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o
字畫裝裱40個竅門
5.凡畫心過大如五尺以上,托好后提離案臺勿急,急則雙手執的紙角易斷,應靜待十余分鐘并用宣紙吸去水分。
6.裱畫 用紙用料應選用高擋宣紙及用料,做工精良,因薄利而揚名。日久自會名利雙收。
10.裁方用的墊板,昔日老師傅選用細小木紋的銀杏木、揚椴木,以木紋豎直、密細且干燥無疤痕為最佳。只是好物一時難求,再講就算尋找到銀杏木、揚椴木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板面的平整,刀痕不可過多,稍有凹陷應立即進行修整。否則就會使裁切的材料出現不規則的毛口。有鑒于以上的問題,本人建議改用5mm厚的玻璃用作墊扳,缺點是易打爛,傷刀刃。優點是易找到,每個地方都有玻璃店,可找一些玻璃的余料,寬度在15cm左右,長度在1米至2米,就算購買也是幾元一件,物美價廉,不用擔心刀痕過多有凹陷,尤其用在裁割濕了的宣紙或綾料時特好用(怎樣裁濕的宣紙或綾料以后開帖講述)。對于它的缺點傷刀的問題也可解決,改用小號美工刀,刃口不鋒利就折斷它,刀片也不貴。
11. 襯綾掃襯綾宣紙時最好一次過把宣紙壓掃在綾上,切記勿揭起一段宣紙又掃下,有問題時換一張宣紙,在備宣紙時應多備幾張,并裁割方正宣紙,去掉宣紙紅刀頭印。
12.開榫口的刀切勿鋒利,以刀刃大力割手而不入肉為準,兔得常用止血貼包手指。
13.隔漿糊條又名:隔護、隔糊。昔用高麗紙經雙層粘貼后,刷上桐油或清漆,置乾后用。時下多用塑料布、賽璐璐片替代效果好是好,但都要專門尋找,特別是賽璐璐片,還要求親朋好友在醫院工作者幫忙索取,又要用后必須擦凈漿糊,好好存放,煩而不便。
本人建議使用雙層宣紙的隔漿糊條,方便,身邊常有單層的宣紙余料托合即可,或因復背用料有余者存留著用之,近乎廢物利用,免求親朋好友尋賽璐璐片了。
至于恐怕稠漿糊含水而放在雙層宣紙條上透水氣,這也不用擔心,如果稠漿糊過稀含水多可以先放在另一張雙層宣紙上,過一段時間就會渾發些水分,才抹在漿糊條上,最為好的是用完即棄,免保管。
本人在某論壇發的一帖子內有正在使用直尺1米的圖片,有位網友言道落后了,呵呵,但他并無看到我還有數把近2米的直尺,更有一把2.6米的近百年舊酸枝直尺。只是常用的直尺多是1米及1.2米或0.5米的直尺,初學裱畫者有此三種規格足夠了,尺越長越不便利。
15.一些朋友常常問我:用什么辦法開始揭裱古舊畫,第一次揭舊畫擔心不擔心揭壞了。
我回答他們:揭舊畫就如同學生期末考試,壓力是有的,學生平日做好了作業,考試也易得A呵。裝裱也一樣,平日的裱件認真去裱,閑時多試揭新托的宣紙,當有舊裱件交來裝裱時就不會慌張到不致于如何下手了。
16.新購棕掃回來,最好煮煮它,然后開鋒,令其圓形狀。
17.裁方畫心或開料時,裁刀與玻璃墊板的角度在3°為佳,而裁刀與直尺的角度也是3°為妙。
18. 漿水由頭漿稠的狀態稀釋為可托心的稀漿水,可用白色的口罩沙布折開用來過濾稀漿水,以過濾三至五次為上。
19.托綾時因綾過長,單人把綾上壁不便,可折疊,但復背好的裱件萬萬不可用此法。因其過厚,疊后就算重新掃平也是會有暗痕。
20.裱畫的案臺大小和高低:裱畫案臺的大小要因地而制,地方大可做大裱畫案臺,小地方做小裱畫案臺,高度是以到裱畫者的肚眼再高8cm為高度,因人有高矮,過高過矮的案臺都不好用。
21.裱畫案臺的使用和裱畫案臺的顏色:裱畫案臺的顏色傳統以朱紅色、朱砂色、紫紅色、大紅色、以紅色為基調,老裱畫師們認為紅色對字畫的重揭和修復有一定的幫助,這想法是有一點道理,但本人認為有必要改良。
昔日的漆油顏色較少,生活中多選用紅色,中國人以紅色為喜慶吉祥之色,作為一門學問及生意的裱畫行業選用了紅色甚為方便,紅色裱畫案臺自然而然地流傳下來。
本人在此請各位想想并實踐一下:將一件有內容的宣紙作品放在紅色的臺面上,然后噴水濕透;另將一件有文字的宣紙作品放在白色的臺面上,也噴水濕透,看看那一件作品的內容清楚,白色臺面上的宣紙作品比紅色臺面上的宣紙作品要清楚得多。書畫家們的作品也是以白色的宣紙為多。宣紙之名稱約定俗成地指是白色宣紙,染上其它顏色的宣紙稱之為色宣紙。當畫家在宣紙上書寫染色完成一件作品后,裝裱者的作用就是要讓畫家的作品完美無缺地完成裝裱的全過程,如果作品放在紅色裱臺掃漿水而走墨走色而毫不覺察,或是發現問題遲緩,那是就非常大的問題了。
但作品放在白色裱臺掃漿水而走墨走色有一絲一毫時就可即時察覺。那為何一直以來裱畫師都不去改變顏色,這是昔日沒有白色的顏料漆油。白色的顏料漆油于清末民國年間以洋漆為名傳入中國,當時的裱畫師并未使用來做案臺面的防水漆油。經本人十多年的使用,感覺并不差于紅色的裱畫臺面,尤其對跑墨的作品和跑色的作品只要是一丁點的跑墨和跑色即可發現,在此推廣給各位。使用與否各自考量。
22.壁板作用:壁板是用來貼上裱件讓其干澡,既有紙壁板和木壁板,因地域不一同而有所不同,不論用料為何物,能讓裱件干透而不出問題者即可用之。未必以是否標準的裱畫室設備而耿耿于懷,但如果出現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良,或改用其他材料制作,總言言之,首先是保證裱件的安全和完美,其次才是工作的便利。
中國的書法的跑墨現象,讓裱畫師很頭痛,怎樣才可以防止跑墨(渾墨)呢。這要先分析研究墨的結構,現代的墨汁以桐油煙、另加麻油,豬油,廣東膠,麝香,梅片,冰片,珍珠等制成,保存期長。
跑墨的作品有很明顯的跡象:其一:手摸就手黑。其二:有墨渣。其三:跑墨字體有放射狀的現象。其四:有異臭味。都會在濕托中渾墨。
①使用干托的方法:配好字心托底的宣紙,用稀漿水洗紙,用小木桿挑起,墊上吸水宣紙吸去部份水份,再用小木桿挑起,用棕掃壓掃在字心背后,壓掃的力度要輕中有力,棕掃不離托紙,左手挑宣紙的木桿要低,低到接近作品,要求在掃的過程中隔著托底紙細心觀察字心有否重疊起皺褶。壓掃完成后就可反轉觀察一下有無問題,然后上壁,上壁的時侯只可以掃廢邊,不允許棕掃在字心里面掃過,用吹風筒熱風在字的位置吹過,見白就行了。讓字的水份比空白的宣紙的地方要干些,渾墨的機會就少多了,這樣就可以放心。
②有時候會不留意地濕托字心,到發現有跑墨時候巳經晚了,這時就要盡快地完成托底全過程,字心向外上壁板,用吸水宣紙在渾墨的地方吸去墨跡四周的水份,同時也吸去渾墨的痕跡,一次不行,多吸幾次,直到滿意為止,可以有百分之了八十的機會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有渾墨發生過。
③另有一些辦法是:在托底前用吹風筒熱風吹一次有字跡的地方,讓墨跡更加穩定。也可以在太陽下曬它半小時。也有一些人用蒸籠如蒸面包那樣蒸蒸它。最笨的方法也就是用礬水把宣紙礬了它,讓它變成熟紙。作品筆劃大的字不妨墊上宣紙再排掃漿水,這樣可使墨的微粒難以在宣紙與臺面之間流動,這樣也會減少渾墨的機會。
25.立軸的地軸的長度是裱件寬再加0.2cm,另加3cm作榫頭,每邊榫頭長1.5cm,榫頭的鋸口勿太深,例: 榫頭凸出部分是1.5cm直徑,地軸是直徑3.5cm,按計算要鋸1cm的深度,但有時用鋸用力時不一定會全軸的繞鋸深度都會統一在1cm的深度,如果超過了1cm,榫頭凸出部分連接軸體的位置就會少于1.5cm,這樣就會有可能出現日后的斷軸頭現象,也就是我們在展覽中較??吹降臄噍S頭現象的原因。
我通常是繞鋸深0.8cm,再用開榫頭刀去掉部分木塊,榫頭凸出部分直徑約1.8cm時用木工銼銼去多余的部分,使榫頭凸出部分剛好在1.5cm直徑。
26.對于對聯的地軸的裁割,勿成平面狀,應成弧形,兩邊軸心凸出2mm,使藏家收卷后豎在桌面轉卷時不致于傷及裱件的邊。
27.以條幅計:一層綾,三層安徽綿料單宣紙它們沒粘前共厚是0.33mm,若只量三層安徽綿料單宣紙它的厚度也是0.33mm,若把綾及三層安徽綿料單宣紙用漿水粘合在一起,乾后的厚度依然是0.33mm,這就是講:漿糊是無厚度,綾是薄到可以忽略不計。轉邊處少于0.5mm忽略不計。
當用川蠟打磨上川蠟,然后用砑石磨滑背部,在相同的位置卡量厚度變為0.21mm。
28.揭畫時有些是要在正面墊上一層礬宣紙,用以替代水油紙而用的,礬宣紙的好處是它可以在工作揭裱的前段不受水,便于移動字心,在后段因為泡水長久的原因就會透水,在上壁后,礬宣紙顯露在前面了,只要在礬宣紙上灑噴上水,一扒就離開畫心,方便極了。
扇面的分拆,需用一把薄可透光的牛角起子來拆來兩邊的扇料,操作方法如下:從右邊最邊第二條扇骨入口處插入牛角起子,先把靠右處統劃開,力度輕而漸漸移動,直至扇頂的藍絹條處,退出牛角起子,用美工刀分割開藍絹。
又再用牛角起子插入笫三條扇骨入口處重復以上動作。直至全扇分開。
此法對所有新舊成扇面分拆有效,無需濕水,濕則會令水扇面插穿。
原理是礬宣紙有一定硬度,成扇兩面之間用綿料宣紙粘合而成,而且是每隔一折粘貼一折。
畫心因潮濕發生霉變出現黑灰色是可以的用化學藥水清洗的,操作時而淡不而濃,可多次清洗。
用化學藥水清洗畢競不是最好的方法,應從平時收藏時就注意。
但遇到收購回來的字畫霉變出現黑灰色,應送到有經驗的裱畫師處修復清洗。
操作方法如下:截去天地軸,作品反放,用清水濕潤,淋上淡淡的高猛酸鉀水溶液,靜待十五分鐘,用毛巾吸去多余水分,現時作品呈茶葉水色,倒入淡草酸水溶液,作品即時會回復白色,但并不是一次即可洗清它,再用清水淋洗,用化學試紙試看淋洗乾凈后,用毛巾吸去多余水分,又重復淋上高猛酸鉀水溶液,動作同上。
注意: 印章印色會減淡,墨色會受影響,大紅、玫瑰紅等帶紅者會受影響。
一般書畫的裝裱要求是畫心平直無皺褶,不渾墨,不渾色。而碑帖拓片除了要求不渾墨,還要求裱托后的字形要與原碑字形尺寸相同,不允許有變異。
“黑老虎”內容是白色的字,黑色是墨,因是拓碑者拓宣紙入石中,把宣紙壓凹,拓上墨。乾透后,把它反轉后,看到如同盲文,裱畫師裱托“黑老虎”前應查驗過它,以最淺的和最凹的一些字凹態為標準,計量好并記錄。選取第一行與最后一行的長寬尺寸計量好并記錄。
一張四尺整紙“黑老虎”為例:在托紙掃漿水,挑起它,然后反貼在碑文“黑老虎”背面,輕掃,全部托紙掃壓完畢后,勿即上壁,另取一厚宣紙蓋著掃壓,抹上漿在廢邊,然后上壁,上壁后先只貼頂頭的廢邊,讓“黑老虎”吊著,“黑老虎”正面朝外,查看之前的記錄,看看以最淺的字形白的地方有無皺痕、最凹的地方皺痕多否,以確認是否變形,再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寬尺寸,與托前原尺寸是否一致,如果延長了,就讓它吊著,乾了些再量,在比原尺寸大3mm時封好其余的三條廢邊,待乾。
為什么要比原尺寸大3mm呢?因為紙在壁乾透后,下壁板時它會自然收縮2mm、3mm,正好是碑的長寬了。
經過以上方法去裱托“黑老虎”,真實性地展現出碑的形態,凹凸不平的效果畢現,雖是在紙上,但如同原碑厚重的質感入目。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以上方法是裱托“黑老虎”的唯一方法,只是挑起有漿濕托紙難度較大。如用濕托法,即在“黑老虎”背后掃漿水再掃托紙,變形延伸性過大。不應用于裱托“黑老虎”。裱畫師應以重視。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3.條幅的天地軸桿兩邊的包軸包桿色綾料要與天地色綾相同,如果條幅是有鑲通天旗桿邊的按旗桿邊色澤同。對聯軸的包軸用宋錦來包,顯名貴。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4. 砑背也是關鍵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書畫裱背好后,在安裝天地桿軸前應以砑背,用川蠟先磨過一片蠟質,再用專門磨砑畫背的鵝卵石砑磨,以光滑柔軟為上,其作用是減少因收卷時的因兩面皆粗糙而傷畫心,也便于卷實畫軸。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5. 關于復背后上壁掙乾時會出現的問題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一些初學裱畫者從托心到鑲邊開天地串口紙,直接就復背上壁, 次日醒來就見裱好的作品在壁板上裂開了,裂開的位置不同,顯示發生問題的原因,以下舉幾例說明: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①在畫心與鑲綾料的接口上裂開。這問題是鑲綾的疊口欠漿糊,也有是上壁后,裱畫者噴灑水分過多在鑲綾的疊口上。解決方法: 抹鑲口漿糊時要足夠的漿糊。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②在天串口或地串口裂開。這是開好天地串口時立刻復背, 而粘合口還沒有乾。另一原因也是灑水過多,水下流至地軸串口處。解決方法: 開好天地串口時不要立刻復背。水不要噴太多。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③復背紙廢邊粘貼不牢離開板壁一小段。在復背時把廢邊漿水掃抹掉了或掃漿時靠近廢邊處欠漿。解決方法: 在提起裱件上壁板前重新上抹一次漿水。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④在復背紙與復背紙接口位置裂開。這是復背紙與復背紙接口位置粘口欠漿糊。解決方法:在掃稀漿水前,在第二幅復背紙上預備與前一張的疊口處抹上稠漿,使此處增加粘力。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6. 畫心的方正 裱畫師傅有時會遇到畫家宣紙裁割宣紙時會有偏差,既有成梯狀的也有抓腰的。這就要小心裁方了,一些重要的筆墨如滕狀的植物,割斷即失去實際意義,這時裱畫師手中的美工刀就如同手術床邊站著的主刀醫生,操刀行走應細心呵。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7. 剪刀 裱畫工具的剪刀也是關健的呵,我建議裱畫師傅應有三把剪刀,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其一:剪綾專用剪刀。用市面剪衣料的剪刀,用于剪斷綾、絹、錦。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其二: 去廢邊專用剪刀,選用醫用剪刀,特鋒利及耐用,用于剪去廢邊。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其三:普通剪刀,用于非以上兩種的剪料。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8舊畫揭裱,破碎的畫心,如是小片畫心宣紙想移位,先噴灑水花,讓需要移位的小片畫心浮起,可用尖針輕刺著它,拖帶入新位置,然后用毛巾把水吸去,吸也有方法。方法是把毛巾卷著,只讓毛巾很少部份觸到水。讓毛巾吸水,慢而勿急,這樣破碎的畫心重組后就不會因徹水而再次移位。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39.揭一件,施一法;用腦裱畫才為上策!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40.裱畫的文字資料只可作參考研究,每位著書的裱畫師傅都有其地域局限性,寫出來的文章總會有各異,若能吸收長處,去其短處,是會有收益的。lAK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u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