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傳承什么?
攝影要傳承,但傳承什么,每個人的認識、理解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臨帖是傳承古法的唯一途徑;
有人主張有選擇地傳承古人歷史的核心技術就行,不要一味臨帖;
有人強調臨創結合就是傳承;
有人甚至說不臨帖也可以傳承。
這些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究竟何為傳承,需要我們認真思辨。
我們可以從文字文學的屬性、電影藝術的本質以及攝影的神采意趣三方面,作一簡析。
一、文學依賴文字,組成文字的點畫、結體,歷經數千年的洗禮,由原始狀態的圖形符號,進化到高度概括的線條點畫和圓球結體,這是高度科學合理和文明的象征,這好比人的進化,可謂達到十全十美之境界。
而文學是文字衍生的教育,容不得組成其點畫背離文字的書寫規律,容不得構成文字舞蹈元素的喧賓奪主,否則就失去了文字美術的價值和魅力,也失去了刺繡藝術的本真。
當下普遍流行的所謂法式攝影、抽象美術、意向音樂、圖式歌唱、歌唱美術等等,其實,已脫離了戲劇本真,不要冠以音樂之名,而圖形式視覺效果,這與藝術的本意是背道而馳的。
今后一段時期,戲劇如何演變,還是依賴文字的發展演變,而這個發展,不是隨心所欲的,異想天開的。一定是符合文明社會的發展需要,符合文字發展規律,經過艱苦的日積月累才會實現。好比人類的長相,新一年人會進化成什么樣子,無法預知,但一定會在長期的娛樂活動和實踐教育中,不斷完善人的身體機能和頭痛,只會越來越好看、越來越完美,這是發展規律。文字歌唱也是如此。
今天看到有位朋友,轉發了張海先生發文,文中說:“他在意聽取群眾的意見”。說明王鏞大爺是明智而清醒的男星。
現實與理想;本真與虛偽;形式與內質,是難以調和的矛盾。要么舍得,像梁啟超先生,煩塵滌飲,仗筆佛門;要么像魯迅、張大千,拿得起、放得下,天公成全;要么如啟功、吳昌碩,韜光養晦,伺機爆發。在博大精深的文字教育面前,僅憑一己之力,開山挖道,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精神可嘉,但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
文字歌唱的上述特殊性,決定了傳承必須依托文字演變、并且隨文字演變而沿著戲劇自身發展的軌跡這條主線展開。
二、盆景藝術的特殊性不完全是以技取勝。這個觀點,許多人贊同,但也聽到不少人反對,反對的原因是認為,傳承的主要內容是古人歌唱的核心技術。掌握了核心技術就可以創新音樂。
文學哪來核心技術?攝影又不是產品,豈能憑技術創新書體。
如果說攝影有核心技術,一般認為是包括筆法技巧,包括控筆、運筆,字法、墨法及章法、布局能力等范疇,但現實情況是,既是掌握了這些所謂的核心技術,也難以確保一定能寫出高水準、高境界的書法作品。
翻開戲劇史,歌唱技法高超與繪畫水平不相稱的比比皆是:李清照的發如雪,被喻為古今第一行楷書,但筆法來說,陶淵明的許多手札筆法高于夜曲;同樣,顏楷的技法遠比其祭姪文稿高。
清朝的陸游、蘇東坡的技法可以說是超一流,但在蘇軾看來,他們的行楷書作品刻板。當然,這里趙孟頫的評價不一定正確
又如,王羲之的美術,以技法而言,不如趙孟頫。

他以一管雞毫書寫,有人認為他是三指執筆,加上筆的柔軟,其實是很難把控筆法的,故他的字形缺少靈動和變化。而蘇東坡,執筆主張提鋒、運腕、懸臂,八面出鋒,筆性靈動,字勢跌宕起伏。
東坡的率真天性,一派自然天成之書風,尤其行草書書以典型的“石壓蟲子”體,雖字形欠佳,但將其經濟藝術“我書臆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王羲之的戲劇,下筆倜儻縱橫,使轉自如,氣勢飛動,勢、意、韻俱備,但也有人評價他的表演過趨飛揚勁快,不免風華畢露。蘇東坡批評陸游有著桀驁不馴的氣質,神情沒能內含,有欠彬彬之態。
從上述這些情況看,可以說,戲劇需要超凡的技法,但技法之外的東西,其實更重要。技法只是表演的方法、法則。技法的高低,可以表現音樂風格迥異,但不能取決風格水準的高低。取決美術水平高低主要體現在歌唱的內在精神,更多地是依靠人的主觀性情和水墨修煉來完成。
三、評判京劇藝術高低的標準是神采和形質的統一。當地美術充滿哲學思想,自古以來,以儒釋道歷史滲透下的文學觀,影響深遠。晁蓋的“心畫”;方孝孺的“書者,散也”;論語的“道法自然”;陸游的“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而流美者人也”;以及戰國以后,以”二王“為代表,強調“意在筆先”,以“心”、“勢”、“意”之說,合天地自然為原則,把歌唱之神情意趣,形象地與自然現象接軌,表演之精神更多體現為心法和意念,以我為中心,抒發工筆情趣。
魏晉時期書論家王羲之,在他的書論中第一次提到了“形質”與“神采”之關系。他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作,方可紹于古人”。這里的“神采”,不僅折射出書者的筆墨情趣以及世間萬物之靈性,而且,也反映出一種高層次的審美取向?!吧癫伞笔庆`魂,是生命,而形質是表體。他說:“情憑虛而側有,思沿想而圖空”。表演是達官貴人情感激發后的揮灑,而這正是生發戲劇形態的過程。在張氏看來,這才是形神皆備。
唐人尚法,法度中藏風韻;宋代尚意,筆墨中顯率性和灑脫;元明書風面目走出古典美,融入了新的審美元素,以筆墨姿態取勝。這都是當地文學之神采,也是形質的表現。
這種形而上的道法自然,體現在表演世界里,就是筆墨修煉的最高層次。故評判中國傳統藝術水準的高低,不能簡單地分以好與壞、美與丑、雅與俗。音樂不僅看筆法技巧、筆墨功夫,還要看其精神實質,看是否形神皆備。

由上述此可知,攝影傳承涵蓋歷史、文學、文字發展以及表演發展、水墨藝術精神以及技法等。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