犀角、巴豆等十二種材料,并對膠工藝有所改進。廷珪墨堅實如玉,氣味宜人,久儲不壞,與澄心堂紙、諸葛氏筆和龍尾硯并稱為南唐的“文房四寶”,宋代人稱“黃金易得,李墨難得”,可惜真品如今不存。
唐墨實物罕見。安徽祁門縣北宋墓中出土了唐代的墨,上有銘文“大府”,是現存最早有印文的墨。
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出土唐墨一塊,圓柱形,長11.4厘米,上有楷書“松心真”。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模糊。
曹植詩句說:“墨出青松煙”,我國傳統是燒松取煙制墨,宋代主流還是松煙墨,但松樹已經供不應求,于是發明出油煙墨,即燒桐油取煙制墨的方法。
油煙墨是燃燒油脂制墨,原料可用桐油、油菜籽油、豆油等,炭黑中含有脂類,比松煙墨有光澤,適合中國畫,價格更高,而松煙墨更黑,適合書法。
安徽合肥北宋馬紹庭夫婦合葬墓出土兩塊墨錠,其中一塊較為完整,修復后長21厘米,重47克。墨呈長梭狀 ,正面中部有陽文銘文 “九華朱覲[jìn]墨 ”,是模印制成,墨色似為油煙墨。朱覲[jìn]是北宋名墨工,蘇軾夸贊過他的墨。
另一塊墨出土時已殘碎,修復后長25,寬5,厚1.4厘米,重158.8克,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宋墨。墨中部欄線內殘留陽文小篆,可辨識“歙[shè]州黃山張谷”6字,下部字跡模糊不清。
南宋的江蘇常州武進村4號墓出土葉茂實制 “寸玉” 墨。原為長條形的墨錠上半段已失,下半段正面模印貼金字,可認出為“寸玉”, 背面中間模印長方形邊框,框內可推知應是 “葉茂實制”。
這三塊墨都是名家所制,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珍愛之物,死后陪葬于地下。
自從歙[shè]州(今安徽黃山市)制墨業興起,一直是全國的制墨中心,北宋方臘起義被平定后,改歙[shè]州為徽州,徽墨名聞天下。
七、元明清的墨
元代最有名的墨出土于山西大同的馮道真墓,是至元二年(1265)下葬的,龍紋墨長24.8、寬5.5、厚0.7厘米,模制,一面印有生動的龍紋,一面篆書“中書省”三字。
羅小華是明代嘉靖年間徽州的制墨名家,故宮有他名款的墨存世。
明清時的風氣,文房用具更加講究欣賞性,成為文人把玩的珍物,墨的制作也追求精美,裝飾奢華。
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和胡開文,被稱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
清同治年間,江南謝崧[sōng]岱科考不第,棄儒經商,發明出可以直接使用的墨汁,不再需要硯臺研磨,開創了我國制墨的新紀元。他寫對聯稱:“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一得閣”墨汁成為現代最常用的書畫用墨。
八、結語
墨在古代不僅僅是一種書畫工具,還用作刑罰,建筑,藥物。
蘇軾《書懷民所遺墨》中說:“世人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采,亦復無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現代人生活節奏變快,沒有功夫細致的研墨,幾乎都是使用墨汁,墨錠只有書畫家還在使用,終究是不能恢復往日的榮光了。
¥%&@#u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