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建議學歐體?
時間:2022-12-02 08:25:28
為什么不建議學歐體?
第二點是歐體的顯著特征是“有法無情”,也就是說歐陽詢的字已經寫到了100%的周全,他沒有給表達性情留下空間。張旭光年輕的時候也寫歐陽詢,不甘心寫得跟歐陽詢一模一樣,想變一變,但是太難,而且變出來以后馬上就俗了,想增加點兒墨色變化,增加枯筆和干筆,又不包容。為此張旭光先生還寫過歐體楷書的一首詩:揮毫只恨歐陽詢,法密規圓不漏痕。依樣畫瓢無我意,忽然欲變入俗林。這首詩表達了寫歐體楷書一變就俗,無法表達性情,沒有前景,沒有前途,所以張旭光先生最后放棄了。
第三,張旭光先生認為,現在有很多書法家,特別是年輕的,都要通過中書協舉辦的這些大展,來獲得名次,獲得榮譽,但是可以說20年來,歐體楷書入選或者獲獎全國展的幾乎沒有,包括柳體,原因同樣是太精致,太有法度,所以寫歐寫柳,都不會有前途。
筆者認為這三個理由很充分,觀點很透徹,在當代,書法的時代特征、時代審美、時代需求都難以容得下歐體楷書,歐體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時代了,甚至筆者可以說,歐體只適應那個法度森嚴的唐代。當然對一部分審美水平和理解能力還處在或者一直處在初級階段的人來說,歐體是書法的全部。不怕審美能力不夠,就怕對書法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狹隘化和單一化,這才是最致命的。
張旭光先生最后講到怎樣學好楷書,首先就講到顏體。張旭光認為楷書三大資源是唐楷、魏晉小楷和魏碑,而唐楷里面最值得學習的首推顏體,原因是顏體“不精密”,學顏體允許你不精密,它能夠包容,寫粗一點,寫細一點,墨多一點,少一點都可以,甚至可以用漲墨,包容性很強。同時顏體解體開闊、開張、大氣,寫起來以后會很痛快。
張旭光講到,如果要用一平尺寫一個字,寫上一段兒時間,就會渾身發熱,上下氣脈特別順暢,甚至能寫到想唱歌兒。筆者相信這是張旭光先生的真實感覺受,寫大字,特別容易拉出“氣”,這個筆者體會也很深,寫完大字渾身通暢。
張旭光講到國展中的顏體:這些年全國大展中,顏體不但能入選,還能獲獎,顏體的自由度給了作者比較大的創作空間,從而藝術表現力就強,這樣的作品當然在展覽中有優勢,是精巧沒有拓展余地的歐體楷書無法比擬的。筆者認為,當代書法審美,視覺上的藝術表現力比重已經大大增強,這是鐵一樣的客觀事實,如果對書法的理解一直局限在一個框框內,亦步亦趨、小心謹慎,就會背離時代的審美特征,這是沒有生命力的。書法當隨時代,書法的時代性同時也是書法傳統價值的核心。
張旭光先生接著講到學唐楷的另一個選擇是褚遂良,褚楷有行書筆意,比較活,也比較文雅。也還可以寫隸書,隸書比較簡單,只要掌握三點就行:第一點用筆是藏鋒的,逆鋒起筆,包括寫點都是逆風起筆,否則就是楷書;第二點,所有筆畫之間的空間比較均勻;第三有一個燕尾的修飾。
最后張旭光先生建議那些“資深歐體迷”,如果寫歐體很多年了,寫到無法放棄,可以向歐陽詢的行書延伸,他的行書很有特點,大家都寫二王,都寫米芾,這時候兒寫一寫歐陽詢的行書,也是另一條道路。還有歐陽通,歐陽通的楷書雖然學歐體沒學好,但他留出了一些空間,他的結構寫松了,寫扁了,寫出了用筆,寫歐陽通能夠直接和魏碑融合,也可以從中獲取一些新的體驗,也可能會有所收獲。
歐體學習一直是一個比較爭議的話題,一直以來也不受國展大展青睞,似乎難登大雅,難道是評委的問題么?不一定。其實,從古至今都很多書法家、理論家反對學歐,到現代書法入門,也建議從篆隸、顏體等楷書。
那么,法度森嚴的歐體到底招誰惹誰了,這么招黑?今天,我們引用著名書法家張旭光老師的觀點,大家辯證參考。聊聊為什么很多書法家認為歐體不能學。
最近張旭光先生說:勸君莫學歐陽詢。對歐體楷書,張旭光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可學、不能學、學不得。張旭光為什么會有這個觀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張旭光認為,歐陽詢的歐體楷書被當代書法界人士認為是中國第一楷書,幾乎就成為漢字書寫的一個集大成的法度的表現者。這話有點繞口,簡單說就是歐體楷書法度天下第一。
為什么這樣說?張旭光先生這樣解釋:
第一,歐體書法法度多,要領就多,并且筆法還都藏起來,還特別精致,學起來難度比較大。如果是孩子學歐體,肌肉不健全,讓他用徒手寫一條像機器做出來的線條,就太難了。所以有很多孩子后來都厭煩了,不學了;另外像成年人都很忙,忙著養家糊口,哪有時間像繡花一樣來描寫歐陽詢的;還有老年人退休以后,心態也放松了,也沒有心情遵守這么多規矩、這么多法度??傊褪翘y。
第三,張旭光先生認為,現在有很多書法家,特別是年輕的,都要通過中書協舉辦的這些大展,來獲得名次,獲得榮譽,但是可以說20年來,歐體楷書入選或者獲獎全國展的幾乎沒有,包括柳體,原因同樣是太精致,太有法度,所以寫歐寫柳,都不會有前途。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