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有著“紙中之王、千年壽紙”之稱的宣紙,漸漸淡出普通書寫工具序列,成為書畫家和收藏家的高閣珍品,乃至拍賣市場的寵兒,收藏功能已大于實用。近期收藏品市場上,一刀2003年“紅星”牌4尺凈皮單宣當年市價不過600元(每刀100張),如今市價至少3000元,10年時間漲了4倍。

宣紙傳奇千年不絕
宣紙“始于唐代、產于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府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也有人根據清代鄒炳泰所著《午風堂叢談》稱“宣德紙”為“宣紙”,認為宣紙之“宣”,取自宣德年號。宣紙最早的記載見于唐代,《舊唐書》說宣州每年通過漕船向李隆基獻奉紙筆;而宋代書畫的繁盛直接帶動了宣紙的大規模生產。曹大三成為宣紙制作的集大成者。曹氏家族在近八百多年的傳承中,將造紙的技藝提升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到了明代,“江東紙已無人問津,當世第一推曹氏”。但是除了族譜,宋代文獻對曹氏宣紙只字未提,就連中國古代工藝大全的《天工開物》也未見記載。古老的行業傳承制度使造紙技藝密不外傳。元代山水畫派的遺韻散落江南,以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人為代表的寫意畫派,寄情山水,借助宣紙的潤墨性和張力完美地呈現山水意境之美。推崇者紛至沓來,宣紙因而大放異彩。
到了明代,官府對于文化產業的扶植,使宣紙更上一層樓。明未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寫道:“宣紙至薄能堅,至厚能膩,箋色古光,文藻精細,有貢箋、有棉料,式如榜紙。”宣紙被稱為“宣德貢箋”,與宣德爐、宣德瓷齊名,統稱為“宣德三寶”。宣紙的名稱也由此確立。
現當代書畫大家對宣紙推崇備至。以濃墨構圖著稱的李可染稱,宣紙滿足了中國畫對于虛實、有無、黑白、遠近、疏密、遠近等方面的要求,他對宣紙要求極高,喜歡厚重、能存墨、耐擦力強的紙張。他定制的“師牛堂”宣紙,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上,早已有價無市。
宣紙為何越陳越好
宣紙適合保存,一張宣紙可以保存800至1000年,而且越老越適于書寫。業界默認的期限是5年以上的即可稱為“陳紙”。
專家認為,剛生產出來的紙還有火氣,纖維還不夠綿潤結實,隨著存放時間的累積,紙纖維在空氣中自然氧化,綿潤的感覺越來越好。不同存放時間的宣紙,潤墨效果迥異,這就是陳年老紙受到書畫家追捧的原因。宣紙從原材料的制作到成品大約需要三年,稻草放在室外的石灘上日曬雨淋,利用自然光照達到自然漂白和醇化效果,宣紙成品的存放就是讓紙纖維進一步醇化,達到理想的潤墨效果。
收藏宣紙四要則
2012年春拍,北京都市聯盟拍賣公司推出“中國陳年老宣紙專場”,宣紙首次專場拍賣。150余刀以“紅星牌” 為代表的陳年老宣紙拍得265.7萬元。不僅所有標的百分百成交,并且創下多項新紀錄。僅有一刀存世的“紅星牌”公私合營時期的四尺黃料夾宣,以38萬元落槌價奪魁,4卷明清時期的古代貢紙拍得10萬元;一刀“紅星牌”凈皮四尺單宣拍得16萬元,其同批次紙曾經榮獲1984年國家質量金獎。
圈內人提醒,收藏宣紙一則要找正宗的傳統名牌,制作宣紙的主要材料之一就是青檀皮,但即便都是使用青檀皮,如缺乏原產地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青檀皮的品質也不一樣,所生產出的宣紙有很大區別。按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宣紙國家標準,只有采用產自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摻雜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涇縣獨有的山泉水,按傳統工藝、配方生產的紙才能稱為宣紙。
二則要整刀收藏。宣紙一般是按刀生產包裝,每一刀都配有合格證、印章等可證明其產地及生產年份的標志。整刀收藏,來源、年份信息明確。
三則注重品種。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宣紙,規格有4尺、5尺、6尺、7尺、8尺、丈二、丈八等,又有單宣、夾宣等,還有生、熟宣之分。成紙以后,再加工的有冷金、虎皮、云母、煮錘等幾十種。市面比較珍貴的有“蠟箋”、“粉箋”、“粉蠟箋”、“彩色粉箋”或“彩色粉蠟箋”以及“酒金”、“描金粉蠟箋”等深加工產品。
四則注重特色。目前宣紙每年的產量不到千噸,大部分在國內市場銷售,大致分為書畫界用紙和特種紙兩大類。藏家在收藏普通宣紙的同時,應該把重點放在批量小、有主題的特種紙上。
據介紹,1999年時涇縣的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為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專門出品的主題宣紙,當時出廠價一刀3000多元,現在市場上最高能賣到2萬以上。香港回歸紀念版宣紙,出廠價一刀2800元,如今漲到1萬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