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鎮尺
時間:2023-05-08 07:32:03
古代鎮尺
鎮尺,最早稱鎮紙,是人們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物體,因現今多為長方條形,故多被稱作鎮尺、壓尺。
鎮尺最初并沒有固定的形狀。大概是古代文人伏案讀書、寫作時,為放松心情偶爾會把小型的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有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這些器物演變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也有人認為,鎮紙和鎮尺是由古代的席鎮演變而來的。古人席地而坐時,為防止坐席的邊角翹起,常常使用拳頭大小的青銅器壓住席子的四角,這種青銅器物被稱為席鎮。文人將席鎮用于案頭就產生了鎮紙。
唐宋時期,鎮紙的使用就比較普遍了。到明清之時,鎮紙的制作材料及造型越來越豐富,材料上除了繼續使用銅制和玉質的之外,還有石質、紫檀木、烏木制作的;由于對聯的廣泛應用,鎮紙在造型上也變得以長條形為主,并以成對的形式出現,上面或畫竹梅菊蘭,或刻詩詞格言,在實用基礎上又增添了不少藝術性,因而特別受文人雅士們的喜愛。從目前收藏市場來看,清代以來,雕刻有名人書畫的鎮尺最受人們的追捧。
最新內容
與本文相關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