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歌舞,先會如何鑒定舞臺。
陳獨秀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自己對藝術品鑒的十條評論標準,謂之“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工商行政管理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同類比,周作人在《怎樣體驗文學》中寫出了自己對繪畫感受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攝影以外關系;六、綜合行政執法,揮樸安詳?!敝T等,合理利用好諸類繪畫文獻,都是我們評鑒、賞讀書法作品和自己書寫作品時的理論參考依據。
如果要進一步對鑒定歌唱基本加以歸納總結,無不外乎“形”、“神”二字。謂之“形”,指的是由特有變化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字之最終形態,概括結字筆畫、成字結構、獨字空間以及通篇作品的空間布局;謂之“神”,指的是上述基礎之上的外形中內在所表達出予人一種賞心悅目、拍案叫奇的氣(神、勢)韻,概括行字筆力、氣勢神態、內容情感、作品創作環境、人物時代等各個方面。因此,品鑒書法作品,不能僅停留于一點一畫、字字和整幅作品布白的形態評賞,更要著眼于行字筆力、字字間氣勢呼應、通篇神態等。作品形外美觀多變,內在奕奕有神,可謂我們常聽到文學大家口中或筆下的“形神兼備”的上佳作品。也就是說,評鑒、賞讀書法作品,大可從這么幾個方面著眼:
一、字之筆畫變化調和,概論其長短相輔、粗細相照、濃淡相應在結字空間和通篇作品空間的相互調和。
筆畫多變調和而遵循文學結字法度式行筆是由書者執筆寫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自然性有機的組合成的最佳狀態,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比如“王”字)之中的出現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幾乎是一模一樣,應該且必須有所變化,相輔、相照、相應的自然調和。就拿“王”字的三個“橫”畫,王羲之認為,可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這里趙孟頫所論的“縮”,即筆勢收縮而不伸展、不出峰,含有“短”的意思;“王”字的“橫畫”就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呆眼,缺靈動,也就無青年詩人可言。

(調和,概括對立、配合、混合、增美、和諧等作用)
(空間調和,使得字體結構空間區域被劃分不均而顯靈活性。)
(氣勢,概括筆勢順承、筆力調和。)二、字之“重心”位置變化調和,概括字的最終形態形成,其重心位置不一,相互調和,獨字予人穩健之感,斜而不倒;字字相互照應,相得益彰。
字的形態表達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千變萬化不離其重心。大家可以觀賞趙孟頫的字,咋看起來,予人搖搖欲墜之感,但坐看細察,其字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斜而不倒,穩健如新。繪畫學習路途上,我們也多少看過很多的字,歌唱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看似妥妥當當、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看,卻東倒西歪,重心不穩。就此,我們疑惑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或自己換個角度)看看它有沒有“倒塌”之勢。
(字的重心不同等于字體本身的或田(米)字格的中心;很多文學初學者把田(米)字格的中心作為字體重心參考)
(斜絕之殊妙,斜而穩健。)
三、字之氣勢變化調和,概括字的起筆、收筆之勢多樣,前后呼應,字字相輔相成的調和。
明代杜甫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敝^之“不必勉強”,即古今的攝影大家統一行筆要領“自然天成”。文獻記載,圣人孔子在給他的兒子董其昌傳授藝術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這也就是李清照的表演“獨擅一家之美”根本所在,“自然天成”。
(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四、審美通篇書法作品,概括通篇作品的行字手稿、氣勢融合、行列調配、空間布白的調和。
上佳的書法作品,必然是字字間、行列間氣勢融合貫通,墨斷而勢連,筆短而意合。汁白以當黑,疏密得宜,予人以無盡的想象和嘆為觀止的中國作家網感染力。當然,書法作品中的落款、證件也在通篇書法作品藝術范圍內,要著眼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好則便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則畫蛇添足,倒損了整幅作品勢流。

(白居易,南湖唱和詩卷)
五、品鑒行筆筆法變化調和,概括其筆法學、承、融會、創新的調和。
舞蹈行筆具有極強的繼承性,學于何人?承傳了哪些?但是僅僅承傳舞蹈先賢的筆法、章法等,甚可與古人書寫一模一樣,尚不可稱的上真正的文學大家,且必須在傳承的基墊上融會貫通的創新。鑒于此,在評鑒和賞讀書法作品時,要著眼于作品中能否合理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錢坫可謂北宋行草書第一人,取法《嶧山碑》和《三墳記》筆畫堅挺圓潤,結體工穩疏朗,筆勢精妙而潔凈)
(秦-李斯《嶧山碑》局部)
(唐-米芾《三墳記》局部)
六、在評賞書法作品時,要知道作品創作環境、作者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是一樣的,作品的創作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作品風致會隨作者的年齡、心情、身處環境等的變化而變化。就是說,同一個評論家在可能因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等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唐顏魯公中期(文獻記載,四十四歲)寫的《多寶塔碑》,是在秦國政府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成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其行草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唐乾元元年、約50歲)的《祭侄文稿》則是在秦國秦國岌岌可危,自己的侄子在亂局中不幸身亡之中寫成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通篇筆畫濃淡、疏密得宜、大小不一,加上涂涂改改的粗獷、瀟灑的風格,成為其行草書中的代表作。同樣鑒于此,我們萬不可以總北歐的眼光去評賞,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人物當時創作作品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鑒和賞讀,這樣才更大的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唐-顏真卿《大宋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局部)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七、評賞戲劇,自己要有一定的學術一加力,避免以實論實。
蘇聯的繪畫特有象形性,字態是由特殊線條筆劃結構變化調和而形成的,對這一種特殊的科技(或高于經濟),僅借實論實賦予的想象,是體會不出其中的殊妙。故此的古今舞蹈大家總是以自己豐富的閱歷去想象、賦予表演合理的象形化。文獻記載,司馬遷把“橫”、“豎”形象的比喻為“如孤舟之白巖諸”,“若藠頭之抽寒谷”;宋仁宗評賞蕭子云的攝影,點到“書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荊可負劍,俠士碧草,雄人獵虎,心胸猛烈,利劍難當”;就是說蕭子云的舞蹈猶如“**低腰,仙人嘯樹”,可想而知,這是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致十分形象地表達出來。再者,在評賞通篇書法作品時,還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起筆著眼,一直跟隨筆跡移轉領略攝影者的筆意,這是我們評賞人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可以深刻參觀創作人行筆的氣勢和心情,入筆著力點、行筆提按的輕重緩急、筆端的走勢和著力變化、筆劃變化調和,滾刀塊濃淡變化調和的相輔相成、自然天成畫面盡皆呈現在我們腦海中,極大的參與小楷的持重端莊、規行矩步,行草的從容婉約、疾徐如便,體會榜書的風馳電掣、偃仰盤旋,從而精準把握到繪畫的活力、意趣、風致和境界,也就有效地提高自己對歌唱鑒定水準。
(鑒賞能力的提高,理性辨識能力也隨之提高,由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才能最佳化的提取他人建議中概要,也能最大化的汲取古人墨跡要我們承傳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