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與鮮于樞
書法從來有南北之分,元代的書法明星中就有兩位南北人士,南有趙孟頫,北有鮮于樞,鮮于樞出生于元大都附近,是典型的北方人。

鮮于樞書法是典型的北方特色,剛毅果敢,瀟灑大方,與趙孟頫的娟秀典雅形成對比,但鮮于樞的書法之所以也被趙孟頫肯定,原因就在于二人的風格中都有王羲之成分。自從晉唐之后,書法高手雖然還會以王羲之為宗,但隨著唐代書法越來越被重視,晉唐合璧就是擺在書法家面前的不二課題,這就是晉唐結(jié)合的趨向,后世的書法大師都有此趨向,連趙孟頫都有,只不過不像其他人那么明顯,而鮮于樞就是典型的晉唐結(jié)合,并且較傾向唐韻。
論筆法的精妙,鮮于樞當然比不過趙孟頫,但論書法的雄強之勢和豪放之態(tài),鮮于樞是勝過趙孟頫的,在晉代的書法中往往以“韻”占先,而唐代書法則重視“勢”的打造,鮮于樞的書法就有唐意。
從宋代開始,有些人開始脫離王羲之的門徑,比如黃庭堅,而蘇軾、米芾等人是一只腳在晉、一只腳在唐,但這三人卻共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有豪放的作品,這給后世的書法家定了調(diào),寫書法可以這樣來。這一特點在鮮于樞身上得以體現(xiàn),但鮮于樞要比宋人更收斂一點,因為時代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已經(jīng)不是很自由。
在鮮于樞的書法中,沒有宋人那種給自己書風定一種特色的意識,比如很高、很扁、很瘦、很歪等等,所以鮮于樞還是屬于正門正派的文人書法,這是趙孟頫比較認可的。但總的來說,鮮于樞沒有太多研學價值,因為書法史是向前進的,你沒有改變就是沒有進步,縱然寫得一手好字,也不能對書法史的進步有很大貢獻,而趙孟頫就不同,趙孟頫對書法史乃至文字史的貢獻是巨大的,除了沒有王羲之、顏真卿那樣的神品和絕品,其它方面的貢獻不亞于王、顏,所以鮮于樞注定是趙孟頫的陪襯,注定被元代文壇霸主按在掌下。
由于元代的特殊情況,不允許書家有太多展示空間,書法大師不是太多,只有趙孟頫獨撐危局,將書法藝術(shù)延續(xù)下來,并且還走上了一個比較正確的方向,鮮于樞在大的方向上是沒錯的,但在天才的趙子昂的時代,只能成為副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