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書法
時間:2022-06-18 06:57:12
唐朝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的又一個鼎盛時期。書法發(fā)展到唐代,隨著社會的安定、政治的開明、經(jīng)濟的繁榮,文學和各類藝術的發(fā)達使書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唐朝,由于朝廷提倡書法,整個社會對書法都很重視,學校開設書法課,科舉要考書法,選任官吏也要看書法的好壞,由此擴大了書法的影響力,使唐朝書法家輩出,各種書體都有名家涌現(xiàn)。如李陽冰的篆書,變化開合自成風格。后人學篆書,多學李陽冰,把他與秦朝的李斯并稱“二李”。韓擇木的隸書直追蔡邕,風流嫻媚,猶如蔡邕再世。草書的發(fā)展則更加突出,它繼承了兩晉、南北朝書法的傳統(tǒng),字體工整秀麗,精嚴大方,筆畫削減隸意,比例勻稱,借讓巧妙,結(jié)構(gòu)精當,布局規(guī)整。成熟的唐楷更是風神各異,直到現(xiàn)在仍是人們學習的范本。
唐初的書法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為代表,人稱“楷書四大家”。他們的楷書雖多學王羲之,但四家各有成就,各有風格和特色。
歐陽詢的楷書筆力險勁瘦硬,意態(tài)精密俊逸,自成一家,后人稱“歐體”,其特點筆畫扎實,以方為主,橫畫布排嚴整,直筆硬挺,結(jié)構(gòu)于平正中見險峭,字形偏長,給人以刀鼓森森之感。他的楷書代表作有《皇甫誕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溫彥謙碑》《張翰帖》等。其中《九成宮醴泉銘》由魏徽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632年)。用筆方正,且能于方正中見險絕,筆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wěn)健。
虞世南,字伯施, 浙江人,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他的書法親承智永傳授??瑫鴪A融遒逸,外柔內(nèi)剛,風神瀟灑,自開面貌。其特點:筆畫凝練,筆勢方圓并見,繪聲繪色,端正而舒展,筆畫之間的配合靈便自然,字形略呈長方。他的《夫子廟堂碑》勁健遒美,有文質(zhì)彬彬之風。
褚遂良,字登善,錢塘人,曾被封為河南郡公,人稱“褚河南”。褚遂良楷書下筆古雅絕俗,形態(tài)豐富,自成一家。一些筆畫雖瘦但意完力足,行筆多取弧勢,結(jié)構(gòu)形硫而氣緊,在欹側(cè)中呼應生姿,活潑而不輕佻,字形較方,清俊飄逸。其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陰符經(jīng)》、《微款贊》等。
薛稷,字嗣通,山西榮河人。 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世稱“薛少保”。他的楷書有《升仙太子碑陰》、《信行禪師碑》等。相傳,薛稷年輕時曾在外祖父家見到虞世南、褚遂良的書法,刻苦研習,精勤臨仿,得益于褚體最多,薛書筆畫道麗,時露鋒芒。結(jié)構(gòu)平正且有變化,借讓以避免拗峭,字形稍長,總體看來俊整秀美。
唐初的書法家還有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人稱“小歐”,他的書法主要是繼承家學,其書不如父書清俊、雄厚、大方,但比其父書更多奇險處,風格峭拔,也不失為大家。楷書,在唐朝時形成了諸多的風格,除唐初四大家以外,還涌現(xiàn)出了鐘紹京、徐浩等一大批風格各異的書法家,其中最著名的應數(shù)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法各自成一流派,世稱“顏筋柳骨”,反映出他們書法的基本特點。直到現(xiàn)在,他們留下的碑帖仍然是人們學習楷書的重要范本。
顏真卿,瑯琊臨沂人,字清臣,他是北齊顏之推第五代曾孫。顏之推曾著有《顏氏家訓》留傳后世。顏真卿的書法早期學褚遂良。他的書法主要融合了篆書的筆法,因此在字的特色上大多有圓筆藏鋒、勁力收斂的感覺,在字的架構(gòu)上寬疏而圓滿,將魏晉以來北碑中那股鋒芒畢露、左緊右舒、剛勁外放的筆法加以收斂,因而創(chuàng)立書法上另一種新風格。后來宋代四大家的書法皆受顏真卿筆法的影響,因此顏真卿算得上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他的楷書寬綽壯健,厚重雄勁,大氣磅礴,磊落大度,豐偉道勁,雍容華貴。顏體既出,古法為之一變。歷代書法家對顏體都有很高的評價。
顏真卿為人剛正不阿,仕途上為楊國忠所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顏真卿在平原聯(lián)合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奮起抵抗,河北一帶十七郡紛紛響應,被推為盟主。后顏呆卿和顏季明被安祿山殺害,顏真卿懷著悲憤的心情寫成著名的《祭侄文稿》。由于顏真卿篤實,敢于直言,德宗時遭到虞杞的妒惡。當李希烈叛亂,虞杞奏請使顏真腳前去勸降,不斷遭到李希烈的威逼,顏真卿不屈,并叱責李希烈,被李希烈殺害于獄中。傳世碑帖有《李玄靖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等。
柳公權,字誠懸,陜西耀州人,官至太子少師。擅長楷書,兼取歐、顏二體之長,自 成清勁瘦挺一格,人稱“柳體”。柳體的特點:點畫如有骨鯁,方起圓結(jié),轉(zhuǎn)折頓挫明顯而爽健,結(jié)構(gòu)中密而舒展,外形瘦長,給人以精干利落的感覺。相傳,當時公卿大臣家立碑,若得不到柳公權的手跡人們會說他不孝:外國使臣到唐朝來進貢,往往另備禮物,以換柳公權的書法作品,柳體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傳世碑刻有《金剛經(jīng)》《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唐代中期以后,是書法飛速發(fā)展的時期,草書、楷書書家輩出,各種書派應運而生狂草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唐代的草書名家主要有孫過庭、張旭、懷素等。孫過庭是書法理論家兼書法家。書法工今草,學王羲之,卓有成就。宋朝的米帶評他:“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其草書成就可見一斑。《景福殿賦》22行為孫過庭書。書論著有《書◆ 譜》二卷,現(xiàn)存《書譜序》卷上,闡述正、草二體書法,見解精辟獨到,為著名書學論著 狂草的形成,相傳主要是張旭、懷素的功勞。狂草的特點是:筆勢連綿回繞,放縱而 有氣勢,字形變化多端,形成草書中獨特的藝術風格。但狂草書不易辨認。 張旭,字伯高,江蘇常州人。官至左率府長史,因稱“張長史”。精楷書,尤其擅長 草書。其書筆畫較粗,存有隸法,結(jié)構(gòu)奇特多變,體勢飛動不拘。草書作品有《古詩四帖》《肚痛貼》等。
懷素和尚,法名藏真,本姓錢,長沙人,精勤學習書法,尤普狂草。相傳狂草形成于 (古詩四帖》局部(張旭) 張旭,得名于懷素。前人評他的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fā)展,“以狂繼大”。懷素的作品有《自 敘帖》《苦筍帖》等,如圖2-39所示。懷素的草書筆畫較細,似有篆意,運筆連綿旋轉(zhuǎn) 結(jié)構(gòu)奇異多姿,字體大小變化極大,但法度具備,布局天成。
唐代行書在前人書法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傳世的作品有歐陽詢的《張翰思觸帖》、《仲尼夢莫帖》,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幕志稿),褚遂良的《枯樹賦》《文皇哀冊》, 徐浩的《朱世川告身》,顏真即的《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等。這些行書都反映出書法家深厚的功力,為后人所贊許。
《張翰思鱸帖》被譽為天下第七行書。它記載的是張翰故事:張翰字季魔,吳郡人。有清才,普屬 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為江東步兵。后謂同都顧榮曰:天下紛壇,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 《張翰思鐘帖》局部(歐陽詢) 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zhí)其(疑缺“手”字)愴然,贈因見 唐代真正以行書著稱的還有李邕。他的作品筆力雄健,筆畫新展,縱橫掉闔,風采動 秋風起,乃思吳中荒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人,結(jié)構(gòu)銷健。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摩將軍李思訓碑》等。
在唐朝,由于朝廷提倡書法,整個社會對書法都很重視,學校開設書法課,科舉要考書法,選任官吏也要看書法的好壞,由此擴大了書法的影響力,使唐朝書法家輩出,各種書體都有名家涌現(xiàn)。如李陽冰的篆書,變化開合自成風格。后人學篆書,多學李陽冰,把他與秦朝的李斯并稱“二李”。韓擇木的隸書直追蔡邕,風流嫻媚,猶如蔡邕再世。草書的發(fā)展則更加突出,它繼承了兩晉、南北朝書法的傳統(tǒng),字體工整秀麗,精嚴大方,筆畫削減隸意,比例勻稱,借讓巧妙,結(jié)構(gòu)精當,布局規(guī)整。成熟的唐楷更是風神各異,直到現(xiàn)在仍是人們學習的范本。
唐初的書法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為代表,人稱“楷書四大家”。他們的楷書雖多學王羲之,但四家各有成就,各有風格和特色。
歐陽詢的楷書筆力險勁瘦硬,意態(tài)精密俊逸,自成一家,后人稱“歐體”,其特點筆畫扎實,以方為主,橫畫布排嚴整,直筆硬挺,結(jié)構(gòu)于平正中見險峭,字形偏長,給人以刀鼓森森之感。他的楷書代表作有《皇甫誕碑》《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溫彥謙碑》《張翰帖》等。其中《九成宮醴泉銘》由魏徽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立于唐貞觀六年(632年)。用筆方正,且能于方正中見險絕,筆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wěn)健。
虞世南,字伯施, 浙江人,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他的書法親承智永傳授??瑫鴪A融遒逸,外柔內(nèi)剛,風神瀟灑,自開面貌。其特點:筆畫凝練,筆勢方圓并見,繪聲繪色,端正而舒展,筆畫之間的配合靈便自然,字形略呈長方。他的《夫子廟堂碑》勁健遒美,有文質(zhì)彬彬之風。
褚遂良,字登善,錢塘人,曾被封為河南郡公,人稱“褚河南”。褚遂良楷書下筆古雅絕俗,形態(tài)豐富,自成一家。一些筆畫雖瘦但意完力足,行筆多取弧勢,結(jié)構(gòu)形硫而氣緊,在欹側(cè)中呼應生姿,活潑而不輕佻,字形較方,清俊飄逸。其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陰符經(jīng)》、《微款贊》等。
薛稷,字嗣通,山西榮河人。 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世稱“薛少保”。他的楷書有《升仙太子碑陰》、《信行禪師碑》等。相傳,薛稷年輕時曾在外祖父家見到虞世南、褚遂良的書法,刻苦研習,精勤臨仿,得益于褚體最多,薛書筆畫道麗,時露鋒芒。結(jié)構(gòu)平正且有變化,借讓以避免拗峭,字形稍長,總體看來俊整秀美。
唐初的書法家還有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人稱“小歐”,他的書法主要是繼承家學,其書不如父書清俊、雄厚、大方,但比其父書更多奇險處,風格峭拔,也不失為大家。楷書,在唐朝時形成了諸多的風格,除唐初四大家以外,還涌現(xiàn)出了鐘紹京、徐浩等一大批風格各異的書法家,其中最著名的應數(shù)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書法各自成一流派,世稱“顏筋柳骨”,反映出他們書法的基本特點。直到現(xiàn)在,他們留下的碑帖仍然是人們學習楷書的重要范本。
顏真卿,瑯琊臨沂人,字清臣,他是北齊顏之推第五代曾孫。顏之推曾著有《顏氏家訓》留傳后世。顏真卿的書法早期學褚遂良。他的書法主要融合了篆書的筆法,因此在字的特色上大多有圓筆藏鋒、勁力收斂的感覺,在字的架構(gòu)上寬疏而圓滿,將魏晉以來北碑中那股鋒芒畢露、左緊右舒、剛勁外放的筆法加以收斂,因而創(chuàng)立書法上另一種新風格。后來宋代四大家的書法皆受顏真卿筆法的影響,因此顏真卿算得上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他的楷書寬綽壯健,厚重雄勁,大氣磅礴,磊落大度,豐偉道勁,雍容華貴。顏體既出,古法為之一變。歷代書法家對顏體都有很高的評價。
顏真卿為人剛正不阿,仕途上為楊國忠所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顏真卿在平原聯(lián)合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奮起抵抗,河北一帶十七郡紛紛響應,被推為盟主。后顏呆卿和顏季明被安祿山殺害,顏真卿懷著悲憤的心情寫成著名的《祭侄文稿》。由于顏真卿篤實,敢于直言,德宗時遭到虞杞的妒惡。當李希烈叛亂,虞杞奏請使顏真腳前去勸降,不斷遭到李希烈的威逼,顏真卿不屈,并叱責李希烈,被李希烈殺害于獄中。傳世碑帖有《李玄靖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顏勤禮碑》等。
柳公權,字誠懸,陜西耀州人,官至太子少師。擅長楷書,兼取歐、顏二體之長,自 成清勁瘦挺一格,人稱“柳體”。柳體的特點:點畫如有骨鯁,方起圓結(jié),轉(zhuǎn)折頓挫明顯而爽健,結(jié)構(gòu)中密而舒展,外形瘦長,給人以精干利落的感覺。相傳,當時公卿大臣家立碑,若得不到柳公權的手跡人們會說他不孝:外國使臣到唐朝來進貢,往往另備禮物,以換柳公權的書法作品,柳體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傳世碑刻有《金剛經(jīng)》《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唐代中期以后,是書法飛速發(fā)展的時期,草書、楷書書家輩出,各種書派應運而生狂草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唐代的草書名家主要有孫過庭、張旭、懷素等。孫過庭是書法理論家兼書法家。書法工今草,學王羲之,卓有成就。宋朝的米帶評他:“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其草書成就可見一斑。《景福殿賦》22行為孫過庭書。書論著有《書◆ 譜》二卷,現(xiàn)存《書譜序》卷上,闡述正、草二體書法,見解精辟獨到,為著名書學論著 狂草的形成,相傳主要是張旭、懷素的功勞。狂草的特點是:筆勢連綿回繞,放縱而 有氣勢,字形變化多端,形成草書中獨特的藝術風格。但狂草書不易辨認。 張旭,字伯高,江蘇常州人。官至左率府長史,因稱“張長史”。精楷書,尤其擅長 草書。其書筆畫較粗,存有隸法,結(jié)構(gòu)奇特多變,體勢飛動不拘。草書作品有《古詩四帖》《肚痛貼》等。
懷素和尚,法名藏真,本姓錢,長沙人,精勤學習書法,尤普狂草。相傳狂草形成于 (古詩四帖》局部(張旭) 張旭,得名于懷素。前人評他的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fā)展,“以狂繼大”。懷素的作品有《自 敘帖》《苦筍帖》等,如圖2-39所示。懷素的草書筆畫較細,似有篆意,運筆連綿旋轉(zhuǎn) 結(jié)構(gòu)奇異多姿,字體大小變化極大,但法度具備,布局天成。
唐代行書在前人書法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傳世的作品有歐陽詢的《張翰思觸帖》、《仲尼夢莫帖》,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幕志稿),褚遂良的《枯樹賦》《文皇哀冊》, 徐浩的《朱世川告身》,顏真即的《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等。這些行書都反映出書法家深厚的功力,為后人所贊許。
《張翰思鱸帖》被譽為天下第七行書。它記載的是張翰故事:張翰字季魔,吳郡人。有清才,普屬 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為江東步兵。后謂同都顧榮曰:天下紛壇,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 《張翰思鐘帖》局部(歐陽詢) 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zhí)其(疑缺“手”字)愴然,贈因見 唐代真正以行書著稱的還有李邕。他的作品筆力雄健,筆畫新展,縱橫掉闔,風采動 秋風起,乃思吳中荒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人,結(jié)構(gòu)銷健。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摩將軍李思訓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