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別印泥的好壞呢?
印泥起源于春秋戰國,當時的印泥是用粘土做的,平時搓成泥丸子,臨用時用水濕透,主要用于防止泄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古人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再用繩子把它們捆在一起,然后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濕泥封上,再用印章鈐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所以又名封泥。
怎么去辨別這些印泥的好壞呢?
好的印泥與普通印泥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色澤、精準度、遮蓋力以及立體感。

專業篆刻印泥 中檔印泥 普通印泥
從顏色方面來看,用料品質越好的印泥所含朱砂或朱磦比重往往越高,印蛻呈現出來的色彩或古樸沉穩,或清雅純正,印泥色漿附著的各處區域過渡自然,通常無明顯的團塊或色斑,印蛻整體質感溫和細膩,在燈光照射下具有較強的折光能力。
從字口效果來看,印泥品質越好,鈐蓋出的線條邊界越是涇渭分明,印泥色漿能夠沿著印蛻字口邊緣隆起。在使用方式得當的前提下,品質好的印泥所具有的顆粒能夠在大塊墨色之上聚合不散,使得印泥顏色能將墨色覆蓋,清晰地呈現印文內容。

宋元時開始興盛,因篆刻的興起,文人墨客均需要高檔的印泥用于私人憑信與鑒賞收藏,篆刻與印泥也逐漸融入了書畫之中。印泥也在匠人們的不斷改進中有了自成體系的發展,其制作、保存、修復、使用也有了約定俗成的章法。
直至明清,鈐印已經成為文人墨客的日常愛好之一,也在此時,印泥開始有了自己品牌傳承。始創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的福建漳州魏麗華齋八寶印泥,始創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江蘇常州龍泉印泥,已經在那個年代為人所知曉,直至今日,這些印泥仍然活躍在我們書房之中。印泥制作領域的興起離不開蓬勃發展的篆刻藝術,丁輔之、王福庵、葉銘創始的“西泠印泥”和吳隱創始的“潛泉印泥”正是在此期間問世。
目前,大家熟知的代表印泥有:節庵印泥、吳昌碩樂用印泥、魯庵印泥,這些印泥都是經過了大師們多年精心制作而成,就以魯庵印泥來說,該印泥使用的蓖麻油制備工作要從每年霜降開始,首先選取足粒飽滿的蓖麻子曬干,儲存至第二年后去殼榨油,用于制作調和油。調和油選用五斤蓖麻油、一斤純白芝麻油、三兩藜蘆、二兩豬牙草、二兩炮附子、二兩干姜、二兩桃仁、五錢白蠟、一錢土子,一同倒入瓷罐中煮沸四小時,再改用文火煨三天三夜,最后將煮好的油倒入長方玻璃盤內沉淀、去除雜質。進入三伏天,再次倒入長方玻璃盤中暴曬,如此歷時三年。并在不同配方中篩選出56種配方,保證了印泥的科學配方。
張魯庵
現在,魯庵印泥第三代傳承人李耘萍與高式熊大師共同將相關配方發揚光大,公開授課、推廣文化,講解印泥發展簡史、魯庵印泥傳承、印泥鑒別方法、印泥養護,為印泥的發展做出了極高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