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歷史與發展
時間:2022-07-01 06:54:22
紙的歷史與發展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推進世界文明進程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書寫材料都不一樣,羅馬人用蠟板,印度人用椰子葉,緬甸人用棕櫚樹葉,巴比倫人用泥板,小西亞人用羊皮等等。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紙是中國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其次是武帝時期的灞橋紙。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紙的發明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蔡倫也因此被當代美國學者評選為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100位歷史人物之一。東漢劉珍等人編著的《東觀漢記》最早記載了蔡倫造紙的事跡。蔡倫造的紙以樹皮、破布、漁網為原料,翻開了植物纖維造紙的歷史。
隋唐五代,造紙術進一步得到發展,不僅原料擴大了,產地和品種也日益增多。影響深遠、馳名中外的宜紙始于唐代,因產于安徽宜城而得名。主要原料為青檀樹皮,輔以砂田稻草,既堅韌又柔軟,壽命又長,有“紙中壽千年”的美譽。明清時成為宮廷及官府公文用紙和書畫用紙,至今盛譽不衰,成為書畫家首選用紙。
宜紙品種繁多,按其吸水性能分為生宜、熟宜、半熟宜。生宜受墨易滲化,適用行草與寫意畫:熟宜不易滲化,適用小楷和工筆畫。半熟宜是從生宜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于生宜與熟宜之間,也是書法和繪畫的理想用紙。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4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其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簡: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形狀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又稱墨架、墨臺,是中國專門用來承擱墨錠的小案架。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尺狀、各種動物狀。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厘: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鳥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用來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筆添: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弄臟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推進世界文明進程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書寫材料都不一樣,羅馬人用蠟板,印度人用椰子葉,緬甸人用棕櫚樹葉,巴比倫人用泥板,小西亞人用羊皮等等。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紙是中國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其次是武帝時期的灞橋紙。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紙的發明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發展,蔡倫也因此被當代美國學者評選為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100位歷史人物之一。東漢劉珍等人編著的《東觀漢記》最早記載了蔡倫造紙的事跡。蔡倫造的紙以樹皮、破布、漁網為原料,翻開了植物纖維造紙的歷史。
隋唐五代,造紙術進一步得到發展,不僅原料擴大了,產地和品種也日益增多。影響深遠、馳名中外的宜紙始于唐代,因產于安徽宜城而得名。主要原料為青檀樹皮,輔以砂田稻草,既堅韌又柔軟,壽命又長,有“紙中壽千年”的美譽。明清時成為宮廷及官府公文用紙和書畫用紙,至今盛譽不衰,成為書畫家首選用紙。
宜紙品種繁多,按其吸水性能分為生宜、熟宜、半熟宜。生宜受墨易滲化,適用行草與寫意畫:熟宜不易滲化,適用小楷和工筆畫。半熟宜是從生宜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于生宜與熟宜之間,也是書法和繪畫的理想用紙。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4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其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筆簡: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形狀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他形。
墨床:又稱墨架、墨臺,是中國專門用來承擱墨錠的小案架。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尺狀、各種動物狀。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厘: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鳥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用來置放印泥。多為瓷、玉質,有圓有方,分蓋與身兩部分。
筆添: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弄臟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