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英書法
張伯英書法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云龍山民、榆莊老農(nóng),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江蘇銅山人,清代光緒朝時舉人。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xué)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也為著名畫家齊白石的老師。
更承其祖張達,其父張仁廣(字溥原),納貲為通判,居河南達30年。仁廣善詞章,尤喜書法,手不釋管。伯英幼承庭訓(xùn),弱冠時詩文、書法已嶄露頭角,伯英與其叔張從仁(字云生)年齡相若,幼年時一同就讀于蕭縣李輔中家之私塾,受業(yè)于徐葵南先生,與其子徐樹錚(字又錚)為同窗好友。塾師張永偉傳教導(dǎo),又跟隨其外叔祖陳遜齊研習(xí)書畫,后師從徐南葵,桂中行,馮煦等。
1887年,金壇馮煦(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編修),應(yīng)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之聘,任徐州云龍書院山長。伯英時年17歲,遂為馮煦入室弟子,受益匪淺,被譽為后起之秀。
1902年清廷補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試,張伯英與張云生赴金陵應(yīng)試,叔侄同科中舉,傳為佳話。是年,張氏叔侄為維持家計,開館授徒,桂中行知府召伯英來彭城,假館舍(徐州府學(xué)),常于槐下讀書。
1914年,段祺瑞任陸軍部長,徐樹錚為陸軍部次長,遂聘張伯英為秘書。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后,段祺瑞為北洋政府臨時執(zhí)政,張伯英任副秘書長。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張伯英目睹官場的腐敗黑暗,毅然引退,從此再不涉足政壇。而開始了鬻字治印的書畫金石生涯。以藝術(shù)勞動謀求衣食。1949年,在貧病中逝于北京“小來禽館”中。
日軍占領(lǐng)北京后,張伯英隱居不出,保持了民族氣節(jié),日本人曾以10萬銀元購買《十七帖》,張伯英視若糞土,堅決拒絕。張伯英晚年貧病交加,生活清苦,猶醉心于書畫金石,節(jié)操高尚清雅。張伯英與海內(nèi)名家康有為、梁啟超、于右任、張學(xué)良、林琴南、齊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于品鑒金石書畫聞名于京津。
其又精于碑帖評鑒,曾仿《四庫提要》體例著有《法帖提要》七卷。其中列舉了自宋至清帖刻512 種,詳細分析論及了各家書法流派的優(yōu)點與不足,為我國書法碑帖學(xué)界權(quán)威名著。自謂“平生無他技,惟承家訓(xùn),辨書帖真?zhèn)螣o所失。”性耿介,重操守,對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貢獻頗多,為時人所敬重。
