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價格是怎么確定的?
有人說,藝術品市場應該以稀為貴、以佳為貴,按理來說過世藝術家的精品佳作,應該比活著的名家價格更高,因為不可再生,是這樣嗎?
“就拿同一位藝術家創作于同一時期的兩幅作品為例,即便題材一樣、形制大小相近,其價格也會不同,這其中就明顯受到美學價值的,以及藏家審美喜好的影響。藝術品進入交易市場后,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價值衡量,更要考慮市場對其的評判和選擇。黃賓虹的作品在10年前價格并不高,隨著市場對近現代名家學術的深究和挖掘,讓更多的藏家認識到黃賓虹藝術之美,才讓其市場在2012年后逐步升溫,最終創下刷新藝術家個人作品成交高價的記錄。”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總監徐翠云表示。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中國近現代當代書畫部總經理戴維在接受雅昌藝術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嘉德拍賣每季都會有新買家進場,尤其是近年來新買家的增長速度一直呈現上升曲線,根據嘉德統計的數據,過去一年是新買家進場數量最多的一年。
對于這個問題,新手買家最有說服力。榮寶齋首屆書畫藝術品鑒賞與投資高研班的學員李海清認為,他最開始接觸收藏就是對當地的著名畫家的作品開始的。從2017年來,他開始關注近現代的作品,一開始也懵懵懂懂,很難辨別作品的藝術價值、市場價值。通過參加榮寶齋書畫鑒賞高研班的系統學習,經過從理論到實踐的雙師教育,提升了眼界和眼力,逐漸對書畫的真偽、優劣有了進一步的辯識。李海清表示,他現在開始思考自己收藏體系的構建,并從自身的經濟狀況、收藏興趣諸方面著手考量這個問題。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總監徐翠云表示:對于各時期的藝術家,要理性地對待。無論是近現代名家還是當代都有優秀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不能簡單地評價某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市場好或者壞。有的藝術家是明星級的,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成為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硬通貨”,如齊白石、張大千等,還有的藝術家雖然名氣稍遜于明星級藝術家,但其在創作上仍然有獨到之處,甚至在某些題材上的精品量較大。另外,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藝術品市場會有更多有價值、有亮點、有獨特創作風格的藝術家被認識,這是一個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目前市場上,某些藝術家的作品成交情況較好,就只盯著這幾位,這會讓藝術品資源越來越枯竭,畢竟一位藝術家的創作精力是有限的,其精品更是稀缺資源。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中國近現代當代書畫部總經理戴維認為近現代書畫領域,1000萬元到億元之間的空白,市場會發動一輪“填空行情”。這一現象在2019春拍嘉德策劃的“大家齊白石”這個專題,可以說是這一市場現象的詮釋:齊白石《岱廟圖》3565萬元成交、《偷桃圖》1104萬元成交、《人長歲天長年》1172.5萬元成交、《籬邊秋色》成扇805萬成交等,客觀說都拍出了應有的價格,在目前的市場大勢下實現了很好的價值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