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毫筆
筆為文房四寶之一,自誕生之日起,便記錄前人的知識與經驗,譜寫書畫家的技藝與情感,為人類文化傳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羊毫筆是由山羊毛為主材制作出的一種毛筆,誕生發展已有千年之久,其制作技藝成熟、品質優良、使用頻率高,為廣大民眾所熟知。本期小編就來聊聊關于羊毫筆的知識。
一.誕生與發展
【前身】
毛筆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后經秦朝將軍蒙恬創新改良,用鹿毛為柱、羊毛為披,混合制作筆頭的方法,被后人稱為“披柱制筆法”。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載:蒙恬始作秦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謂之“蒼毫”。
因為鹿毛稀少,制筆匠人便嘗試用其它動物毛發替代鹿毛。以兔毫為主材制成的毛筆稱為——兔毫筆。如取兔脊及尾部之紫毫,制成的筆,則稱為“紫毫筆”,筆性軟而圓健,備受士人追捧。
以黃鼠狼尾部毛為主材,制成的毛筆稱為——狼毫筆,其表面呈黃色略帶紅色,有光澤,筆力勁挺,宜書宜畫。
用鼠須制作的毛筆稱為——鼠須筆,據傳鐘繇、張芝、王羲之皆用鼠須筆,留下名帖墨寶,為后人所贊譽。
上述毛筆制作雖有用到羊毫,但其不是用作“柱”的主料,而是作為“批”的輔料,主要用于塑造形體、加強蓄墨能力,還不能稱之為羊毫筆。
【誕生】
考古發現最早的第一支羊毫筆,為東晉時期的前涼毛筆,全羊毫筆頭,松木筆桿,筆桿前粗后細,形如圓錐。筆桿圓錐造型,便于抓握筆桿前端,這與晉朝時期跪坐懸肘,三指抓握筆管書寫的習慣相一致。雖然羊毫筆已誕生,但在之后相當長的時期,兔毫筆仍是社會的主流。

1985年甘肅省武威市柏樹鄉出土
羊毫筆因筆豪硬度過軟,所以匠人尋求糅雜其它毛料加以改善,增加筆頭硬度,誕生了彈性適中剛柔相濟的“兼毫筆”。如羊毫輔以少量兔毫,可以制做成羊紫兼毫筆。同時筆管用竹管替代木管,取材方便加工簡單,也減輕了毛筆的重量。
【發展】
宋朝時期經濟富庶文風鼎盛,毛筆的需求量大增,制筆工藝的迅猛發展體系成熟,羊豪筆替代兔毫筆成為社會的主流。宣州地區涌現出很多的制筆名匠,出產的“宣州筆”聲名赫赫。
檀溪宣筆,羊毫
元朝時期,浙江湖州做制的“湖筆”逐漸興起,制筆作坊遍地,制筆名家輩出,且工藝精良品質優異,“湖筆”逐漸取代“宣州筆”,成為備受追捧的名筆。

善璉湖筆,羊毫
【巔峰】
明清時期,制筆工藝逐漸成熟,筆管的材質更多: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琺瑯管、骨角、象牙管等屢見不鮮,筆管的裝飾也更為精美,各種尺寸規格的筆層出不窮,羊毫筆的制作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
象牙管牛角斗羊毫抓筆,清代
1.筆豪柔軟,彈性較差。
羊毫筆屬軟筆范疇,其筆豪柔軟彈性較差,對初學者而言不易掌控。
2.行筆圓潤,吸墨量大。
羊毫筆吸墨量大,卻不肥滯,蘸墨書寫行筆圓潤流暢,氣勢延綿不絕。
3.取材容易,價格低廉。
羊毫筆主材可以選用山羊毛、竹管等,材料遍地可見,取材容易,制作出的毛筆品質優良價格低廉,權貴平民皆可享用,這也是羊毫筆興盛一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制作流程
羊毫筆的制作涉及諸多用料,各地不同品牌毛筆的制作工序區別較大。以羊毫宣筆為例,筆頭部分的原料以山羊毛為主,筆桿部分可用竹管、木桿等,配以若干輔料,需要經過選料、分類、初選、脫脂等120多道小工序加工制成。可簡單分為七大流程:
1.毛料加工。主要是動物毛經過選料分類后,再經過脫脂裁剪等處理,制成半成品材料備用。
2.毛料搭配。根據毛筆的用途和使用要求,選擇不同類型的毛料,均勻分布充分混和,以根部為齊,分層卷立成圓錐形。
3.毛料晾干。將圓錐形的毛料直立并排擺放,直至晾干。
4.毛料捆扎。將晾干的圓錐形毛料根部齊平,用細線捆扎束緊。
5.制作筆管。將筆管經過校正、烘烤、修直、打磨等工序,車出筆頭空腔,加上筆頂待用。
6.組裝筆頭。將制作好的筆頭燙松香、刷膠,裝入筆管中按緊粘牢。
7.打磨加標。最后在筆桿刻上筆名、生產廠家等標簽,打磨拋光后完成制作。
上述流程加工完成后,還需要質檢、包裝,羊毫毛筆就算制作完成,可以在文具店、專賣店出售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