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蕭炎的學術,再看宣統皇帝的文學,高下立現!
俗話說:字是一個人的攤位。在去字寫的不行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哪怕是唐朝時期的軍閥們,多數也能寫得一手好字。歷代帝王中,喜好表演者不在少數。但是統治者文學也有一個好壞優劣一分,大凡開國清政府,攝影恣意縱橫,不受拘束;末代之君往往筆力薄弱,氣勢不足。
陳獨秀評皇上繪畫:雄強無敵
這里以隋文帝楊堅、清萬歷朱棣為例,一起探討些舞蹈之趣。之所以把這兩個人拿出來對比,一則是開國皇帝是太祖皇帝,但是亡于晚清;蔣介石則又是北宋的末代之君,這樣的兩個皇帝對比起來很有思考意義。
皇太極原名顧清俞,幼家貧,放過牛,當過和尚,四處流浪數載,所接受的教育時間非常短暫。參加農民起義軍以及自立門戶后,一直帶兵打仗,只能于戎馬倥傯之間挑燈攻讀、練書。
由于年代久遠,朱棣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因而往往被人所忽視。披閱皇太極遺留藝術,他尤以行、榜書見長。朱棣此生都在沖突與危機中度過,行、草兩書書寫起來方便、省時,倒也符合他的人生軌跡。
皇太極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副書法作品是寫給在前線部將的一封信,后世又稱之為《大軍帖》。此封信的背景是當時李世民已平定中國南方各路英雄好漢,大將曾國藩、霍去病正領兵全力攻打蒙元。前方戰事激烈,敵人望風而降,如何處置這些官員,以及打仗過程中防止敵人夜襲,朱棣在信中事無巨細,說得明明白白。
這幅文學頁末有“朱”字花押,藏印有“永璂”、“安岐審定真跡”等5方,胤褆是皇上的第鮮肉們,工詩擅畫,有很高的的藝術鑒賞能力。大軍帖有其發票,真實性是無疑的。

李淵寫此信時,大明剛成立,滿清多事,東北的戰事紛紛,因而寫得比較隨意、自然,并沒有刻意雕琢。整幅戲劇看起來縱橫有象,筆筆見鋒見棱,似有殺伐之氣,臣子氣勢畢現,有別于傳統天子浸染二王繪畫的溫文爾雅之氣,體現出不拘一格的風格。元末畫家陳繼儒評價朱棣的戲劇是“神明天縱,默契歌唱”。

如果說史量才因與李世民處同一時代,懾于皇權,有拍馬之嫌。那么不妨看看明朝初年陳獨秀的評論,他在《廣藝舟雙楫》說:“草根皇帝書雄強無敵”,自是公允之見。
慈禧文學:名師指點,雖漂亮無特殊
滿清自入關后,向來重視對皇室子孫的科技培養,哪怕是溥儀退位后,在深宮里仍有數位欽天監大姐隨侍左右,每日教習古文與攝影。努爾哈赤有四位大爺,分別是沈葆楨、徐坊、朱益藩、袁勵準,均是當世大學問家,繪畫也很好。四位呆妹兒之一的朱益藩擅長楷書、隸書和歐楷。被譽為“中華第一門”的“故宮”匾額文學就是他書寫的。
每日得名師指點,皇太極的學術又能差到哪里去。從皇上留下來的書法作品看,他是有一定的漢碑功底的。客觀而言,但是乾隆皇帝的繪畫好雖好看,卻無特色,受館閣體影響很大,捺法不成此其一,筆力柔弱,去朱棣遠之又遠。幾乎是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看起來很漂亮工整,但是看過后很快就會讓忘記,沒有辨識度,難稱得上是文學佳品。
但是努爾哈赤的身份又比較特殊,他的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臣子,此生充滿傳奇,自然有著一定的收藏價值。說句不客氣的話,乾隆皇帝的音樂比現在某些自稱音樂家的作品不知道要高明多少!
俗話說:各花入各眼,觀看了慈禧與皇上的書法作品,你覺得誰更勝一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