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1695—1765)清代書畫家、篆刻家。字敬身,號鈍丁、硯林,別號龍泓山人、孤云、石叟、梅農(nóng)、清夢生、玩茶翁、玩茶叟、硯林外史、勝怠老人、孤云石叟、獨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nnI書法網(wǎng)-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nnI書法網(wǎng)-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清代書法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浙派創(chuàng)始人。好金石碑版,精鑒別,富收藏,曾搜訪石刻,著成《武林金石錄》。另著有《硯林詩集》、《龍泓由人集》。nnI書法網(wǎng)-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出身貧苦,但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科,不赴而歸,在江干市肆釀酒為生,以布衣自樂。晚年家道衰落,貧困交加,但仍潔身自好。
nnI書法網(wǎng)-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格
乾隆時,皖派盛行,丁敬異軍突起,創(chuàng)立新派。丁敬為“浙派”始祖,其繼起者中,蔣仁的篆刻以古秀勝,黃易的篆刻以遒勁勝,奚岡的篆刻以淡雅勝,陳豫鐘的篆刻以工致勝,陳鴻壽的篆刻以雄健勝,趙之琛的篆刻以嫻熟勝,錢松的篆刻渾厚古樸、蒼勁茂秀。與先前諸家不同而有新的面目。丁敬與他們都是杭州人,故又稱為“西泠八家”。
丁敬的篆刻獨樹一幟,體現(xiàn)于他在廣泛吸收借鑒后最終孕育出變化,篆法、章法、刀法三方面都有自己獨創(chuàng)性的建樹。丁敬運刀,從魏植、朱簡的“碎刀法”獲得啟發(fā),每一線條的篆刻都由多次提按起落的切刀來完成,增強了起伏頓挫的節(jié)奏,使筆密具有“屋漏痕”式的凝練。丁敬確立的這種切刀法規(guī)范,成為其后篆刻藝術主要的運刀方法之一,同時也構(gòu)成了浙派篆刻的特有技法。
在篆刻藝術上丁敬是很有見地的,他認為:“近來作印,工細如林鶴田,秀媚如顧少爺,皆不免明久習氣,余不為也。”他不做泥古不化的守舊者,借古開今,一洗嬌柔嫵媚之習,成功地把漢印古雅的美學風范納入自已的審美意識,灌注到印章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
他在《論印絕句》中,明確提出“篆刻藝術應具有自身的美學特點”,表現(xiàn)出繼承又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創(chuàng)作的“丁敬身印”,篆法古拗,筆意微妙,分朱布白,空靈安詳,刀法蒼勁,方折有鋒,具有整齊靜穆的直線美,代表浙派的樸老遒勁為美的審美趣味和篆印風格。
丁敬作品欣賞:
丁敬在篆刻藝術上的成就,如汪啟淑《續(xù)印人傳》所說:“丁敬篆刻”古拗峭析,直追秦漢。”魏錫曾《昊讓之印譜跋》指出其刀法“濫筋”于“朱簡碎刀”。乃“熔鑄秦漢元明,古今一人,然無意自別于皖”??自瓢讓φ闩膳d起有過如下評論:當徽派盛行之際,有西泠丁敬突起,乃奪印壇盟主之席,開千五百年印學之奇秘,也稱浙派之初祖也。
雖與徽派并師秦漢,而能各得一體,印章至此,文何舊體皮骨,皆為盡矣。應該說,丁敬在印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在于繼承并發(fā)展了朱簡朱文短刀碎切的刀法,并進一步開創(chuàng)了“印從刀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其篆刻“直追秦漢、力挽頹風”,且文雅生辣,有很強的金石感,可謂前無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