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武俠氣頗濃的古詩
唐·李白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短短的20字,闡明了李白心中對俠客的定義:重然諾,輕生死,勇武有力,不慕功名,而這也正是詩人所向往的理想人格。
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十年辛苦勞作,磨出一把利劍,劍刃寒光閃爍,只是未試鋒芒。如今取出,給您一看,誰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實告我。
賈島一生凄苦,詩作也多是凄苦幽冷,然而這首《劍客》卻寫得極為豪放雄健,顯示出詩人彼時對自己才華的躍躍欲試,希望做出一番功業。
清·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
東南幽恨滿詞箋。
一簫一劍平生意,
負盡狂名十五年。
從軍疆場的壯志難酬令人悵惘,東南形勢的憂慮情懷注滿詩行。賦詩抒懷和仗劍抗敵是我平生志愿,十五年來完全辜負了“狂士”聲名。
寫下這首詩時的龔自珍,時年32歲,他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國勢,感嘆自己雖有文才武略,渴望為國效力,卻只能任憑光陰白白流逝。
唐·貫休
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十四州。
滿堂的花香熏醉了無數賓客,一把利劍橫掃兩折十四州。
此詩是晚唐詩僧貫休所作。貫休因避黃巢之亂,來到越地,將此詩獻給吳越王錢鏐以求晉見。錢鏐一見此詩,大加嘆賞。
戰國·荊軻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探虎穴兮入蛟宮,
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國的荊軻(小小的衛國早已被兼并),正在燕國作太子丹的門客。為阻止秦國的進攻,燕太子丹請荊軻謀刺秦王贏政。
這首詩便是荊軻去秦國前,所留下的慷慨悲歌。
秋風蕭瑟,易水寒冽,壯士一去不復還,是一派悲壯蒼涼。詩人要“探虎穴”、“入蛟宮”,無論怎樣兇險,他也義無反顧。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劍照霜,
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
不擬回頭望故鄉。
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劍起案列的秋風,馳馬飛出了咸陽。
弓箭、寶劍、寒霜、秋風、駿馬、咸陽,諸多意象的組合,讓這首詩具有了武俠電影般的質感。
唐·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我就要憑借佩劍遠行千里了,微賤的我冒昧地向您說一句話:戰國時,曾在大梁做過門客的人,都沒有辜負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攜,也決不忘記您對我的恩惠。
在此詩中,詩人一腔俠義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讀者可以看到頗有英雄豪氣的詩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