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
時間:2022-10-05 12:54:57
臨帖,將是每個老師為學生選定的走入學書隧道的必經之路。 第玉章 這里所說的臨,包括對臨、背臨、意臨及讀帖、對比等多種形式。臨帖與臨摹不盡相同。明朝的陸深是弘治十八年的進士,書法真、 書法教育的路徑 行、草皆精。他在《書輯》中說:“初學之士,所貴臨摹,蓋節度其手,易于成就耳。對書之謂臨,覆書之謂摹。夫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失古人筆意而多得古人位置。是故臨書易進,摹書易忘。”①所謂對書,就是對著寫,照著寫,模仿著寫。所謂覆書,就是把紙蓋在字帖上,對著透出的筆畫摹寫,更多的時候是用雙鉤的方法,把字的輪廓描幕下來,然后填墨書寫,也稱雙鉤加墨或墨水廓填。現在的描紅,省去了對帖描摹的過程,直接在紅色的輪廓中下筆書寫,其實就是摹的方法。至于臨與幕的利弊比較,陸深已說得十分清楚了。“臨書易進,幕書易忘。”所以,初學者多用臨帖之法。
臨什么呢?在書法教學的現實中,體現最多的是兩種說法:一是說臨其形,追求形似;一是說臨其神,力倡神似。這是一種過于籠統、表面的說法。其實臨帖要臨的,一是筆法,二是筆畫,三是結體,四是體勢,五是神采。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只要進入書寫,筆墨落在紙上,就會有一個落墨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所謂筆法,就是對照法帖,看古人是怎么起、行、收的。字帖是凝結了的過程,動態的狀況已經不可見了,但完全可以從筆畫的方向、走勢中追尋和見出,所以要臨寫筆畫,也按照起、行、收的方向、走勢去模仿,所謂落筆成畫就是這個道理??瑫墓P畫,統而觀之有8種,即橫、豎、撇、捺、折(彎)、鉤、提、點;細言之,則有28種,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里再行提示,即橫折、豎折、撇折、橫折彎、豎彎,橫鉤、豎鉤、彎鉤、斜鉤、臥鉤、橫折鉤、豎彎鉤、橫折彎鉤、橫撇彎鉤、豎折折鉤、橫折折折鉤,提、豎提、橫折提,點、撤點。其中,橫、豎、捺各一,撇四,折(彎)五,鉤十一,提三,點二。而把各種不同的筆畫組合在一起,便成了字,即所謂結體,包括獨體字、合體字、半包圍字、全包圍字。獨體字有橫、縱、方、偏、散之分,合體字有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之別,半包圍有上包、下包、側包、左上包、右上包、左下包:而上中下結構的字,又有上右、中左右、下左右,左中右結構的字,又有左上下、中上下、右上下,以此變化推演,結構布排,以至千變萬化。為了書寫、記億的方便,對于不同結構的字,又形成了偏旁、部首的類分。因此,筆畫、部首、結構,又成為一個有規律組合的序列。至于碑帖的體勢特點和神采風格,則只能從整字結構中把握、臨習了。
在臨寫的過程中,還有更加內在的內容,也成為臨帖時必須把握、學習的內容,即古人所說的筋、骨、血、肉。筋骨的話題,最早見于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前有所述。宋元以降,書家、學者多有專門的闡發。一日“筋在鋒勢”。元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二日“骨在結構”。陳繹曾解釋說:“字有骨,為字之骨者大指下節骨是也,提之則字中骨健矣,縱之則字中骨有轉軸而活絡矣。”三日“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四日“字之肉,筆毫是也”。①用明人豐坊《書訣》中的一段話做一個概括:“書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懸則筋脈相連而有勢,指能實則骨體堅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須新汲,墨須新磨,則燥濕調勻而肥瘦得所。”②古人的話不好懂,用今天的話做一個解釋會更加直接。筋是什么?是筆鋒的運用所產生的效果,體現在筆畫中,就是包蘊內含,能在行筆的墨線中看到有內在聯系的力道、彈性、張力。筋與骨是密切關聯的,骨是結構,筋力要從結構中體現出來。骨就是支撐起架構的每一個筆畫的剛性、支撐力。所以清人劉熙載說:“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③骨力和筋力由何而來呢?骨力得于指實,這就是陳繹曾所說的大指下骨節用力,或提或縱,得健得活。唯會心于直緊二字,即黃庭堅所說的畫中有墨痕。筋力得于腕懸,懸腕運筆,才能做到筆鋒的“藏”和“度”,才能產生含蘊有力的效果。至于血肉,則資于水墨,墨者字之肉,水者字之血也,并直接與用鋒用毫相關,與用筆的輕重、鋪毫的程度相關。水墨調暢,用筆輕則瘦,落筆重則肥。所謂“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輕重也。然尤視乎水與墨,水淫則肉散,水嗇則肉枯;墨濃則肉癡,墨淡則肉瘠。粗則肉滯,積則肉凝”。①所以,血體現為筆畫的流暢程度,在疾徐變化、潤澤濃淡中展示活性、活力。肉則因為筆畫的粗細肥瘦豐瘠,體現筆畫的柔性和厚度。
作為書法教育,當帶領學生走進那個漫長的隧道時,臨帖是必經之路,這些內容的傳授教習,則是必要內容。如何著力,如何用鋒,如何調整筆墨,輕重緩急,以求筆畫的彈性、剛性、活性和柔性,是臨帖學習的深層次內容。
臨什么呢?在書法教學的現實中,體現最多的是兩種說法:一是說臨其形,追求形似;一是說臨其神,力倡神似。這是一種過于籠統、表面的說法。其實臨帖要臨的,一是筆法,二是筆畫,三是結體,四是體勢,五是神采。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只要進入書寫,筆墨落在紙上,就會有一個落墨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所謂筆法,就是對照法帖,看古人是怎么起、行、收的。字帖是凝結了的過程,動態的狀況已經不可見了,但完全可以從筆畫的方向、走勢中追尋和見出,所以要臨寫筆畫,也按照起、行、收的方向、走勢去模仿,所謂落筆成畫就是這個道理??瑫墓P畫,統而觀之有8種,即橫、豎、撇、捺、折(彎)、鉤、提、點;細言之,則有28種,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這里再行提示,即橫折、豎折、撇折、橫折彎、豎彎,橫鉤、豎鉤、彎鉤、斜鉤、臥鉤、橫折鉤、豎彎鉤、橫折彎鉤、橫撇彎鉤、豎折折鉤、橫折折折鉤,提、豎提、橫折提,點、撤點。其中,橫、豎、捺各一,撇四,折(彎)五,鉤十一,提三,點二。而把各種不同的筆畫組合在一起,便成了字,即所謂結體,包括獨體字、合體字、半包圍字、全包圍字。獨體字有橫、縱、方、偏、散之分,合體字有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之別,半包圍有上包、下包、側包、左上包、右上包、左下包:而上中下結構的字,又有上右、中左右、下左右,左中右結構的字,又有左上下、中上下、右上下,以此變化推演,結構布排,以至千變萬化。為了書寫、記億的方便,對于不同結構的字,又形成了偏旁、部首的類分。因此,筆畫、部首、結構,又成為一個有規律組合的序列。至于碑帖的體勢特點和神采風格,則只能從整字結構中把握、臨習了。
在臨寫的過程中,還有更加內在的內容,也成為臨帖時必須把握、學習的內容,即古人所說的筋、骨、血、肉。筋骨的話題,最早見于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前有所述。宋元以降,書家、學者多有專門的闡發。一日“筋在鋒勢”。元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二日“骨在結構”。陳繹曾解釋說:“字有骨,為字之骨者大指下節骨是也,提之則字中骨健矣,縱之則字中骨有轉軸而活絡矣。”三日“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四日“字之肉,筆毫是也”。①用明人豐坊《書訣》中的一段話做一個概括:“書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懸則筋脈相連而有勢,指能實則骨體堅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須新汲,墨須新磨,則燥濕調勻而肥瘦得所。”②古人的話不好懂,用今天的話做一個解釋會更加直接。筋是什么?是筆鋒的運用所產生的效果,體現在筆畫中,就是包蘊內含,能在行筆的墨線中看到有內在聯系的力道、彈性、張力。筋與骨是密切關聯的,骨是結構,筋力要從結構中體現出來。骨就是支撐起架構的每一個筆畫的剛性、支撐力。所以清人劉熙載說:“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③骨力和筋力由何而來呢?骨力得于指實,這就是陳繹曾所說的大指下骨節用力,或提或縱,得健得活。唯會心于直緊二字,即黃庭堅所說的畫中有墨痕。筋力得于腕懸,懸腕運筆,才能做到筆鋒的“藏”和“度”,才能產生含蘊有力的效果。至于血肉,則資于水墨,墨者字之肉,水者字之血也,并直接與用鋒用毫相關,與用筆的輕重、鋪毫的程度相關。水墨調暢,用筆輕則瘦,落筆重則肥。所謂“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輕重也。然尤視乎水與墨,水淫則肉散,水嗇則肉枯;墨濃則肉癡,墨淡則肉瘠。粗則肉滯,積則肉凝”。①所以,血體現為筆畫的流暢程度,在疾徐變化、潤澤濃淡中展示活性、活力。肉則因為筆畫的粗細肥瘦豐瘠,體現筆畫的柔性和厚度。
作為書法教育,當帶領學生走進那個漫長的隧道時,臨帖是必經之路,這些內容的傳授教習,則是必要內容。如何著力,如何用鋒,如何調整筆墨,輕重緩急,以求筆畫的彈性、剛性、活性和柔性,是臨帖學習的深層次內容。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