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玩,形微體輕,卻有著豐富的功能和獨特的造型。文震亨的《長物志》綜合概述了明代文人清居生活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列入眾多的文房用具,高濂的《遵生八箋》將文人清居的清玩統(tǒng)計了49種之多。SKK書法網(wǎng)-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fēng)格
歷史上第一個將文房用器整理出書的是南宋的趙希鵠,在其《洞天清祿集》列入十項內(nèi)容。而中國的古代文房用具至清代形成了鼎盛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些器物的實用價值,也被觀賞與把玩性所取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玩”。
又稱筆格、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于書畫構(gòu)思或暫歇之際藉以置筆,以免毛筆圓轉(zhuǎn)污損他物,為明清文人悠閑雅趣生活的象征。
掛筆的一種器具,古為橫長式,現(xiàn)多為圓形、菱形等狀。上布有均勻?qū)ΨQ的小鉤,以利于掛筆用,故此稱筆掛。
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明時筆插一般為中間一方孔,周圍三或四圓孔用以插筆之用,到清代演化為單孔和雙孔。
作為放毛筆的專用器物。南朝徐陵在《玉臺新詠序》中說:“琉璃硯盒,終日隨身;翡翠筆床,無時離手”。
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船形貯筆器。筆船通常以竹木牙角為材料,用法是將毛筆橫放在上面。
案頭小屏風(fēng)與毛筆插,結(jié)合起來一種置筆器物。毛筆洗凈之后需要以筆尖朝上的方式豎置,這樣筆頭上的水液便自動流下,筆心逐漸干爽,也就不會漚爛。
又稱為筆卷,一種臨時存放毛筆的傳統(tǒng)工具,形如竹簾,多以細密的竹篾制成。
貯筆之用,便于出門攜帶,置藥其中還可以防蟲蛀。清宮御用筆匣多為清乾隆、嘉慶兩朝所作,大體分紫檀、文竹兩種。
插筆的器具,直徑19厘米以下的叫筆筒,達到20厘米的稱筆海。
專門用來承擱墨錠的小案架。墨磨后濕潤,亂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擱墨。
墨床以墨定形,通常不會太大,寬不過二指,長不過三寸,造型多案架形、座托形等,或曲折,或簡練,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
在還沒有墨汁時,古代文人磨墨隨磨隨用,有多余的墨水時,就可以盛裝在墨缸里以防干結(jié)。
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防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古代文人時常會用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隨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fā)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 鎮(zhèn)紙。
壓尺與鎮(zhèn)紙同一個用處,只不過從形制上來說,壓尺多為長形,而鎮(zhèn)紙的形狀不一。
屬于實用性文具,不僅是文房的常設(shè)之物,還兼具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方面的要求,故明代的裁刀頗多精心之作,用以寄托使用者的情致志趣。
長數(shù)寸至尺許,用以間隔行距、畫直線或鎮(zhèn)書紙。
起源于盛水的水缸,大小尺寸不一,有大有小。大的用來放大的書畫,小的則放一些手卷類的書畫或文房小件。有的就放在書房案頭上作為點綴,所以也叫案頭缸。
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
一種跟枕屏非常類似的屏風(fēng),只是尺寸比較小,多擱在桌子上使用,因日光或燭光投射墨汁之余光會傷害眼睛,所以用硯屏來遮擋。
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檀、烏木及漆制者為佳。
俗稱筆掭,是覘筆之器,是古人寫字、繪畫運筆時,除了硯以外可以掭筆拭墨的器物。
硯臺的一種,利用山形之石,中鑿為硯,硯附于山,故名研山。最出名的莫過于米芾的研山,其石其字其畫都有著傳奇的經(jīng)歷。
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的器物,也稱“水盂”。被稱為文房“第五寶”,可以說是小的帶口的水盂。
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給硯池添水,可以理解為稍大一些的水注,并且不帶有小口的而是敞口的水注。
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yǎng)性,陶冶情操。
水丞又稱水中丞,同樣是裝水的容器,可以理解為是更大一些的水盂。
SKK書法網(wǎng)-書法歷史_書法技巧_書法工具_書法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