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獨創(chuàng) “鵝掌戲”的故事

東晉書法藝術(shù)家王羲之愛鵝是出了名的,正是由于這一愛好,使他創(chuàng)造了一套適合書法家鍛煉身體的運動方式———鵝掌戲,即一種獨特的體操練習(xí)套路。一個書法家,怎么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體操呢?這還要從開頭說起。
王羲之從小就喜歡看鵝,時常逗鵝玩耍。成年以后,更嗜好養(yǎng)鵝。他覺得大白鵝渾身羽毛潔白,一塵不染,鵝掌鮮紅,在綠水中輕快劃動 ,好像一支小船,十分可愛。所以,他就在院子里專門修建了兩個水池,一個用來刷洗筆硯,一個用來養(yǎng)鵝。
這兩個水池,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東邊的那個稱墨池,除非刮風(fēng)下雨的壞天氣,王羲之幾乎每天都在池邊上擺上書案,研墨練字或看書。傳說王羲之“臨池習(xí)書,池水為之盡黑”,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當他寫得勞累了,手指酸疼了,就放下筆,走到鵝池邊去看鵝,觀察鵝的各種動作,有時一邊看,還一邊用手比劃著。乍看起來,白鵝劃水的動作似乎很簡單,仔細觀察,卻又并不那么簡單,包括了收腿、屈肢、縮趾和伸腿、張趾、劃動等許多動作。
王羲之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他發(fā)覺這些動作很美,不僅能擴胸,還能屈腕、伸掌、亮指,對于鍛煉臂力、腕力和指力大有益處。經(jīng)過一兩年的實踐和研究,他編制了一套以鵝掌劃水動作為主,并融匯大鵝行走、亮翅、覓食等動作在內(nèi)的操練動作。這套操,有的動作好像鵝在陸地上行走,左右搖擺,姍姍來遲,十分逗人喜愛;有的動作又如鵝在水中游動,扇動著翅膀互相追逐,顯得活潑矯健;有的動作好像鵝在水中急速劃行,引頸朝天歡鳴,顯得十分敏捷。
王羲之對自己創(chuàng)編的這套“鵝掌戲”十分喜愛。因為不僅可以活動身軀四肢,增強體力,而且在鍛煉臂力和腕力方面,更能與習(xí)練書法緊密結(jié)合。所以,王羲之經(jīng)常堅持練習(xí),很少中斷。
王羲之常年堅持鍛煉身體,效果顯著,直到晚年,他的身體仍然十分健壯,還進行了一次長途旅游,“與東土人士盡山水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遼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各山,泛滄海”。
書成換白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shù),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字。山陰(浙江省紹興市)地方有個道士想請王羲之給他寫一本《道德經(jīng)》,又怕他不答應(yīng),便想出個巧妙的辦法。他聽說王羲之最喜歡白鵝,常摹仿鵝掌劃水的動作,來鍛煉自己的手腕,于是他就養(yǎng)了幾只鵝。這幾只鵝全身羽毛潔白豐滿,十分可愛。為了吸引王羲之,道士把鵝放在王羲之時常經(jīng)過的路邊的小河里。
一天,王羲之路過,果真被這些鵝吸引住了。他對道士說:“你把這些鵝賣給我,好嗎?”道士故意說:“鵝是不賣的,先生如果真的要鵝,就請寫一本《道德經(jīng)》來換吧。”王羲之真的答應(yīng)了。他很快寫好了《道德經(jīng)》,交給了道士,帶走了一籠白鵝成就了一段“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