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碑帖?
什么叫碑帖?“碑”是碑刻的簡稱。把各種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情用文字刻在石頭上就叫“碑刻”。
碑刻的種類有:
1.刻石。如戰(zhàn)國時秦國人刻的“石鼓文”就叫刻石,秦始皇巡游泰山等地命人在石頭上刻的歌功頌德的文字等也叫刻石。這種刻石,對石頭的質量和形狀一般都不講究。
2.碑碣。碑碣一般是指墓碑。大約在西漢時,人死了之后就在墳前立一塊長條形石塊,上面寫上死者姓名和封號。至東漢時,墓碑大量出現(xiàn),使用的石塊又高又大,上面刻有死者的姓名、封號、身世、生平,親友悼念死者的文字,家屬和捐資建碑者的名字。有些碑還刻有表彰官員功德的文字內容,著名的有《張遷碑》、《曹全碑》。還有用來記述重大祭祀典禮的如《禮器碑》,刻記重要文件的如《史晨碑》。
3.墓志。墓志是指埋在墳墓中的石刻文字。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刻墓志是東漢時期的《馬姜墓志》,當時使用墓志并不普遍。三國時曹操為杜絕浪費風氣,禁止立碑,于是,到魏晉南北朝很長一段時間,都采用墓志形式,人死后就用一塊小石板刻上相關文字起埋人墓中。直到隋唐時期,又恢復墓前立碑、墓中埋志,從此這種風俗一直延續(xù)下來。
4.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就是在野外山崖和石壁上刻字,在泰山、黃山、嵩山、廬山等許多風景名勝地都可見到。例如廬山的摩崖石刻,據不完全統(tǒng)計就有三千余處。這種字一般都刻得比較深、比較大,多少年都不會風化損壞。目前發(fā)現(xiàn)面積達三千平方米的北齊人所書的《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為中國之最。
5.造像石刻。造像石刻是指雕塑制造佛像時,附刻在佛龕或佛像旁邊石壁上面的文字,又叫“造像記”。東漢以后,特別是在北魏、盛唐時期,全國佛教興盛,雕造佛像到處可見。大部分是在石窟之中雕造佛像,然后在佛像旁邊的石壁上刻寫造像時間、造像人姓名及求佛保佑的文字,稱之為“題記”。也有在寺廟和家中雕造佛像的,這種佛像在像的底座上或像的后邊刻有“題記”,可以移動,便于供奉朝拜。還有將佛像雕刻在石碑上的,碑的下部分刻有題記。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有造像九萬七千余尊,題記三千六百八十余種。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石窟,如江西贛州市的通天巖三窟寺,至今存有石雕佛像三百五十多尊、石刻題記一百二卡多處,為江南首屈一指。此外,不少地方還有道教造像及題記。
6石經。石經就是刻在石頭上的經書??淌浭侨寮液头鸺业膫鹘y(tǒng)。儒家刻在石頭上的經書是為讀書人提供經書板本,佛家刻的石經主要用于秘藏和保存。石經一般都由書寫高手先寫再請T匠鐫刻。比如.我國第一部石經《嘉平石經》,就是由東漢大書法家蔡邕先用書丹形式(即用朱筆)書寫在碑上,再由工匠刻成的。
碑刻,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書體。先秦時期和秦朝的刻石多用篆書:漢代和三國時期的碑刻主要用隸書:晉代以后的碑刻正文用楷書,碑額和志蓋用篆書:唐朝因唐太宗喜歡王羲之字,不少碑刻則多用行書。從書法藝術價值的角度講,漢碑和魏碑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