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o
墨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按照順序“筆”排在首位,但只有筆墨相配,才能讓筆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正是那一抹黑色,成就了中國書畫藝術在世界藝術中的獨特風格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墨在我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前,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利用黑色作為美術裝飾,這一時期的陶器上已經有了黑、紅、灰色之分,其中黑陶和彩陶是最具地域特色的藝術精品。
在殷墟的發掘中,即有墨寫的甲骨。我國最早有關墨的記載的古文獻是《尚書》和《儀禮》,前者記載了墨刑,后者記錄了墨繩。后漢李尤的《墨硯銘》寫有“收契既造、墨硯仍陳”,可見墨的出現是很早的。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所著《說文解字》中說到:“墨書黑也,從土從黑。”指的就是天然墨。所謂的墨應該是黑土,也就是土粉,最初未成任何形狀。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后出現各種形式,從粉狀到丸、梃,從用手團揉改用墨模制成各種形狀,其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制墨的工藝品種及主要材料大致分為松煙、石墨、漆墨、桐煙等。松煙是將油松樹皮火燒后留下的煙塵末;石墨并不是石質的墨,而是石油經過燃燒而形成的一種煙料,然后被制成墨;漆墨則是由土漆桐油燃燒后的煙料制成的墨;桐煙也同出此理。
秦漢魏晉時期的墨是以漆煙和松煙夾和而成,主要以松煙為主。魏晉時期,石墨逐漸湮廢。墨的最初形式是墨粉,待使用時再加調和。隨著紙的發明及書畫藝術發展的需求,墨的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到了東漢時期,墨的形狀已是圓形,魏晉則變成螺形,隨后又出現了梃形即直號形,兩者在當時被統稱為“握子”,因為制墨時,在最初搗杵之后,需用手團攥,或單手攥成天然握子狀,或雙手捆成兩頭塵細,中間略粗的握手形狀,即丸形、機梃形。這一時期的制墨名家有魏朝的韋誕、晉朝的張金。
制墨業發展到了唐五代期間,已經受到官方的重視,政府設官辦廠,專業生產,其主產地由前代的扶風、延州等地擴展到易水和潞州,因為這些地方所長松樹繁多且質地上乘,是制造名貴墨品的上好原料。唐末安史之亂,大量墨工南下,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這一時期制墨業名家輩出,如李陽冰、祖敏及徽墨創始人奚超、奚廷 王圭 父子等。制墨工藝到了這一時期更加完善。李白有詩云:“上黨碧松煙,夷陵凡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墨中往往“以雜為寶”,除了以煙和膠為主要原料外,又添加珠粉、犀角粉、麝香、蘇木、蛋白、芙蓉花汁等等,與煙、膠一同搗和,以增加墨的光澤、硬度、防腐和香氣,可經久不敗,用以寫字作畫能歷久彌新。
墨的煙料搗杵原來盡用人力,因為人的握力太小,于是又發明了墨模。墨模的壓力大,因此制成的墨質理堅實而耐用;也因為有了墨模,墨的形狀更加豐富。
宋元時期制墨主要是徽墨的天下。寶和三年,徽墨正式定名,墨的加工工藝也更加完善,墨中還加入了藥物。此時民眾不但用墨,也開始藏墨,因此墨印出現了由實用邁向工藝品的發展方向,當時的制墨家有張遇、潘佑、汪遇等,他們制的墨皆被人視為珍品。宋墨在采料方面,有了用松煙和油煙兩條途徑,在藝術加工上有“狻猊”、“九子”、“犀角盤雙龍”等;并且巧妙利用了腦麝與金箔的關系,使徽墨達到了“淫巧奢靡”的極點。這些精品都屬御用墨。
到了明代,桐油煙與漆油煙制墨方法被廣泛采用,其墨色黑潤、氣味馨香,明代和清代期是徽墨的盛世,墨模圖案的繪刻和裝潢漆匣的制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磨也成了達官貴人的互贈禮品。帶有裝璜形式的成套從墨到集錦墨,更顯示了當時制墨的高超工藝,墨也為一種達管貴人之間的禮品而相送,干魯、程君房、曹素功、胡開文等均是當時制墨業的名家。
清代的制墨業雖及不上明代的規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書,對墨的制作極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絕千古。曹素功、汪近圣、胡開文、汪節庵四大制墨名家后稱“清四大墨王”。
此一時期代表性的品牌精彩紛呈,曹素功的品牌“紫玉光”、“蒼龍珠”等,胡開文的品牌“御園圖墨”、“御制棉花圖”、“萬壽圖”、“驪龍瑞”、“巷佩室”等,汪近圣制作的品牌“耕織圖”、“羅漢贊”等,圖案之精美、刻畫人物之細膩,造型之雅致,裝潢之考究達到了空前絕后的程度。
清后期,制墨用的大量漆和桐油等原材料遭掠劫出口,中國制墨業開始漸漸衰落,及至后來墨汁的出現,更給了傳統制墨業以致命打擊。胡開文墨業出品“地球墨”曾獲得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為中國制墨業贏得榮譽,但在沒落的大潮中不過回光返照而已。
墨塊也可稱之為固體墨,使用之前需要在硯臺研磨成墨汁,沒有墨汁方便,著急的書友盡量使用墨汁以免研磨耽擱您的時間
1:在硯臺中放入適量的清水,忌用茶水或熱水,磨墨用水寧少勿多;墨汁若含水量過多,下筆到紙上便迅速擴散
2:研磨時要輕重快慢適中,保持墨塊的平正垂直;在硯臺里打圈研磨
3:根據自己的書寫時間研磨適量,切勿多磨,宿墨缺乏光彩書寫后易于褪色
4:研磨時為避免手酸影響書寫,盡量使用左手研磨墨塊
5:使用完畢用紙吸干墨塊上的水漬,用袋子裝好入盒,放陰涼處,忌放暖氣陽光直射處。
msq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u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