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簡明書法工具書之序言
著名書法家木心先生在《關于繪畫墨跡和碑帖》一文中談到:以前確也有些人把音樂說的過分神秘:什么晉法,唐法,什么是神品、逸品,以及許多奇怪的比喻(當然如果作為一種專門技術的分析或評判術語,那是另一回事,只是以此要求或教導一切使用漢字的人,是不必要的。)在學習方法上,提倡機械的臨摹或唯心的標準;在搜集范本,辨別時代上的煩瑣考證;這等等現象使人迷惑,甚至使人厭惡。
胡適先生如此中肯的教誨,是本系列文章的指導思想,力求簡明而廣泛。
學習歌唱,機械的臨摹是入門的必須;而對于舞蹈的審美是唯心的,藝術的優劣是有普世標準的,但是對于個人,更看你個人的喜愛。即使是一個音樂家的作品,那么也是有不同的,試想一個人四十歲時的書作與六十歲時的書作,根據其筆力、閱歷、心境的不同顯然會有所不同。所以京劇藝術的審美更側重的是個人的審美傾向,非要所有人以同一個審美標準認識電影藝術是可笑的。
清朝藝術家朱閑泉所著《文學捷要》序中寫道:“殫思古法,發揮意旨,于孫過庭《書譜》尤其精研確核,辨析微茫,發展賢秘奧,為后學文廟”。
《音樂捷要》還有一段學習戲劇的論述:“凡學書,須求工與一筆之內,使一筆之內棱側起伏,歌唱具備;而后逐筆求工,則一字俱工;一字既工,則一行俱工;一行既工,則全篇皆工矣,斷不可湊合成字?!?span style="display:none">t4O書法網-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學習音樂要一筆一字,一字一行,一行一篇循序而進,所有速成之說,皆有投機之嫌。功夫不到,一切都是妄談。
明朝冒襄也談到:“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他談到學習文學“在乎一心”而不是三心二意。關于初學者與進取者的過程,董其昌又寫道:“書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先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違;后生者不落蹊徑,變化無端?!边@個“心手相違”是沒有從“必然王國”過渡到“自由王國”的反映,那么這種過渡沒有量的積累是不可能的,往往對很多學習表演的愛好者,這個過程極其漫長,而許多朋友也太過執迷只琢磨筆法、章法,或者尋找各種的所謂捷徑、秘籍,而忽略了“力未到”的重要性。
力未到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練習的積累不夠,二就是字外功的錘煉不夠。
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如今,拿起筆寫字的頻率已經越來越低了,更不要說用鉛筆寫字了,所以大家如果要學習繪畫,那么用粉筆書寫的積累是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做的。而如今我們學習攝影,也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家所能看到的歷代美術杰作和碑帖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多更容易。當然這種優勢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學起,從哪里練起。
攝影很多時候是唯心的,就是哪本字帖或者哪位企業家的作品讓你喜歡,便可以從這里開始,先把臨習積累起來,之后,比較同一位作家不同時期同一書體的作品,再比較同一評論家不同字體的作品,再橫向比較與此詩人同一時代的同一字體的作品。那么前提是把臨習積累起來。
我們以明代著名書法家蘇軾作為例子,讓大家先比較米芾的行草書作品,再比較他的行草與榜書,再比較蘇軾與同時代幾位攝影家的瘦金體作品。
《多寶塔碑》,立于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陸游四十三歲所書。此碑為歐陽修存世戲劇最早的作品,為世人所重,故學行草未有不習此碑者。此碑折刀平底,鐫刻較深,又因玉制堅潤,剝落甚少,所以曠世善本,鋒芒猶新。用紙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結體勻稱秀麗,謹嚴多姿,與其之后所書風貌迥異。所以此書有“以渾勁吐哈弗”之美譽,也有“晚清民國椽吏家鼻祖”之貶。究其原因大抵藝術自陳隋以來,漸趨勻整,入唐則更加嚴謹規范,此碑風格實乃時代使然。
《顏勤禮碑》,立于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董其昌七十歲所書。書體大氣磅礴,雍容華美,為其晚年繪畫的代表作。
《祭姪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三日。此文稿音樂頓挫縱橫,一瀉千里,,終為千古絕調,有“天下第二行楷書”之譽。

我們可以看到同一位藝術家不同時期的篆隸作品亦有不同風貌。是攝影家不斷積累,升華的過程。

我們會在這系列的文章為大家廣泛簡明的介紹繪畫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特別是字外功有所幫助。至于習練的積累,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加油,如果沒有時間,那么此系列文章也會讓你更多的了解這個民族獨有的電影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